李 慧
(山東省棗莊市紅十字會中心血站,山東 棗莊 277101)
輸血的安全及預防相關疾病的措施
李 慧
(山東省棗莊市紅十字會中心血站,山東 棗莊 277101)
輸血;血液;病毒;傳播;窗口期;檢測
輸血安全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的重視。迄今為止,通過研究發(fā)現與輸血相關的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人類嗜淋巴細胞病毒(HTLV)、巨細胞病毒(CMV)和EB病毒等,而通過血液傳播的病毒最常見的為HBV、HCV和HIV?,F就近來研究較多的與輸血安全相關的問題及預防措施簡要介紹。
造成血液傳播病毒的主要原因:①窗口期獻血;②病毒變異;③血清中出現了非典型的病毒抗體或抗原;④實驗室檢測有誤。
血清學檢測的窗口期是指從接觸病毒到能夠在感染者血液中檢測出該病毒抗體前的時間段。在窗口期的某一個時段,循環(huán)于血液中的病毒有一定的傳染性,如果在這個時段采集了獻血者帶有病毒的血液,而采用目前常規(guī)的檢測技術又未能篩除,那么受血者就會因輸血而造成病毒感染。在80年代后期將ELISA篩檢抗-HIV陰性獻血者的血液做HIV培養(yǎng),結果出現了陽性,又用核酸檢測(NAT)方法中的多聚酶鏈反應(PCR)復檢也為陽性。90年代早期也有報道,感染HCV的獻血者中有10%ELISA檢測抗-HCV為陰性,但PCR卻為陽性。對于上述結果有人認為他們是對感染病毒的免疫無應答,只是病毒攜帶者,也有的認為是由于PCR受到了污染導致培養(yǎng)結果的假陽性,還有的用NAT的其他試驗方法檢測此類獻血者的血液或血漿,認為并不是獻血者對感染的免疫無應答所致。發(fā)生實驗室檢測錯誤的概率約為0.1%,但如果發(fā)生在同一份陽性的血樣本,該錯誤便顯得非常突出。因此,掌握窗口期病毒的動態(tài)對預防輸血傳播病毒是至關重要的。
窗口期病毒的長短存在個體差異,抗體產生的時間與感染病毒和機體對病毒的反應狀況有關。當感染了傳染病病毒時,這些人群就進入了傳染病發(fā)生的潛伏期,也就是血液中出現病毒抗體或抗原的早期階段。即使有了癥狀也只是反映了機體對抗病毒所發(fā)生的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害的結果,而并不是病毒復制或病毒血癥。因此,在感染病毒的早期,也就是原發(fā)性感染抗體抗原出現前的窗口期,通過檢測血液并不能得到可利用的信息。繼發(fā)性病毒感染如經污染的穿刺針或血液傳播等,可通過病案記錄從治療到病毒血癥或血液中出現病毒抗體或抗原的時間就能夠排除窗口期病毒的醫(yī)源性傳播。感染病毒后的前幾天或幾周,在淋巴結或肝內已有病毒復制,而血液中沒有病毒,這就形成了窗口期中的“隱蔽期”。
3.1 嚴格控制血源
為了降低輸血傳播病毒的危險率,避免獻血者在窗口期獻血,嚴格詢問獻血者的生活史、健康史、輸用血液及其制品史,就在獻血前盡可能排除可疑感染病毒的獻血者。
3.2 改進血液篩選技術
現有常規(guī)用于檢測抗體或抗原的方法無助于窗口期的早期診斷,提高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完善和改進現有的檢測方法,盡可能縮短窗口期已成為檢驗界迫切探尋的關鍵問題。目前我國各級采供血機構對獻血者血液檢測病毒的主要項目為:HBsAg、抗-HCV和抗-HIV,均采用ELISA法。ELISA法敏感性強,雖能檢出HBsAg在血液中的濃度≤1.0 ng/mL的獻血者,但少數HBV攜帶者的HBsAg血中濃度雖在上述范圍內卻未能測出,說明僅測HBsAg有一定的局限性。90年代初有人提出檢測抗-HBG,以篩除這部分攜帶HBV的獻血者。檢測抗-HCV應多次復查和動態(tài)觀察,困為單純的抗-HCV陽性不僅能出現在現癥的獻血者,也可出現在既往感染而現在已痊愈的獻血者。但一經證實確為陽性者,便認為是一個傳染性很強的HCV的獻血者,應予除名。初、復檢抗-HIV均陽性的獻血者不得獻血,還需做蛋白印跡試驗確診。
3.3 血液及其制品的病毒滅活
值得注意的是,從感染病毒到血液中出現病毒抗體或抗原的窗口期,尤其在未出現病毒血癥的“隱蔽期”,再敏感的檢測方法如NAT也不能完全排除受染的血,而且通過輸血傳播的病毒越來越多,還有原蟲感染及細菌污染等。目前的病毒滅活技術如巴斯德加熱法、干熱法、S/D法和低PH孵育法以及PEN110法等均能夠有效地滅活血液及其成分制品中的病毒。進一步開發(fā)有效的病原體滅活技術也是減少輸血傳播病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4 手術患者自身輸血
自身輸血是指采集受血者自身的血液,或回收手術或創(chuàng)傷區(qū)的血液,以滿足本人手術或將來緊急情況的需要。自身輸血能減少由于異體輸血可致病毒傳播的危險,并能減少同種免疫反應。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臨床對輸血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采供血機構已經建立了嚴格可靠的檢測方法在獻血前篩除可能含有致病因子如HIV、HBV、HCV等的獻血者,但對于SENV、TTVTSE、HGV這幾種可經血液傳播而致病性尚不肯定的因子的控制方法仍在探索之中。
從輸血安全出發(fā),對某幾種因子進行篩選應基于科學的依據:①這幾種因子經血液傳播;②這幾種因子對受血者組織器官存在或可能存在損害;③篩選的方法有效。
筆者認為,推行公民無償獻血,加強對獻血者的詢問,控制曾經接受過輸血或血制品的人員的獻血間隔,謝絕有不良或危險行為的人員獻血,鼓勵合格獻血員每年定期無償獻血,組織擴大健康獻血者自愿獻血隊伍,從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是積極的。同時應進一步從分子病理學等方面深入研究上述幾種病毒的近期和遠期的致病性,建立經濟有效、準確可靠的檢測方法,從而為醫(yī)療臨床提供合格、安全的血液及血制品,真正實現獻血安全。
R457.1
A
1671-8194(2014)18-03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