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新
1950年9月,國學大師吳宓(mì)來到西南師范大學任教。此時的他已是國家二級教授,月薪近300元,是其他同事們的好幾倍,也是學校里少有的幾個有錢人之一。
雖然很有錢,但吳宓卻一直很節(jié)儉,并且經(jīng)常偷偷地用工資資助那些經(jīng)濟十分困難的學生和同事,從不聲張。
一天,中文系的一名年輕老師有急事前來向吳宓借5元錢,承諾一周后如數(shù)奉還,而且當場打下欠條。吳宓知道這位老師并不富裕,于是便不要求他還了,權(quán)當是自己對他的扶持。但這位老師卻堅決不同意,并稱如果不還,那么他就不借了。為了不耽誤他的事情,無奈之下,吳宓只好收下欠條。
但是一周過去了,這位老師并沒有來還錢,吳宓覺得這有些不妥,于是便主動到他的辦公室里去找對方要。沒想到這位老師竟然有些不高興,雖然還了錢,卻開始對外說吳宓的壞話:“別看吳老頭工資高,卻是一個十足的小氣鬼,胸懷不開闊,一點面子都不給我,為了區(qū)區(qū)5元錢竟然親自上門來逼債,深怕我賴賬,我看他資助人的傳聞一定是假的?!?/p>
吳宓的一位學生將這話說給老師聽,吳宓聽后,哈哈大笑道:“我這哪是小氣和逼債呀,我是在幫他修身呀!”
學生不解,忙問此話怎解。
吳宓說:“借與資助是有區(qū)別的,資助自然不必奉還,但如果是借就必須還,哪怕是一分錢,而且要守時。他過期不還,而我又不向他討要,那不是在姑息和助長他的不守時、不誠信嗎?這無助于他做人的品德呀,一個不守信用的人,又怎么配給學生當老師和榜樣呢?”
接著吳宓又解釋道:“我之所以去他辦公室,當著其他老師的面向他要錢,是想讓他記住這個‘難堪和‘小恥辱,這樣將來才不會有更大的難堪和恥辱呀,不給面子是為了將來他有更大的面子!”
那位老師聽到此話后,羞愧極了,也深知自己錯怪了吳宓,并由衷地佩服起他來。
(周文燕摘自《做人與處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