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錦東 謝平金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證治探討·
從“痰”論治慢性呼吸衰竭
盧錦東 謝平金△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痰 慢性呼吸衰竭 發(fā)病機制 中醫(yī)治療
慢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通氣或換氣功能嚴重障礙,導致氣體不能進行有效的交換,產生嚴重缺氧或伴二氧化碳潴留,從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1],為常見危重癥,嚴重者可致死。中醫(yī)認為,痰與本病的發(fā)生存在相關性。如李建生等[2]對呼衰相關文獻進行篩選整理,并將其中醫(yī)證候構成及分布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發(fā)現痰瘀互結、痰熱壅肺、痰濁壅肺和痰蒙清竅是呼吸衰竭中醫(yī)常見的證型。王海峰等[3]應用數據挖掘探討呼吸衰竭,在明確的7個證候及其對應的主、次癥中,有5個與痰相關。由此可見,痰對本病的發(fā)展具重要意義。臨床上慢性呼吸衰竭根據其發(fā)生的病理生理和動脈血氣分析還可分為1型和2型,二者發(fā)病機制不同,但目前暫無將二分型與中醫(yī)具體病因病機間的聯系進行論述,故在此將二型合一闡述。
痰有阻滯氣血運行、影響水液代謝、易于蒙蔽心神、變化多端、致病廣泛的特點。西醫(yī)認為[4],慢性呼吸衰竭可伴痰液增多且無法完全咳出的癥狀,這與中醫(yī)“有形之痰”致病特點相類似。慢性呼吸衰竭臨床常見癥狀有:呼吸困難,輕者呼吸費力,重者呼吸窘迫,甚至窒息;紫紺是缺氧的典型癥狀,跟局部血流情況相關;精神神經癥狀是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劇時,因循環(huán)系統(tǒng)及消化、泌尿系統(tǒng)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一系列精神障礙[5]?,F將與痰有關的本病證型總結如下。
1.1 痰瘀互結 鄧鐵濤曾說:“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是痰濁的進一步發(fā)展”。痰瘀二者,同源而互衍,膠著互結,相互為病,其聯系基礎是“津血同源”,生理之特殊聯系決定病理上之密切聯系。生理上,血和津液都由水谷化生,二者相互資生、轉化;病理上,津液病變可致血液病變如血瘀的形成,血液病變也會致津液病變如痰邪的產生;如《景岳全書》云“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涎”;《金匱要略》亦云“血不利則為水”。慢性呼衰患者由于久病肺氣虛損不能朝百脈,輔心行血,致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氣無力行血、行水,水停久之則成痰,阻礙氣機,造成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加重氣血瘀滯,心肺失暢而血郁為瘀,究根結底二者的共同作用因素為“氣”。故血瘀可致津液運行不暢而生痰,痰瘀互結,絡脈不暢而出現一系列病癥[6]。西醫(yī)上,患者長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血黏度增高,血液流變學異常,微循環(huán)障礙,而活血化瘀法可直接改變血液流學指標。其次,血流淤積、毛細血管及靜脈血氧飽和度偏低都易出現紫紺;肝細胞缺氧時亦可發(fā)生變性壞死或肝淤血[7]。
1.2 痰熱壅肺 此型起病急,其病理因素主要是“痰”與“火”,痰火互為因果,痰可郁而化熱,火可煉津成痰,多外感內傷合而為病?!稄埵厢t(yī)通》[8]指出“蓋由感受風寒,未經發(fā)越,停留肺中,或挾濕熱痰涎垢膩,蒸淫肺竅,皆能致此”,此為張景岳對痰熱壅肺發(fā)病機制之敘述。外感者,皆因肺嬌不耐寒熱,風邪入里化熱、熱灼津液,痰熱蘊肺,久而化火,進一步加重疾癥;再因肺脾氣虛,衛(wèi)外不固,熱邪襲肺,蘊結不解,難以表散,入里化熱亦可發(fā)病。內傷者,多由痰濕郁久化熱化火,進一步灼傷津液,煉津成痰,痰熱互結,壅滯肺氣影響肺通氣功能。痰可影響肺主治節(jié)之功,引起肺功能失常,造成水濕停聚再生成痰;另一方面,痰的聚集又阻遏肺氣調暢,影響肺主氣、司呼吸之功,造成肺氣壅滯。研究表明[9],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呼吸衰竭患者以痰熱壅肺證(18.9%)為最多,主要病機為痰濁、邪熱、瘀血搏結壅肺,痰濁內蘊化熱,熱灼津液,致肺氣郁滯;常與肺、脾、腎功能失常相關。
