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狀況及趨勢

        2014-01-24 17:57:27程海東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學科科學研究

        陳 凡 程海東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狀況及趨勢

        陳 凡 程海東

        學界對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學科體系構成及未來走向均有不同理解。作為學科的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具有中國特色,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科學技術哲學看做是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的合稱,它是一個學科群,科學哲學、技術哲學是各自獨立的學科??茖W哲學作為一個成熟的學科,學界在研討其傳統(tǒng)問題的基礎上,逐漸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并對其未來走向做出了預測。技術哲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其發(fā)展態(tài)勢較好,學科規(guī)范也正在構建中。

        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發(fā)展現(xiàn)狀;未來趨勢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獨具特色。雖然早在20世紀20年代西方科學哲學在中國已有介紹,并展開了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zhàn)”,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卻沒有明顯的進展。改革開放以來,自然辯證法或者科學技術哲學迎來了一個蓬勃發(fā)展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研究的深入,形成了一系列的優(yōu)秀成果。198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自然辯證法正式更名為“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并作為哲學二級學科來建設。在研究重點上,80年代主要集中于自然觀、科學方法論、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以及科技與社會等領域;90年代以來,學界繼續(xù)深化研究,出現(xiàn)了更為專門化、多元化的研究局面,在評介國外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等學科前沿問題的基礎之上,衍生出生態(tài)哲學、信息哲學、系統(tǒng)哲學、科技倫理學、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女性主義和工程哲學、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等新的研究領域。進入21世紀,各領域的研究繼續(xù)取得豐富的成果。正是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學科的巨大的包容能力,造就了這一學科的學術風范和中國特色,它既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學科——科學技術哲學,也可以分解為不同的學科方向——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工程哲學、科技與社會等。

        一、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發(fā)展

        在自然辯證法的巨大包容能力下,其中的分歧和爭論也是明顯的,爭論的焦點包括自然辯證法的學科定位、內容體系以及未來走向等問題。

        (一)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定位

        明確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定位,首先需要明確其學科性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部分,屬于哲學學科。于光遠在《一個哲學學派正在中國興起》[1](P2)、《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中明確提出自然辯證法是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龔育之、孫小禮認為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的統(tǒng)一。[2]陳昌曙也認為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分支學科,與辯證唯物主義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3]李醒民認為,自然辯證法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自然辯證法研究也可以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4]劉大椿、吳國盛、曾國屏等也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白匀晦q證法的特有地位——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tǒng)的一部分,又與當代科學技術密切相關——在中國科學哲學的發(fā)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盵5]正是在這一基本立場的基礎上,黃順基主編的《自然辯證法發(fā)展史》一書提出,自然辯證法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程,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應該充分反映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新成就和新要求,它結合的學科從基礎自然科學擴展到整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技術科學;它研究的對象從人對自然界的觀點推廣到從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從而包括當代世界的全球性問題;要推進這門學科的發(fā)展,必須全面地、系統(tǒng)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自然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基本內容和理論體系。[6]

        即使如此,學界對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的認識還有分歧。

        大多數(shù)自然辯證法工作者都認為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哲學性質。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哲學,因為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是自然哲學的著作。[7]吳國盛認為,一個理論不構成一門學科,理論只能是學科中的理論,把一個理論當成一門學科那是誤解;一個事業(yè)也與一門學科不同,一個學術性事業(yè)不見得只發(fā)展一門學科,它很可能同時支持幾門學科,即使專門支持某個學科,它的性質也與直接從事該學科的研究不同。對自然辯證法而言,“有作為理論的自然辯證法,有作為事業(yè)的自然辯證法,但沒有作為學科的自然辯證法”,應該把“科學技術哲學”作為哲學學科,把“自然辯證法”作為事業(yè)來發(fā)展。[8]

        還有人認為自然辯證法雖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不是哲學學科,而是一門邊緣學科或綜合學科?;蛘哒J為自然辯證法是處于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邊緣地帶的學科,具有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的性質;或者認為自然辯證法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相互滲透和彼此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既不屬于哲學,又與哲學和自然科學有聯(lián)系的、具有哲學和自然科學雙重性質的一門獨立學科。[9]

        作為學科的自然辯證法包括和涉及很廣泛的領域,它是開放的,其內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斷發(fā)展的,將其改成科學技術哲學也是為了發(fā)展的需要,為了表明歷史淵源和研究特色,也可以稱之為“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當然,使用科學技術哲學的名稱會給自然辯證法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增添新的內容和表述方式。

