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斐 劉曉聯(lián)
選擇性支氣管動脈栓塞術(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因其療效確切,止血徹底,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但患者治療后易出現(xiàn)局部疼痛、發(fā)熱、尿潴留、穿刺部位皮下血腫及肢體麻木等并發(fā)癥[1]。2002年11月至2014年1月12年間,我科對146例咯血患者行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于術前術后早期采取了針對性護理措施,減輕了患者的并發(fā)癥,并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146例,男104例,女42例,年齡17~86歲,平均59.2±16.6歲;診斷:支氣管擴張癥135例(92.5%),肺癌11例(7.5%)均因內(nèi)科保守治療無效,進行了支氣管動脈栓塞術。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護士詳細告知其術中需配合事項,為患者準備雙側腹股溝皮膚,以防如一側肢體穿刺失敗,另一側備用。護士用宣教圖片講解治療過程,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每30 min監(jiān)測1次血壓、心率、呼吸的變化,記錄再次咯出陳舊性血液的顏色和量。1次/h觀察穿刺側肢體溫度、 顏色、 感覺,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若搏動減弱或消失,應立即報告值班醫(yī)生。觀察并記錄尿量、顏色及透明度,因導管術中短時間內(nèi)注射大量碘劑,可能導致腎臟負荷加重,甚至引起腎功能不全[2],囑患者多飲水,遵醫(yī)囑給予輸液,以利于碘劑排出。本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胸腹部疼痛24例(16.4%),低熱9例(6.1%),尿潴留5例(3.4%),穿刺部位皮下血腫4例(2.7%),穿刺肢體麻木14例(9.5%),均及時給予相應護理措施處理,取得良好效果。本組患者均未發(fā)生脊髓損傷、血栓形成等嚴重并發(fā)癥。
支氣管動脈栓塞術穿刺部位局部出血、胸腹部疼痛等并發(fā)癥,一般出現(xiàn)在術后24~48 h內(nèi)[3]。因此,這個時間段為護理的重要時期,提高對患者下列體征、癥狀的關注對提高栓塞術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十分重要。
1.疼痛:因為栓塞術中可能會誤栓肋間神經(jīng)的微共干血管,術后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胸腹部疼痛。措施:①告知患者輕度疼痛不需處理,2~3 d會自行緩解。指導其進行分解疼痛的方法,如聽音樂、閱讀書刊等分散注意力;②疼痛嚴重不能耐受者,遵醫(yī)囑給予藥物止痛。
2.發(fā)熱:患者術前咯血,術后支氣管內(nèi)可能存在少量殘血,造成吸收熱或感染。措施:①物理降溫;②指導患者有效咳嗽、促進痰液排出。遵醫(yī)囑必要時給予抗感染治療。
3.尿潴留:患者多在緊急情況下手術,術后不習慣平臥排尿,加之局部創(chuàng)口疼痛或是術前未排空膀胱,術中出現(xiàn)尿意,長時間憋尿,膀胱過度充盈而無力排尿,或男性患者同時有前列腺肥大[4]的問題。措施:①觀察膀胱充盈程度,協(xié)助男性患者身體向患側傾斜15~30°,接便器置尿道口協(xié)助其排尿;②創(chuàng)口疼痛者止痛后協(xié)助排尿,囑其放松平靜呼吸,下腹熱毛巾熱敷或按摩,聽流水聲或溫水沖洗會陰;③上述措施均無效者遵醫(yī)囑導尿。
4.穿刺部位皮下血腫:主要由于股動脈血管的多次穿刺或導管管徑較粗等均可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腫。措施[5]:①術后穿刺部位局部沙袋壓迫及穿刺側肢體制動6~8 h;②患者臥床24 h可下床活動,術后嚴密觀察穿刺局部有無滲血、沙袋壓迫位置;③觀察遠端肢體皮色、溫度、感覺及足背動脈博動情況;④穿刺處如出現(xiàn)血腫,應立即報告醫(yī)生,或予冰敷,延長沙袋壓迫時間,5 d后血腫一般可消退。
5.肢體麻木:可給予患者局部濕熱敷,輕輕抬高患側肢體,輕微按摩,同時向患者講明此反應與術后局部壓迫有關,一般不需處理,制動解除后可自行緩解。
參 考 文 獻
1 吳先杰,邢志珩,田 靜,等. 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大咯血的療效觀察[J]. 中華呼吸結核雜志,2010,33(10): 754-756.
2 吳艷湘,李淑芬,黎綺芬. 大咯血介入治療的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學雜志,2004,20(7): 57-58.
3 夏 旦,章雪蓮. 支氣管動脈栓塞治療大咯血的并發(fā)癥觀察及護理[J]. 護理與康復,2010,9(1): 38-39.
4 盧瑞華,牟小軍. 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尿潴留的相關因素研究[J]. 實用護理雜志,2001,17(9): 14.
5 呂小玲. 選擇性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大咯血的護理[J]. 護理與康復,2005,4(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