1.3 痰蒙神竅 痰濁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颊咄飧袧駶嶂?,阻遏中焦,清陽不升,濁氣上泛,濕濁留戀不化,醞釀成痰,痰濁內阻留著不去,凝聚難化,致髓海渾濁,清竅閉塞,痰迷心竅,心神受蔽,靈機不運,神識失調,故意識不清,不能自主,舉止失常;又可因情志不遂,氣郁生痰,痰濁隨氣上迷心竅,神識受蒙致意識模糊,語言不清,不省人事。中醫(yī)痰濁蒙蔽心竅造成的癥狀類似于西醫(yī)缺氧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障礙,慢性呼吸衰竭缺氧可引起腦血管痙攣、血管通透性增加,引發(fā)腦間質及細胞內水腫,造成神志抑制或興奮,出現頭痛、頭脹、失眠、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興奮、抑制、抽搐、意識喪失、昏迷等一系列精神神經癥狀。據研究[10],AECOPD時氣道阻力增加,CO2在體內大量蓄積,若治療不及時患者可出現神志恍惚、嗜睡等癥狀,重者可伴神昏、譫語等癥,增加患者死亡率。
1.4 痰濁壅肺 痰濁屬于繼發(fā)性致病因素,是人體臟腑功能氣血異常在疾病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產物,主因肺失清肅,氣機不利,水道失司,痰濕內蘊日久化濁而成。中醫(yī)認為痰濁郁而化熱,里熱熾盛,灼傷津液,使血液黏稠而運行不暢;再者,肺腎功能失司、脾失健運則致津液化生、轉輸及蒸化異常,久而痰濁潴留,聚濕成痰,停居不動久而成濁,痰濁蘊肺致肺氣肅降失職,故喘滿悶窒、喉中痰鳴、呼吸困難,甚者發(fā)為紫紺等。研究表明[11],慢性肺塞性肺疾?。–OPD)慢性呼吸衰竭痰濁壅肺證型的患者中,長期慢性缺氧及CO2潴留極易造成酸中毒,血管內皮損傷激活凝血系統(tǒng)導致血栓形成,尤其是肺內微小血栓的形成,對機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亦造成一定影響。
《臨證指南醫(yī)案》云“夫痰乃飲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氣之郁,則脾肺胃升降之機失常,致飲食輸化不清而生者;有因郁則氣火不舒而蒸變者;有因多食甘膩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質脾胃陽虛,濕油凝滯而生者,又有腎虛水泛為痰者……更有陰虛勞證。龍相之火上炎灼肺,以致痰飲者”[12]。此為古人描寫痰產生的病理機制,歸結起來無非外感、七情六傷,飲食所傷而致痰濁化生。
2.1 治病求本,從肺、脾、腎、三焦入手 痰之生主責肺、脾、腎、三焦。肺居上焦,通調水道,主治節(jié);若肺氣郁滯,治節(jié)無權,則津液停聚而成痰。脾居中焦,主運化,升清降濁;若脾運不健,津液停積則痰生。腎處下焦,屬水,司開闔,蒸化排泄;若火衰水虧蒸化無權,津液則化痰成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氣化不利則水道失利,致肺脾腎輸調代謝水液機能失常而生痰邪。此外,肝郁失疏,津液亦可停滯成痰。痰成之后留于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竅,或郁于肝,或動于腎,或流竄經絡而變生諸證。如《雜病源流犀燭》云“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13]。故治療需從源頭上阻止痰的化生。研究表明[14],培土生金法治療肺損虛勞諸證,能有效改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及營養(yǎng)狀態(tài),從而緩解呼吸肌疲勞,延緩肺功能的進行性下降,從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如《醫(yī)宗必讀》曰“惟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池者難降,留中滯膈,疲而成痰”。
2.2 兼顧治標,痰瘀同治兼開竅化濁 關幼波[6]在談及痰瘀關系時說“治痰必活血,血活則痰化;治血(瘀)必治痰,痰化血易行”。治療本病須緊繞“津血同源”這一聯系基礎。痰瘀互結可致多種肺系疑難病證的出現,故治療時須痰瘀同治。但是,痰瘀二者有相互掩蓋傾向,外癥的顯露需一定過程,血瘀者不一定有痰飲水滯的表現,而痰飲水滯者也未必有瘀血的表現,故臨證需認真辨證以防錯漏。周曉紅等[15]用活血化痰開竅法治療32例慢性呼吸衰竭急性發(fā)作并觀察其療效,采用一般治療法保持氣道通暢、持續(xù)低流量吸氧,中藥以自擬方(丹參、赤芍、川芎、紅花、菖蒲、郁金等)活血化瘀開竅藥為則,經治后總有效率為87.5%,明顯改善患者通氣、換氣功能。