        (二)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理論體系的構成

        對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和定位認識不同,對其理論體系的構成也就有不同的看法。

        吳國盛認為作為事業(yè)的自然辯證法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史和科學史。[10]陳其榮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原來的自然辯證法領域得以拓展,形成綜合性的交叉學科——科學技術哲學,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等。[11]張明國等在科學技術哲學的構成中增加了科學技術方法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方法論”[12]。劉大椿全面分析和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哲學在發(fā)展歷程中其構成因素的演變。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自然辯證法采取的是一個兼容并包的“大口袋”方針,包括自然觀研究、科學方法論研究、科學思想史、科學·技術·社會研究;近20年來,自然辯證法逐漸演化成科學技術哲學;近十年來,在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革命兩股世界性潮流的沖擊下,科學技術哲學逐漸分化和形成了一系列專門的學科分支和方向,如科學學、未來學、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科學技術思想史、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學,等等。[13]

        可見,在學者之間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但基本都同意作為學科的科學技術哲學至少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三個構成部分。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工程—產業(yè)—社會”知識鏈條的演進和實踐的需要,形成了新的研究領域:工程哲學、產業(yè)哲學等。李伯聰將工程與科學和技術進行區(qū)分,將科學、技術的二元論拓展為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認為工程活動以建造為核心,工程哲學是獨立于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的一門學科。[14](P3-7)當前工程哲學要特別集中于研究工程決策和設計問題、工程制度問題、工程創(chuàng)新、工程人才、工程共同體、工程歷史和案例等問題。[15]2007年,殷瑞鈺、汪應洛、李伯聰?shù)戎骶幍摹豆こ陶軐W》試圖勾畫出中國工程哲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觀點和理論框架。在工程哲學的研究過程中,學者們開始接觸到產業(yè)問題,因為很難將有關產業(yè)的哲學研究納入工程哲學范式中,同時,科技哲學需要思考諸如科技產業(yè)化和各門產業(yè)發(fā)展的問題,由于這種理論內在的矛盾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共同作用,產業(yè)哲學逐漸形成。曾國屏等認為,產業(yè)哲學是部門哲學或亞哲學,其主體框架有五個部分:(1)產業(yè)的元理論問題;(2)產業(yè)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3)產業(yè)現(xiàn)象學;(4)有關產業(yè)哲學的應用問題;(5)產業(yè)思想史。[16]呂乃基認為,產業(yè)哲學是科技哲學當前發(fā)展的最新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產業(yè)哲學本身具有松散性、實踐性和主觀性。[17]

        (三)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的未來走向

        近些年來,盡管作為學科的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與時代的需要密切相關,但對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學界也有不同的認識。

        郭貴春等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哲學繼承和發(fā)揚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傳統(tǒng),出現(xiàn)了更加專業(yè)化和多元化的研究局面,如技術哲學研究的多元化狀態(tài),技術本質、技術認識論、技術價值論、技術倫理學、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異同關系、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之間的異同關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科技戰(zhàn)略與政策研究,等等。[18]張明國等從科學技術哲學的構成分析了各部分的研究重點,認為技術哲學主要集中于技術與文化的關系問題,科學哲學主要研究科學與價值的關系問題,自然哲學主要研究環(huán)境問題的文化成因等;科學技術方法論主要研究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中的心理學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主要研究技術與文化的現(xiàn)實問題和STS教育問題。[19]

        當前的研究熱點預示著學科的未來走勢,學者們也有不同的期望。

        1.自然辯證法應該走向科學技術學

        曾國屏認為,改革開放以來,自然辯證法得到了長足的進展,但它并不是一個合理的有生長性的學科,而科學技術學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研究科學技術,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這樣的“科學技術學”。當然,科學技術學及學科群的建設要以自然辯證法原理及其理論為指導,原來的自然辯證法學科在新的時代下要走向科學技術學。[20]李正風等認為,作為“大口袋”的自然辯證法并不是學科建設的理性狀態(tài),而要加快實現(xiàn)學科性質的單一化,可能的途徑就是走向科學技術學。[21]張明國也支持這一主張,認為自然辯證法學科在改為科學技術哲學之后需要進行“第二次調整”,即將科學技術哲學調整為“科學技術學”,這不僅可以彌補科學技術哲學的一些缺陷,而且有助于實現(xiàn)“STS”的中國化、學科化。[22]

