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成員間的信任問題已經(jīng)成為組織行為學的熱點研究問題。組織成員間的信任可以有效推動合作、增強非正式溝通,減少溝通成本。它是組織的無形資產(chǎn),在不同的成員合作形式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1,2]。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以及社會化生產(chǎn)的需要,一項工作常常需要組織內(nèi)部各部門,各事業(yè)部間的協(xié)作。每個成員都需要經(jīng)常與不是自己直屬上下級關系的各級管理人員合作完成工作。根據(jù)現(xiàn)有的關于勞動力以及組織的調(diào)查,關于組織間成員信任的研究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將會保持良好的發(fā)展趨勢。雖然很多學者在研究組織成員間的信任,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定義組織成員間的信任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影響組織成員間信任的因素很多。如發(fā)出信任者的特點及愿意信任的傾向度,接受信任者的特點,信任的風險等[3]。時間維度對信任的影響以及組織成員的能力、感情等因素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セ蓐P系對信任的影響[4]。情感,知覺對信任的影響[5]。沖突以及信任的修復對于信任的影響[6]。根據(jù)Mayer 關于信任的研究成果,發(fā)出信任者的信任傾向度受自身性格特點影響。[7]依戀類型理論是一種測量成人的依戀類型,研究成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參與度與信任其他人的理論。通過測量成人的依戀類型,可以預測其對于其他人的信任程度以及信任傾向。
(一)信任的定義
不同研究領域?qū)π湃蔚亩x不同。每個領域從特定領域特點以及實際應用的需要出發(fā),制定出獨有的對信任的定義。本文采用Mayer 對于信任的定義:信任及是一個人愿意去依靠另一個人的行為,并在此過程中承擔風險[8]。舉例說明,在一個公司里,某員工愿意分享他對某個策劃的獨有創(chuàng)意時,他所承擔的風險是策劃的創(chuàng)意被其他員工據(jù)為己有。信任建立在授信者會報以相同的信任,至少不會傷害發(fā)出信任者的基礎上。接受信任通常通過實際行動以及情感交流對發(fā)出信任者進行反饋。
(二)影響信任的因素
信任會隨著雙方的不斷交流而變化,發(fā)出信任者會不斷的評估接受信任者的可信度??筛兄降男湃问穷A測信任程度的良好指標[9]。多位學者認為信任是通過多次交往而不斷完善的。根據(jù)Mishra 的研究,至少有十個以上的因素影響信任。[10]Mayer 把這些因素簡化成了四個主要的因素,并提出了關于影響信任的模型。該模型包括對其他人能力的判斷,對其他人責任的判斷,對其他人正直的判斷,以及每個人對其他人基本的信任傾向程度。Mayer 把能力定義為:一個人的專業(yè)技巧或能力能夠勝任某一領域的工作。把責任定義為:一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幫助別人的愿望。把正直定義為:一個人的做事準則是另一個人可以接受的。把信任的傾向度定義為:個體對其他人基本的信任愿望[11]??梢哉J為,當個體在能力、責任、正直維度對其他個體都很信任時,個體對其他個體的整體信任程度較高。發(fā)出信任者對接受信任者的認知程度是影響信任的因素。有些人比別的人更容易相信其他人。比如面對陌生人時,有的人只有在有充足證據(jù)能夠判斷陌生人是可信時才會降低戒備。在某些場景中,有的人會相信大多數(shù)人不會相信的東西。從個體對其他人的基本信任程度的角度來研究信任是一個很好的途徑。Mayer 同時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特點,成長歷史以及文化背景影響個體對其他人的信任傾向度。實驗證明,能力,責任與一致性是預測信任的良好標志[12]。
情感、知覺同樣是影響信任的因素。情感、知覺通過研究個體傳遞信息的習慣來判斷個體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承擔風險,從而得出個體對其他人的信任程度。處理信息的習慣不同會導致對風險的不同判斷。個體對其他人的感情、知覺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個體會根據(jù)最近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斷更新對其他個體的認識。Dunn 發(fā)現(xiàn)感情狀態(tài)影響信任。雖然發(fā)出信任者的感情狀態(tài)接與受信任者沒有聯(lián)系,該狀態(tài)仍然會影響發(fā)出信任者對接受信任者的信任程度。[13]Weber、Malhotra 發(fā)現(xiàn)隨著感情接觸的不斷深入,發(fā)出信任者會愿意承擔突然出現(xiàn)的風險[14]??偠灾?,感情、直覺對信任的影響是該領域近十幾年才發(fā)展出的研究方向。雖然已經(jīng)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三)依戀類型的定義與發(fā)展
