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樺
(遼寧省建平縣醫(yī)院心內科,遼寧 朝陽 122400)
華法林治療非瓣膜病房顫患者的抗凝療效及安全性的對比分析
吳 樺
(遼寧省建平縣醫(yī)院心內科,遼寧 朝陽 122400)
目的 探討華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顫患者治療中抗凝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選擇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持續(xù)性經超聲心電圖檢查證實為非瓣膜性房顫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華法林組(治療組)60例與阿司匹林組(對照組)60例。治療組給予華法林初始劑量2.5 mg/d晚飯后口服,依INR目標值(INR 2.0~3.0)調整劑量。對照組給予腸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隨訪記錄2年,觀察缺血性腦卒中、外周動脈栓塞發(fā)生率,出血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結果 兩組腦卒中及并發(fā)癥比較:治療組腔隙性腦梗死出現1例(1.67%),癥狀較輕,無致殘。對照組腦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殘,腦卒中發(fā)病率較治療組明顯增加(P<0.05)。治療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藥1~2 d后好轉。對照組上消化道出血1例。兩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華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顫抗凝療效顯著,安全性與阿司匹林無差異。只要房顫患者合理應用華法林,就能有效地預防腦栓塞栓塞性疾病,并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出血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非瓣膜病房顫;華法林;抗凝;療效及安全性;阿司匹林;分析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我國首項大規(guī)模人群流行病學研究在全國13個省、14個自然人群中抽樣29079人,發(fā)現中國人房顫患病率約為0.77%,8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7.5%[1]。其病因過去常見于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非瓣膜病導致的房顫在臨床上更為多見。血栓栓塞性并發(fā)癥是房顫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2]。研究結果表明,非瓣膜病房顫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率比正常竇性心律者增高5~6倍[3],尤其是老年人并發(fā)非瓣膜病房顫比較常見,該病是誘發(fā)老年人腦梗死的高危因素,因此,對非瓣膜病房顫患者開展抗凝治療尤為重要[4]。本文探討了華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顫患者治療中抗凝療效及安全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持續(xù)性經超聲心電圖檢查證實為非瓣膜性房顫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7.8±4.7)歲。包括:冠心病2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9例,糖尿病14例,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臟病16例,心肌病1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23例。排除病例標準:既往有顱內出血史者,血液系統疾病者,有出血傾向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心臟瓣膜病性房顫者,嚴重高血壓患者。使用CHADS2評分法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120例患者均CHADS2評分≥2分,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各60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史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隨機分為華法林組(治療組)60例與阿司匹林組(對照組)60例。治療組給予華法林初始劑量2.5 mg/d晚飯后口服,依INR目標值(INR 2.0~3.0)調整劑量。對照組給予腸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隨訪記錄2年,觀察缺血性腦卒中、外周動脈栓塞發(fā)生率,出血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率比較,χ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腦卒中及并發(fā)癥比較:治療組腔隙性腦梗死出現1例(1.67%),癥狀較輕,無致殘。對照組腦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殘,腦卒中發(fā)病率較治療組明顯增加(P<0.05)。治療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藥1~2 d后好轉。對照組上消化道出血1例。兩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房顫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大約占心律失?;颊呖倲档?/3,其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房顫的特點是心率快而不規(guī)則,其主要危害是引起血栓性栓塞,栓塞發(fā)生率較高。尤其是腦栓塞有致死致殘的危險。據有關統計,房顫患者并發(fā)腦栓塞的年發(fā)生率較非房顫患者高十幾倍。大量臨床研究表明[1-5],有效的抗凝治療可使腦栓塞的危險性下降。因此,對房顫患者應進行長期抗凝治療,尤其是對65歲以上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和有栓塞史的患者非常重要。對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的常用藥物是阿司匹林與華法林,阿司匹林的劑量為每日300 mg,主要用于65歲以下的低危患者或不適于應用華法林的患者,但對于有消化性潰瘍者最好不用。華法林適于多數房顫患者的抗栓治療,由于該藥有效劑量的個體差異較大,所以起始劑量一般以每日2.5 mg開始,大多數人可耐受每日5 mg左右的劑量。為確保華法林抗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國內外公認的血液檢測指標是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凡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的房顫患者,無論是否合并有栓塞的高危因素,也無論年齡大小,INR的靶目標均定為2.0~3.0。換言之,只有調整華法林劑量使INR維持在此值,才能保證使用華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華法林抗凝治療的主要并發(fā)癥是出血,當INR>4.0時,出血的危險性增加。所以一旦發(fā)現INR高于規(guī)定的標準,應立即停服華法林并使用維生素K1對抗。大量研究證明房顫的抗凝治療主要應針對凝血途徑而不是血小板途徑[1],華法林為雙香豆素類口服抗凝血藥,有競爭性拮抗維生素K的作用,與維生素K競爭結合與肝臟有關的酶,使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臟合成過程中因谷氨酸γ-羧基化受抑制而合成顯著減少,從而抑制血液凝固。阿司匹林是環(huán)氧化酶抑制劑,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使環(huán)氧化酶甲基化后永遠失活。前列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的合成受阻,從而間接地抑制血小板產生血栓素A2(TXA2),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反應而阻止血栓形成。大劑量阿司匹林被認為可能促進血栓形成,是由于抑制了TXA2生物效應相反的前列環(huán)素(PGI2)合成。因此,對于合并瓣膜病患者,需應用華法林抗凝。對于非瓣膜病患者,需使用CHADS2評分法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CHADS2評分法是根據患者是否有近期心力衰竭(1分)、高血壓(1分)、年齡≥75歲(1分)、糖尿?。?分)和血栓栓塞病史(2分)確定房顫患者的危險分層,CHADS2≥2的患者發(fā)生血栓栓塞危險性較高,應該接受華法林抗凝治療??诜A法林使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維持在2.0~3.0,能安全而有效預防腦卒中發(fā)生。
本組資料華法林組腔隙性腦梗死發(fā)生率1.67%,且癥狀較輕,無致殘。阿司匹林腦梗死發(fā)生率8.33%,其中2例致殘,腦卒中發(fā)病率較治療組明顯增加(P<0.05)。華法林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藥1~2 d后好轉。阿司匹林組上消化道出血1例。兩組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表明華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顫抗凝療效顯著,安全性與阿司匹林無差異。
總之,房顫患者只要合理應用華法林,就能有效地預防腦栓塞栓塞性疾病,并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出血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 陳永東,施德毅,周魚.華法令在非瓣膜病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2):161.
[2] 吳有華,李楠,徐寶華.非瓣膜病房顫患者不同強度抗凝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8):41.
[3] 楊黛紅,吳玲玉.華法令在非瓣膜病房顫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2,17(1):126.
[4] 張乃奇.華法令預防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并發(fā)腦梗死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7):32.
[5] 周杰.高危房顫合并腦栓塞發(fā)病前80例患者抗凝情況的分析[J].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8,5(1):103.
R541.7+5
:B
:1671-8194(2014)05-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