        2.自然辯證法未來應當走向科學哲學(包括技術哲學)

        吳國盛認為,無論是“自然辯證法”還是“科學技術學”,都不能成為一個學科。西方的“STS”應該譯為“科學技術元研究”,而非“科學技術學”,而科學技術元研究并非一個學科。自然辯證法是一種事業(yè),也非一個學科。當前緊迫的問題是盡快結束自然辯證法的過渡狀態(tài),建立學術規(guī)范,走向學科化。如果走向了科學技術哲學,那就意味著在學科化的道路上朝建制化方向邁出了一大步。[23]

        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大綱》(2013年修訂版)中,對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內容與范圍都作了新的解讀?!白匀晦q證法是一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相交叉的哲學性質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它站在自然觀、認識論、方法論的高度,從整體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規(guī)律,以及人通過科學技術活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規(guī)律;研究作為中介的科學技術的性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24](P1)

        從這些不同的期望可以看出,作為學科的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在哲學的范圍內向所有的學科敞開,不斷進行多領域、多角度、廣范圍的積累和凝練。

        二、科學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及走向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追蹤西方科學哲學的研究,譯介了大量的西方研究成果,對西方著名科學哲學家和流派進行了介紹和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除了在傳統(tǒng)科學哲學的問題上繼續(xù)進行研究以外,對后現(xiàn)代科學哲學加強了譯介和研究,并且進行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學哲學探索,如另類科學哲學、科學實踐哲學、語境論科學哲學、科學文化哲學等,對科學哲學的未來走向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傳統(tǒng)科學哲學的問題

        傳統(tǒng)科學哲學指的是西方正統(tǒng)科學哲學,它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長期以來得不到確切的回答,處于不斷的建構、批判、轉向之中。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嘗試著給出自己的回答。

        1.科學劃界

        科學劃界是科學哲學研究最基本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闡釋在一定程度上是某種科學哲學理論是否成功的標志。魏屹東認為,科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學包括關于自然的自然科學、關于人類社會的人文社會科學和關于人類思維的思維科學;狹義的科學僅指自然科學。[25]王前認為,科學的東西肯定是正確的東西,但非科學的東西未必就是不正確的東西。許多非科學的東西無所謂對錯,而是要區(qū)分好壞、是否有用、功效大小,而這些是不能用科學的標準來直接衡量的。[26]科學的本質包括邏輯分析和實證檢驗兩個方面,科學的劃界標準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確定不變的,而需要依據(jù)時間和語境才能確定。

        2.科學發(fā)展模式

        科學發(fā)展模式是科學哲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西方科學哲學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過許多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基于當代科學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在科學發(fā)展模式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李建珊等基于科學異化所造成的惡果以及人類的主體價值的喪失等問題,提出了一種以人類的終極價值為目標的科學進步模式,即科學—價值模式,認為科學是否是發(fā)展進步的,在于它是否朝著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的方向發(fā)展,即科學的發(fā)展是否有利于其全部價值的相互協(xié)調和全面增值,且不產生負面影響。[27]

        3.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爭

        對于科學理論是否具有真值以及科學術語是否有所實指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造成了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間的爭論。我國大多數(shù)學者是支持科學實在論的,因此對科學實在論進行了辯護,并為走出科學實在論的困境尋找可能的出路。如郭貴春等在分析科學實在論的論證策略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實在論擺脫困境的出路。[28]

        (二)科學哲學的重點研究內容

        1.另類科學哲學

        劉大椿等在《思想的攻防——另類科學哲學的興起和演化》一書中把對科學持批判性立場的學者和流派歸為另類科學哲學。[29](P25-26)大體上說,另類科學哲學包括幾種類型:(1)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滲透到科學哲學領域的歐陸反科學主義理論,如存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后現(xiàn)代主義等流派的科學哲學思想;(2)從分析哲學傳統(tǒng)內部徹底走向正統(tǒng)科學哲學反面的叛逆,主要以費耶阿本德、羅蒂等為代表;(3)借鑒另類思想反叛科學社會學(STS)傳統(tǒng)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研究,包括激進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和生態(tài)主義科學哲學。被稱為另類科學哲學的思潮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許多異質性的科學反思。它們更多地關注科學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共同點在于批判科學甚至反科學的態(tài)度,傳達了對科技價值的質疑。