依戀類型理論最早由Bowlby 提出,他研究了嬰兒與養(yǎng)育者的依戀關系并且認為這種關系能夠滿足人對他人的支持與保護的需要,而且提出依戀類型受個體對自我的評價以及對他人評價的綜合影響[15]。在Bowlby 的研究基礎上,Ainsworth 認為依戀類型可以分為三種:安全型、矛盾-焦慮型、回避型。安全型個體在養(yǎng)育者離開時并未覺得不舒服,矛盾-焦慮型個體在養(yǎng)育者離開時表現(xiàn)出焦灼的心理并感覺不舒服,回避型個體在養(yǎng)育者返回時表現(xiàn)出與養(yǎng)育者的疏遠。[16]Bowlby 認為個體的依戀類型會持續(xù)到成年時期并保持基本穩(wěn)定,從而影響個體成年時期的行為[17]。本文采用Bartholomew對依戀類型的定義。Bartholomew 以個體對自我以及他人的積極的或是消極的評價為維度定義一臉類型。自我評價積極與否的定義為自我是否是可愛的、可以接受的。對其他人積極與否的評價的定義是其他人是否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以這兩個維度為標準,從而區(qū)分出四種依戀類型。安全型:自我評價以及對他人評價均為積極。回避型:對自我評價為積極,對他人評價為消極。全神貫注型:自我評價為消極,對他人評價為積極??謶中?對自我以及他人評價均為消極。安全型:容易在感情上對別人感到親近。當依靠別人時或別人依靠自己時,會感到比較舒服。并不擔心獨自一人或者別人不接納自己?;乇苄?沒有親密的感情關系時,仍然感到比較舒服。對個體而言,獨立與自給自足的感覺非常重要。個體會選擇不依靠別人也不會讓別人依靠自己。全神貫注型:非常喜歡與別人建立親密的感情聯(lián)系,但是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別人很少能達到自己希望達到的密切程度。當沒有密切的感情聯(lián)系時,會覺得不舒服,但是有時會擔心別人不像自己重視他們那樣重視自己??謶中?與別人很親密會讓個體覺得不舒服。希望擁有密切的感情關系,但比較難完全相信別人或依靠別人。當個體與別人很親密時,會擔心受到傷害。全神貫注型努力尋求別人對自我的認同,當發(fā)現(xiàn)別人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會通過回避來應對??謶中陀脺p少與其他人有密切的接觸,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回避型以高度的獨立感來抵御失望[18]。
(四)信任與依戀類型
研究表明依戀類型與一系列心理學變量皆有聯(lián)系,這些變量包括關系理論[19]、人格類型、社會交往參與度[21]。通過使用“大五人格工具”可以發(fā)現(xiàn)安全型在神經(jīng)質(zhì)(情緒穩(wěn)定性)與外向性上得分要高于回避型與恐懼型。安全型在親切度上的得分高于回避型[20]。從不同類型的心理機制與動機方面分析與信任的聯(lián)系。安全型的人容易相處,能較好的平衡與其他人的親密程度,擁有較好的團隊協(xié)作度。所以可以推測安全型的人對其他人的信任程度應該較高。回避型的人自尊感較強,自我表露程度比較低。較少表露自己的感情,熱情程度比較低,所以可以推測回避型的整體信任度較低。全神貫注型需要通過其他人的不斷肯定來獲得自我滿足感,高度融入與別人的關系中,自我表露較多,給別人以溫暖的感覺。所以推測全神貫注型的整體信任度較高??謶中偷娜俗晕冶砺冻潭茸畹停苌僖揽縿e人,逃避與別人的社交活動,很少表現(xiàn)出與別人的親密關系。所以推測恐懼型對別人的信任程度最低。非典型的個體差異程度較大,需要根據(jù)其特點具體分析。
個體對其他人的信任程度受個體的人格特質(zhì)的影響。測試個體的依戀類型是區(qū)分個體人格特點一種方法。個體的不同人格因素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個體對其他人的信任。通過了解個體的依戀類型,從而可以預測個體對其他人不同的信任維度上的信任程度。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解個體對其他人的信任的良好方式。
(一)研究方法
(1)樣本
樣本來源于高校在校研究生。樣本年齡集中于21-26 歲。樣本群體可以較好的調(diào)查問卷,理解問卷。問卷發(fā)放以及回收共歷時三個月。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150 份,回收問卷123 份。經(jīng)統(tǒng)計,有效問卷為114 份。
(2)測量方法
調(diào)查設計思路為以量表的形式分別測量樣本的依戀類型與信任程度。測量依戀類型所用量表為Bartholomew 所設計的量表[22]。該量表為1(非常不贊成)-7(非常贊成)分自陳式量表,共4 道題。被試依次完成四道題,得分最高的為被試的依戀類型,若有兩道以及兩道以上題目得分相同,則單獨記做一個類型(非典型)。Elaine 檢驗了此量表的有效性。他重新選擇了更大容量的樣本,以Bartholomew 設計的量表為基礎,進行了為期八個月的測試。經(jīng)過測試該量表所測數(shù)據(jù)的穩(wěn)定性在實驗中幾乎沒有波動[23]。測量個體對其他組織成員的信任時選用的是Mayer 設計的量表,該量表為1(非常不贊成)-5(非常不贊成)分量表。此量表是基于Mayer 的研究成果而設計的,主要用于測量個體在組織中對他人的信任。[23]量表共分為7 個維度,本文選取其中的5 個維度。即個體對組織成員能力的信任維度,責任維度,一致性維度,信任傾向度維度,一般信任維度。Mayer 也通過此量表檢驗了他在關于信任分為能力、責任、正直的理論。
本調(diào)查首先分析了組織成員間的信任與成員依戀類型的的聯(lián)系。然后通過問卷調(diào)查先測出個體的依戀類型,然后測出不同依戀類型的個體在各個信任維度上的得分。最后通過統(tǒng)計分析以及與不同類型的人的訪談的方法分析個體在信任關系中動機,從而得出結(jié)論。
(三)假設
根據(jù)第一章的理論基礎研究以及對組織成員間信任與個體依戀類型聯(lián)系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個假設。
假設1:對其他人評價為積極的類型的整體信任度高于對其他人評價為消極的類型的整體信任度。(即全神貫注型與安全型的整體信任度高于回避型與恐懼型
假設2:全神貫注型的整體信任度最高。
假設3:恐懼型的整體信任度最低。
(一)樣本結(jié)構(gòu)
表1 樣本結(jié)構(gòu)
由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知樣本總量為114。安全型所占比率為43.8%,回避型所占比率為12.3%,全神貫注型所占比率為21.0%,恐懼型所占比率為14.0%,非典型所占比率為8.7%。
