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濤,陳培紅,金 華,郭美祥,王玲艷,于雪梅
(上海市奉賢區(qū)中心醫(y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南院,上海201400)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成為危害公眾健康的代謝性疾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9.7%,且2型糖尿病常易伴發(fā)高尿酸血癥。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是影響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增加患者經(jīng)濟負擔的主要原因。目前對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發(fā)生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中我們通過對1 0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情況,為更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提供依據(jù)。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 047例,其中男541例、女506例,年齡28~88(57.28±13.06)歲。病程(9.02 ±6.80)年。入院后予以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控制血糖。排除:服用影響尿酸的藥物如別嘌呤醇、苯溴馬隆、利尿劑和吡嗪酰胺等者以及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急性感染、發(fā)熱、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的患者。2型糖尿病診斷采用1999年WHO制訂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高尿酸血癥診斷標準為男性及絕經(jīng)后女性尿酸≥420 μmol/L,絕經(jīng)前女性尿酸≥360 μmol/L。根據(jù)患者尿酸水平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2型糖尿病組(A組)、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癥組(B組)。
1.2 研究方法
1.2.1 檢測方法 兩組患者于入院當天晚餐后禁食12 h,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分別測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TG、TC、HDL-C、LDL-C、Cr水平,測血壓、身高、體質(zhì)量,計算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參照201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20 μg/min為微量蛋白尿;應用四肢多普勒儀測量血壓,踝肱指數(shù)(ABI)<0.9提示下肢血管病變;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DR)通過眼底照相確診,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通過檢測四肢神經(jīng)傳導速度確診。冠心病參照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學院/美國心臟病學會(ACC/AHA)診斷標準。
1.2.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間距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Mann-Whitney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血尿酸(SUA)與主要參數(shù)的關系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法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癥患病情況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159例,占病例總數(shù)的15.2%。
2.2 基本資料 兩組患者年齡、BMI、血脂見表1。兩組患者血壓、血糖、血Cr見表2。B組 BMI、TC、TG、LDL-C、Cr明顯高于 A 組(P <0.01)。兩組患者的年齡、FBG、HbA1c、HDL-c、SBP、DBP 無明顯差異(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年齡、BMI、血脂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年齡、BMI、血脂比較(±s)
組別 年齡(歲) BMI(kg/m2) 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HDL-C(mmol/L)A 組 56.5 ±13.1 23.6 ±3.2 5.54 ±0.46 1.8 ±1.4 2.7 ±1.41.1 ±0.3 B 組 58.4 ±14.2 24.8 ±3.4 5.08 ±0.84 2.5 ±2.4 3.0 ±1.71.1 ±0.4
表2 兩組患者血壓、血糖、血Cr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壓、血糖、血Cr比較(±s)
組別 SBP(mmHg) DBP(mmHg) FBG(mmol/L) HbA1c(%) Cr(mmol/L)A 組 134.3 ±15.2 82.5 ±20.4 8.6 ±4.6 8.5 ±1.6 78.1 ±32.4 B 組 138.4 ±14.8 80.5 ±10.6 8.8 ±5.0 8.3 ±2.1 113.0 ±50.4
2.3 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B組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下肢血管病變、周圍神經(jīng)病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冠心病檢出率均明顯高于A組(P<0.01)。詳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4 SUA與相關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SUA 為因變量,以 BMI、TC、TG、LDL-C、Cr、FBG、HbA1c、HDL-C、SBP、DBP 為自變量,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 SUA與 TG、LDL-c、BMI及 Cr相關(P <0.05)。詳見表4。
表4 SUA與相關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研究表明[2],我國8.4%的成年人存在高尿酸血癥。本研究結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伴發(fā)高尿酸血癥高達15.2%,這與魏鳳江等[3]對住院8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中所得數(shù)據(jù)相吻合,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高胰島素血癥,而胰島素能促進腎臟對尿酸的重吸收,導致尿酸排泄減少;②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壓、腎動脈硬化等因素,動脈硬化導致腎小球缺氧,乳酸生成增多,與尿酸競爭排泄而致血尿酸上升[4];③2型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使體內(nèi)氧化應激水平增加,而尿酸是人體內(nèi)主要的內(nèi)生性水溶性抗氧化劑之一,為保護機體免受有害的氧化自由基的損害,血尿酸水平升高[5]。
高尿酸血癥常合并血脂異常,與高甘油三酯血癥關系尤為密切[6]。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尿酸血癥和TC、TG、LDL-C呈正相關。在代謝綜合征患者中,BMI與SUA相關性最強。本研究亦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BMI明顯升高,可能的機制是高尿酸血癥患者血清的leptin基因表達或清除減少[7]。
研究表明[8,9],尿酸升高可以導致內(nèi)皮功能紊亂,血管功能改變,進而引起嚴重臨床事件,如冠心病、腎臟疾病、高血壓等。糖尿病性血管壁并發(fā)癥的主要病理改變是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高尿酸血癥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風險[10]。高尿酸血癥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可能的機制為:①尿酸可增加血小板黏度,尿酸鹽可破壞血小板,尿酸在自由基的形成和氧化應激方面也起作用;②高尿酸時,尿酸鹽結晶容易析出,沉積于血管壁,直接損傷血管內(nèi)膜,并能使中性粒細胞活化引起炎性反應,造成內(nèi)皮損傷,加速動脈硬化的進程[11]。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升高與尿蛋白排泄有關,高尿酸血癥可能參與糖尿病腎損害的發(fā)生[12]。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癥組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周圍神經(jīng)病變發(fā)病率明顯升高,提示高尿酸血癥與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相關。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癥組冠心病、下肢血管病變發(fā)病率明顯增高,同時發(fā)現(xiàn)與TC、LDL-C呈正相關,提示高尿酸血癥是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大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癥與肥胖、血脂異常等密切相關,可能參與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糖尿病腎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下肢血管病變和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因此,在2型糖尿病及慢性并發(fā)癥防治中不僅要控制血糖、血壓、血脂、體重等,也要重視高尿酸血癥這一危險因素,并同時予以相應的治療。
[1]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090-1101.
[2]Liu H,Zhang XM Wang YL,et al.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among Chines adults: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 using multistage stratified sampling[J].J Nephrol,2014,A a 36(2):257-259.
[3]魏鳳江,蔡春友,時文濤,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癥與胰島素抵抗、血脂及血壓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3):97-99.
[4]謝東勝.2型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癥和下肢外周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2):536-538.
[5]Lohsoonthorn V,Dhannamun B,Williams MA.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Thai adults receiving annual health exams[J],Arch Med Res,2006,37(7):883-889.
[6]Bhole V,Choi JW,Kim SW,et al.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a prospective study[J].AMJ,2010,123(4):957-961.
[7]Fruehwald-Schultes B,Peters A,Kern W,et al.Serum leptin iaassociated with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 humans[J].Metabolism,1999,48:677-680.
[8]王建梅,郭云飛.高尿酸血癥在腎臟及心血管疾病進展中的作用[J].臨床薈萃,2011.26(14):1282-1284.
[9]Edwards NL.The role of hyperuricemia in vascular disorders[J].Curr Opin Rheumatol,2009,21(2):132-137.
[10]Li Q,Yang Z,Lu B,et al.Serum uric acid level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Cardiovasc Diabetol,2011,(10):72.
[11]Popa-Nita O,Naccache PH.Crystal-induced neutrophil activation[J].Immunol Cell Biol,2010,88(4):32-40.
[12]黃芝,郭法平,葉山東.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與尿清蛋白排泄的關系[J].安徽醫(yī)學,2012,30(2):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