        傳統(tǒng)科學哲學所關注的是科學中的認識模式、知識與真理等科學內部的問題,這就需要經(jīng)驗和邏輯推理的方法,但邏輯和經(jīng)驗僅能用來為科學理論本身辯護,而不能展現(xiàn)科學的發(fā)展過程;歷史主義、建構主義以及科學知識社會學所關注的則是整體的科學與社會中的政治、文化、歷史、心理等其他外部因素之間的關系,這種將科學放入社會中、描述和分析其社會形成過程的研究方式展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的動態(tài)變遷,而忽視了科學內部的構成和科學自身的合理性問題。所以,科學哲學中無論是辯護還是批判都只是關注到了科學的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

        2.語境論科學哲學

        郭貴春等提出科學實在論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就是語境論。西方科學哲學經(jīng)歷了語言學、解釋學和修辭學“三大轉向”之后,語境論是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皬恼Z境的基底上透視、擴張和構建整個科學哲學的大廈,是回答了以什么樣的形式、什么樣的方法以及什么樣的基點或核心去決定科學哲學未來走向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30]語境論是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強調從綜合的和動態(tài)的視角考察科學及其發(fā)展。語境論的科學哲學研究綱領主要由語境論的科學觀、語境論的實在觀和語境論的真理觀所構成。語境論的科學觀強調把科學放在現(xiàn)實的社會、文化、歷史等多元語境中來理解,科學是依賴于語境的產物。語境論的實在觀從科學的語境性與可錯性出發(fā),在科學知識的去語境化與再語境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闡述一種語境論的實在論立場。語境論的真理觀把真理理解為科學追求的目標,把科學研究結果看成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語境論的科學哲學有三大優(yōu)勢:在認識論意義上比較容易理解為什么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理論;在方法論意義上比較容易理解關于科學概念與科學觀點的修正問題;在價值論意義上能更合理地理解與反映科學的真實發(fā)展歷程。

        3.科學實踐哲學

        吳彤等認為,傳統(tǒng)科學哲學單純強調科學的理論層面,忽視了科學的實踐和活動層面,從整體上扭曲了對科學的看法。科學實踐哲學通過對人類科學實踐活動和過程的深刻理解,把理論優(yōu)位的科學哲學轉變?yōu)閷嵺`優(yōu)位和活動優(yōu)位的科學哲學。[31]科學實踐哲學試圖在實踐的基礎上重構以著重討論科學實踐和活動為特征的科學哲學,建立一種以科學實踐為基礎,以實驗室實踐、文化和權力及其地方性知識本性為特征的新科學觀。吳彤認為科學實踐哲學對于科學哲學研究本身和中國科學哲學的研究有重要意義:(1)科學實踐哲學認為實踐是科學的基礎,反對對科學僅作理論優(yōu)位的說明和解釋,這有助于改變科學哲學的低迷境況;(2)科學實踐哲學認為一切知識的本性都是地方性的,打破了科學知識的普遍性神話;(3)知識的地方性研究和對中國本土知識的研究,為科學哲學的中國化研究提供了更為合理的基礎和更為廣闊的視野;(4)研究科學實踐哲學中的實踐概念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的關系,可以推動科學實踐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之間關系的研究;(5)在科學實踐哲學的研究框架內,關于實踐的因果性和規(guī)范性方面的研究對于原有框架的認識有所推動。[32]

        4.科學文化哲學

        傳統(tǒng)科學哲學對科學某一方面特征的關注所造成的二元化使得科學哲學的發(fā)展遭遇到極大的困難,20世紀后期出現(xiàn)的科學文化哲學則希望避免這一問題。對科學文化哲學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將科學看做一種文化樣態(tài),對其進行哲學反思,即把科學看做是一種文化或文化活動,從而對其進行哲學探究。[33]另一種理解是從文化哲學的視角反思科學,即借鑒文化哲學研究的視角和方法研究科學,主要側重于從文化哲學的視角透視科學文化。[34]劉大椿等很早就關注到科學文化的哲學維度,探討過科學在近現(xiàn)代文化中的主導作用、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科學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化等問題[35],認為科學哲學未來的任務和理論增長點在于促進科學與人文、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茖W文化哲學強調從傳統(tǒng)科學哲學的狹窄視域中走出,將科學當做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進行審度,而非當做人類知識的最高形式去膜拜;強調科學與人文的融合,采用的方法是綜合性的。所以,與傳統(tǒng)科學哲學相比,科學文化哲學作為一種“大哲學”,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