通過觀察可以得知,安全型與非典型中男性比率(44%)基本與女性(56%)比率持平?;乇苄椭心行员嚷剩?1%)大大高于女性(29%)比率。全神貫注型中女性比率(67%)大大高于男性(33%)比率。恐懼型中女性比率(60%)高于男性(40%)比率。
由于調(diào)查條件的限制,所選擇的樣本均為高校在讀研究生。年齡分布在21-26 歲之間。
(二)統(tǒng)計結(jié)果及分析
表2 安全型的基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表3 回避型的基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表4 全神貫注型的基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表5 恐懼型的基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表6 非典型的基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表7 ANOVA 以及Friedman 檢驗
表8 可靠性分析
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得知。在能力維度中以降序排列分數(shù)依次為全神貫注型(24.14)、非典型(22.25)、回避型(22.12)、安全型(21.8)、恐懼型(20.92)。
在責任維度中以降序排列分數(shù)依次為全神貫注型(18.57)、安全型(17)、非典型(16.5)、回避型(16.36)、恐懼型(15.5)。
在正直維度中以降序排列分數(shù)依次為全神貫注型(19.71)、安全型(19.6)、非典型(18.5)、回避型(16.56)、恐懼型(15.83)。
在傾向度維度中以降序排列分數(shù)依次為安全型(28.6)、全神貫注型(26.28)、恐懼型(25.5)、回避型(25.16)、非典型型(24.5)。
關于信任的四個維度的總分,以降序排列依次為全神貫注(88.7)、安全型(87)、非典型(81.75)、回避型(80.2)、恐懼型(77.75)。
假設1: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驗證了全神貫注型與安全型的整體信任度高于回避型與恐懼型。
假設2:全神貫注型的整體信任程度為所有類型中最高的。
假設3:恐懼型的整體信任度為所有類型中最低的。
安全型的人對自己以及他人均為積極評價,既愿意依靠自己也愿意依靠其他人。所以安全型對其他人的信任程度較高。全神貫注型對自己缺少信心,需要依靠別人的積極評價來尋求自我價值,所以更愿意通過相信別人以使得別人相信自己。從而導致了全神貫注型較高的整體信任度。回避型更多時候需要擁有自給自足的滿足感,所以不需要過多與別人建立聯(lián)系來肯定自己。恐懼型懼怕相信別人后別人會傷害自己,所以整體信任度較低。
個體的依戀類型影響個體對組織成員的信任。對其他人評價為積極的類型的整體信任度高于對其他人評價為消極的類型的整體信任度。全神貫注型的整體信任程度最高,恐懼型的整體信任度最低。在處理組織成員的關系時,應充分考慮組織成員不同特點,從而更好更快的建立不同成員之間的信。受調(diào)查條件限制,本調(diào)查樣本數(shù)量偏小,結(jié)構(gòu)也較為單一。在確定被調(diào)查者的依戀類型時,未能采用多種方法。同時未能深入探究依戀類型對信任維度中能力、責任、正直的具體影響。今后的調(diào)查可以選取容量更大,條件更豐富的樣本。并結(jié)合其他方式來確定樣本的依戀類型。
[1]Creed,W.E.D.,& Miles,R.E.1996.Trust in organizations:A conceptual framework linking organizational forms,managerial philosophies,and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controls.In R.M.Kramer & T.R.Tyler(Eds.),Trust in organizations:Frontie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16-38.London:Sage.
[2]Ring,P.S.,& Van de Ven,A.H.1994.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18.
[3]Mayer,R.C.,Davis,J.H.,& Schoorman,F(xiàn).D.(1995).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709-734.
[4]Serva,M.A.,F(xiàn)uller,M.A.,&Mayer,R.C.2005.The reciprocal nature of trus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teracting team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6:625-648.
[5]Williams,M.2001.In whom we trust:Group membership as an affective context for trust develop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6:377-396.
[6]Aquino,K.,Grover,S.L.,Goldman,B.,& Folger,R.2003.When push doesn’t come to shove: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in workplace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12:209-216.