除上述治痰法,仍有其他如治氣以治痰法。宋代龐安常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氣”[6],氣亦有虛實之別;實則瀉之,采用暢達氣機、解郁行氣法;虛則補之,采用益氣法,補益肺腎之氣、脾胃之氣,氣暢、氣足則痰消。西醫(yī)上,慢性呼吸衰竭多為COPD引起,多伴有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及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等。治療時需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時保護肝腎功能并加強綜合治療,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增強機體抵抗力。王海峰等對慢性呼吸衰竭中醫(yī)藥治療進行綜述,認為西醫(yī)基礎治療結合中醫(yī)藥特色療法療效遠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這亦是未來治療慢性呼吸衰竭的趨勢[16]。僅目前,單用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呼吸衰竭的報道尚未發(fā)現,可能與本病病機復雜、證候多端、病情較重等相關,臨床尚缺乏相關研究,此亦為本文立意所在。
[1]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yè)委員會.慢性呼吸衰竭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2012版)[J].中醫(yī)雜志,2012,53(11):981-983.
[2] 李建生,王明航,余學慶,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的文獻研究[J].中醫(yī)雜志,2010,51(1):68-71.
[3] 王海峰,李建生,李素云,等.中醫(yī)藥治療慢性呼吸衰竭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基礎雜志,2010,16(12):1191-1193.
[4] 王妍.參芪扶正注射液治療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7.
[5] 倪偉.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68-74.
[6] 考希良.論肺痰[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
[7] 趙春宇,趙子文.臨床血流變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126-256.
[8] 吳忠儒.臺灣臺北地區(qū)外感咳嗽的中醫(yī)證型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15-118.
[9] 呂佳蒼,王智瑜,王天芳,等.77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見的中醫(yī)證候類型及其舌象分布特點 [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2(1):19-25.
[10]孫德昱,張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痰蒙神竅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0):302-304.
[11]郁東偉,蔡宛如,馬丹女,等.COPD急性加劇期痰熱郁肺型與痰濁壅肺型比較分析[J].光明中醫(yī),2009,24(12):2237-2238.
[12]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15-360.
[13]張伯禮,薛博瑜.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61-62.
[14]凌小浩,黃振炎,楊鳳仙,等.培土生金法對6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穩(wěn)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醫(yī)研究,2008,21(5):28.
[15]周曉紅,符為民,楊廷光,等.活血化痰開竅法治療32例慢性呼吸衰竭急性發(fā)作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中醫(yī)急癥,1995,4(3):105-106.
[16]王海峰,李建生,胡金亮,等.基于自適應模糊推理系統(tǒng)的慢性呼吸衰竭證候特征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26(12):2770-2773.
R563.8
A
1004-745X(2014)11-204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1.031
2014-07-27)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