        (三)科學哲學的未來走向

        盡管當前國內的科學哲學發(fā)展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大多數(shù)學者對其未來發(fā)展充滿了信心,對其未來走向進行描繪,甚至一度引發(fā)了爭論。

        1.科學哲學走向自然科學哲學

        對于目前國內一部分學者強調純粹的科學哲學研究,認為科學哲學的正宗是研究科學哲學的理論問題,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屬于科學哲學的邊緣或者外圍問題,科學與社會關系研究根本不是科學哲學的現(xiàn)象的觀點,吳彤并不認同。在他看來,自然科學哲學的問題才應該是科學哲學研究的主流。因此,他不贊同把科學哲學變成一門與實際科學活動完全無關的“專門學問”,認為一旦如此,科學哲學將會喪失“立足之本”,陷入“危險境地”。“重要的問題不完全在于正名,而在于努力。作為學者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盵36]

        2.科學哲學保持多元性研究

        郭貴春等認為,隨著科學與哲學的不斷發(fā)展,科學哲學也會隨時對傳統(tǒng)的問題給出全新的回答??茖W哲學始終是一門處于發(fā)展中的學科,是一個兼收并蓄的、分層次的和多元化的開放體系。其中,基礎理論研究強調的是對作為整個科學的邏輯性、規(guī)范性、方法論性和哲學性的系統(tǒng)思考;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所強調的則主要是具體學科的個體性、現(xiàn)實性、前沿性和多樣性。這兩個層次之間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后者是前者的現(xiàn)實基礎,前者是后者的理性升華。[37]

        3.具體科學問題及復雜性哲學研究

        對具體科學問題進行哲學的研究是科學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所強調的是具體學科的個體性、現(xiàn)實性、前沿性和多樣性,而這是基礎理論研究的現(xiàn)實基礎,因此對傳統(tǒng)問題的闡述不能游離于具體科學問題的哲學研究之外。[38]當前,隨著具體科學的突飛猛進,具體科學的哲學探究也得到了大發(fā)展。系統(tǒng)科學哲學就是如此。國內學者很早就在用科學哲學的范式研究系統(tǒng)科學,顏澤賢等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對復雜系統(tǒng)演化的概念、判斷、標度、條件、機制、過程、原理及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探討。[39](P1-2)一些學者力圖用科學哲學的方法研究復雜性問題。吳彤的《復雜性的科學哲學研究》一書較為系統(tǒng)、完整地以科學哲學范式研究復雜性。在復雜性研究領域,一批學者分別在復雜性概念、復雜性的知識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對復雜性的科學哲學做了比較深入細致的探討。部分學者還把復雜性科學思想、概念和方法用于其他領域的研究,也為復雜性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40]苗東升、范冬萍、肖顯靜、段偉文、劉勁楊等對復雜性問題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探討。

        無論是傳統(tǒng)科學哲學、另類科學哲學、語境論科學哲學、實踐科學哲學、科學文化哲學,還是具體科學問題的哲學探究,我們都不能跟隨西方學者的腳步亦步亦趨。不可否認,對西方哲學史上重要思想的學習和借鑒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構建具有中國語境、中國問題的科學哲學,以此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哲學理論體系。有學者就科學哲學中國化的可能性、現(xiàn)實性和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嘗試性的探討,認為實現(xiàn)科學哲學的中國化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需要在吸收中西兩種異質思想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更為重要的是立足中國實際,提出自己的問題。[41]

        三、技術哲學研究的重點及方向

        技術盡管歷史悠久,但技術哲學卻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雖然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有學者開始了技術哲學的思考,但國內技術哲學的誕生還是以陳昌曙于1982年發(fā)表的《科學與技術的統(tǒng)一和差異》[42]一文為標志。探析科學與技術的本質區(qū)別,對技術哲學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茖W與技術的區(qū)別至今依然是科學技術哲學的一個重要議題。