[7]Mayer,R.C.,Davis,J.H.,& Schoorman,F(xiàn).D.(1995).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709-734.
[8]Gambetta,D.1988.Can we trust?In D.Gambetta(Ed.),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213-238.New York:Blackwell.
[9]Mayer,R.C.,Davis,J.H.,& Schoorman,F(xiàn).D.(1995).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709-734.
[10]Mishra,A.K.1996.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crisis:The centrality of trust.In R.M.Kramer & T.R.Tyler (Eds.),Trust in organizations:Frontie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261-287.London:Sage.
[11]Mayer,R.C.,Davis,J.H.,& Schoorman,F(xiàn).D.(1995).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709-734.
[12]Mayer,R.C.,& Davis,J.H.1999.The effect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on trust for management:A field qua-si-experi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4:123-136.
[13]Dunn,J.R.,& Schweitzer,M.E.2005.Feeling and believing: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on trus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8:736-748.
[14]Weber,J.M.,Malhotra,D.,& Murnighan,J.K.2005.Normal acts of irrational trust:Motivated attributions and the trust development proces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Behavior,26:75-101.
[15]Bowlby,J.(1980).Attachment and loss:Vol.3.Loss,sadness and depression.New York:Basic Books.
[16]Ainsworth,M.D.S.,Blehar,M.G,Waters,E.,&Wall,S.(1978).Patternsof attachment: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Hillsdale,NJ:Erlbaum.
[17]Bowlby,J.(1980).Attachment and loss:Vol.3.Loss,sadness and depression.New York:Basic Books.
[18]Bartholomew,K.,& Horowitz,L.M.(1991).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1,226-244.
[19]Brennan,K.A.,& Shaver,P.R.(1995).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affect regulation,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1,267-283.
[21]Simpson,J.A.(1990).The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971-980.
[20]Collins,N.L.,& Read,S.J.(1990).Adult attachment,working models,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58,644-663.
[22]Bartholomew,K.,& Horowitz,L.M.(1991).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1,226-244.
[23]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adult attachment patterns ,Elaine ,Bartholomew,K Personal Relationships,1(1994),23-43.Printed in the USA.Copyright 199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50-4126/94.
[23]The effect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on trust for management,Mayer,R.C.,Davis,J.H..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vol 84 No1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