        國內學者一方面期望能夠建立自己的技術哲學研究框架,一方面也譯介國際技術哲學的研究成果,所以當前的技術哲學研究在這兩個方面是齊頭并進的。針對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2001年,張華夏、張志林提出“認識論綱領”[43],陳昌曙提出“價值論綱領”[44],引發(fā)了一場持續(xù)的爭鳴。通過這次爭鳴,學界對技術哲學的核心問題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對我國技術哲學的快速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陳昌曙等的《技術哲學基礎研究的35個問題》一文,從技術哲學的學科定位和性質、技術哲學研究的理論意義、技術的本質、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技術的價值、技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六個方面列出了技術哲學研究的35個問題[45],雖說不能稱之為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但確實指出了技術哲學所要重點研究的領域。

        當前,中國技術哲學的研究正趨向成熟。隨著建制化的形成和完善,技術哲學逐漸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取得合法地位并被認同,學術共同體也日漸壯大;同時,研究的論題域已基本清晰,研究深度正逐漸增加,研究方式正走向多元化,研究成果正趨于豐富。[46]

        (一)技術哲學研究的重點問題

        據(jù)初步統(tǒng)計,近30多年來,國內主要期刊發(fā)表的與技術哲學相關的學術論文計5 000余篇,其中技術哲學的應用研究,如有關STS、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價值、可持續(xù)發(fā)展及生態(tài)技術四個方面的研究占總數(shù)的2/3強,而技術哲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如國外技術哲學、技術本體論、技術認識論,以及綜合研究四個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不到1/3。由此可見,雖然技術哲學的基本理論研究是這個學科建立和形成的基點,但應用研究居于主體地位,正如陳昌曙所說,“沒有應用(現(xiàn)實價值),就沒有前途”[47]。

        技術哲學強大的生命力就體現(xiàn)在它的理論研究與現(xiàn)實社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上。當然,技術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抽象的思辨逐步轉變?yōu)閺恼Z境和實踐角度考察和反思,只把技術當做一個抽象的整體進行思考,具有脫離技術實踐變得空洞的風險,僅從實際存在的技術出發(fā)研究技術,難以達到哲學的高度,“我們應該立足于實際存在技術的經(jīng)驗基礎來思考技術的普遍性問題”[48]。從這樣一個基本立場出發(fā),技術認識既可以看做是作為認識活動的技術,也可指認識所得到的成果是技術性的[49],所得到的技術知識“是一種面向實踐的知識”[50]。技術使用問題也被技術哲學納入其中,陳凡等從人類文明進步的角度探討了技術使用的問題,認為“人類通過對技術的使用,不但構造了生存處境,也生成了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所展開的技術使用實踐,實際上是技術功能在生活世界的情境化”[51]。

        (二)技術哲學研究的方向拓展

        在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領域中,工程逐漸顯出其獨特性,工程哲學應運而生。李伯聰認為工程哲學是以工程知識和工程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哲學分支。“工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能否改變自然界(世界)和應該怎樣改變自然界(世界)的問題,它要回答‘人應該怎樣做’的問題?!盵52]王宏波探討了工程哲學與社會工程的問題。[53]田鵬穎把技術理解為實踐性的知識體系,不僅包括自然技術,而且包括社會技術。社會技術是“人們改造、管理社會和調整、優(yōu)化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的實踐性知識體系”[54],社會科學與社會技術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55]?!吧鐣夹g哲學”是技術哲學的新視域,在此基礎上,田鵬穎結合工程哲學的研究主題,提出了“社會工程哲學”范疇,認為“‘社會工程’作為風險社會時代建立在人們改造世界實踐活動基礎上的重要思維方式,應該成為現(xiàn)代社會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盵56]

        (三)技術哲學的未來走向

        不論是借鑒別人的學術資源還是遵從自己的學術傳統(tǒng),當下中國的技術哲學研究正走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面臨著從“國外技術哲學述評”向“以基本問題為導向”的轉折。技術哲學的未來發(fā)展,要堅持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了解新興技術發(fā)展與深化傳統(tǒng)技術認識相結合的原則。技術是技術哲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技術哲學工作者既需要結合國情,深化對傳統(tǒng)技術的認識,同時又要與時俱進,形成新的問題旨趣。由于存在“知識完整性”缺失問題,無論是對技術的基本內涵、本質、定義進行探討,還是對技術帶來的社會影響及其后果進行哲學反思,技術哲學界都存在著嚴重不足。這就需要對新興技術的發(fā)展歷史、研究進展有基本的把握,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方法對相應的技術知識和技術理解展開探討,而不僅僅是做技術的批評者,或僅限于倫理學的考察。

        第二,堅持引介國外技術哲學成果與中國語境相結合的原則。引介國外技術哲學成果的目的是構建中國特色的理論成果,這就要求我們從國外技術哲學成果的“非反思性追隨者”轉變?yōu)椤胺此夹?、自主性的思想者?從“唯學科化”的“技術的哲學”走向以問題為導向的技術哲學研究,用廣義的、交叉的、綜合的技術哲學去面對處于變革中的整體性中國的當下實踐。

        第三,堅持面向實踐與反思升華相結合的原則。中國的技術哲學研究發(fā)端于技術實踐,在實踐哲學的引導下有了較大發(fā)展,但這也導致經(jīng)驗研究有余而理論分析不足的問題。因此,借鑒西方技術哲學成果是必要的。人文傳統(tǒng)的技術哲學確實需要關注技術實踐,而工程傳統(tǒng)的技術哲學原本就建立在技術實踐的基礎上,它所需要的應該是反思升華,即在實證研究的同時強化反思與批判。

        第四,堅持個體專一化與群體多元化相結合的原則?,F(xiàn)代技術哲學自產生之時,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就具有不同的研究特色,在不同學者身上體現(xiàn)不同的哲學傳統(tǒng)、研究訴求和研究方法。因此,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單一化方法,而應允許方法上的多元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國技術哲學理論工作者應該堅持自己獨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與時俱進、持之以恒。通過個體專一化與群體多元化的結合,推動當代中國技術哲學立足本土化、走向國際化、促進建制化的良性發(fā)展,推動技術哲學的中國化。

        [1] 于光遠:《一個哲學學派正在中國興起》,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6。

        [2] 龔育之、孫小禮:《自然辯證法的歷史發(fā)展和主要內容》,載《自然辯證法研究》,1987(3)。

        [3] 陳昌曙:《科學技術哲學之我見》,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5(3)。

        [4] 李醒民:《自然辯證法研究的主要方向》,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0(4)。

        [5][13] 劉大椿:《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科學哲學》,載《哲學動態(tài)》,1999(6)。

        [6] 黃順基主編:《自然辯證法發(fā)展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7] 查汝強:《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內容和學科體系》,載《自然辯證法研究》,1989(3)。

        [8][10] 吳國盛:《試論自然辯證法》,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3(4)。

        [9] 趙玉林:《自然辯證法學科體系研究》,載《哲學動態(tài)》,1988(3)。

        [11] 陳其榮:《當代自然辯證法的新范式》,載《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12][19] 張明國、崔偉奇、蔡永海:《科學技術哲學學科發(fā)展的歷史與展望》,載《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14] 李伯聰:《工程哲學引論——我造物故我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

        [15] 楊繼成:《工程哲學的興起與發(fā)展——李伯聰教授訪談》,載《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16] 曾國屏、高亮華:《產業(yè)哲學研究述評》,載《哲學動態(tài)》,2006(7)。

        [17] 呂乃基:《產業(yè)哲學的學科地位和特征》,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9)。

        [18] 郭貴春、成素梅、邢如萍:《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演進和定位》,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8)。

        [20] 曾國屏:《弘揚自然辯證法傳統(tǒng),建設科學技術學學科群》,載《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3)。

        [21] 李正風、劉立:《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發(fā)言述要》,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22] 張明國:《從“科學技術哲學”到“科學技術學”——實現(xiàn)自然辯證法學科建設的第二次調整》,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1)。

        [23] 吳國盛:《把“科學技術哲學”作為哲學學科來建設》,載《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10)。

        [24] 《自然辯證法概論》編寫組:《自然辯證法概論》(2013年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5] 魏屹東:《科學、非科學及偽科學的界定》,載《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3)。

        [26] 王前:《“非科學”、“反科學”與“偽科學”辨析》,載《河南社會科學》,2007(5)。

        [27] 李建珊、賈向桐:《科學哲學的價值論轉向——科學進步模式新探》,載《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1)。

        [28] 郭貴春、成素梅:《當代科學實在論的困境與出路》,載《中國社會科學》,2002(2)。

        [29] 劉大椿、劉永謀:《思想的攻防——另類科學哲學的興起和演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0] 本刊記者:《語境論的科學哲學研究綱領——訪郭貴春教授與成素梅教授》,載《哲學動態(tài)》,2008(5)。

        [31] 吳彤:《科學實踐哲學發(fā)展述評》,載《哲學動態(tài)》,2005(5)。

        [32] 吳彤:《科學實踐哲學在中國:緣起、現(xiàn)狀與未來》,載《哲學分析》,2010(1)。

        [33] 孟建偉:《從科學哲學走向科學文化哲學》,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6)。

        [34] 洪曉楠:《科學文化哲學的研究綱領》,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12(6)。

        [35] 劉大椿主編:《科學哲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6] 吳彤:《論科學哲學研究的方向》,載《哲學動態(tài)》,2003(6)。

        [37] 郭貴春、成素梅:《也論科學哲學研究的方向——兼與吳彤教授商榷》,載《哲學動態(tài)》,2003(12)。

        [38] 郭貴春、程瑞:《科學哲學在中國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載《中國科學基金》,2007(4)。

        [39] 顏澤賢:《復雜系統(tǒng)演化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0] 吳彤:《中國系統(tǒng)科學哲學三十年:回顧與展望》,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0(2)。

        [41] 易顯飛:《試論科學哲學的中國化》,載《哲學研究》,2013(9)。

        [42] 陳昌曙:《科學與技術的統(tǒng)一和差異》,載《光明日報》,1982-10-01,1982-10-15。

        [43] 張華夏、張志林:《從科學與技術的劃界來看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2)。

        [44] 陳昌曙、遠德玉:《也談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兼與張華夏、張志林教授商談》,載《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1(7)。

        [45] 陳昌曙、陳紅兵:《技術哲學基礎研究的35個問題》,載《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46] 陳凡、陳佳:《中國當代技術哲學的回顧與展望》,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10)。

        [47] 陳昌曙:《保持技術哲學研究的生命力》,載《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文件》,2001。

        [48] 陳凡、楊艷明:《從“本體論承諾”的角度看技術》,載《系統(tǒng)科學學報》,2013(3)。

        [49] 陳凡、程海東:《“技術認識”解析》,載《哲學研究》,2011(4)。

        [50] 陳凡、李勇:《面向實踐的技術知識——人類學視野的技術觀哲學研究》,載《哲學研究》,2012(11)。

        [51] 陳凡、陳多聞:《文明進步中的技術使用問題》,載《中國社會科學》,2012(2)。

        [52] 李伯聰:《“我思故我在”與“我造物故我在”——認識論與工程哲學芻議》,載《哲學研究》,2001(1)。

        [53] 王宏波:《工程哲學與社會工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4] 田鵬穎:《社會技術:科學技術哲學的新視域》,載《社會科學輯刊》,2004(6)。

        [55] 田鵬穎:《論社會科學與社會技術的一體化趨勢》,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1)。

        [56] 田鵬穎:《社會工程——現(xiàn)代社會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載《中國社會科學》,2008(4)。

        (責任編輯 林 間)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 Fan,CHENG Hai-dong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819)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dialectic),as a disciplin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philosophy.Yet,there are controversies over its disciplinary nature,system formation and future trends of development in the academia.I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viewed as an abbreviated term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it is a discipline group,as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re independent subjects themselves.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a mature discipline,as its traditional issues have been addressed by the academia and predictions have been made concerning its future trends,wherea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s a newly emerging subject,has displayed great vitality,with its disciplinary norms in the making.

        natural dialectic;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velopment status;future trends

        陳凡:哲學博士,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程海東:哲學博士,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員,講師(遼寧沈陽110819)

        猜你喜歡
        學科科學研究
        【學科新書導覽】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超學科”來啦
        科學
        論新形勢下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學科在統(tǒng)戰(zhàn)工作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二区| 最好看的最新高清中文视频| 91精品福利观看| 91自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熟女| 色综合久久中文娱乐网|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aaaaa网站|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影音先锋色小姐| 双腿张开被9个黑人调教影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三不| 国产情侣亚洲自拍第一页| 亚洲精品国偷拍自产在线观看 |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午夜无码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色噜噜|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女人无遮挡裸交性做爰| 真人与拘做受免费视频| 婷婷五月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 专干老熟女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99久久 |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东北少妇不带套对白|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精品| 青春草在线视频观看|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国产在亚洲线视频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熟女精品免费| 国产老熟女网站| 亚洲综合婷婷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av无人区一区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