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翠
(浙江工商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科技時代人性的自我調適
曾 翠
(浙江工商大學 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科技與人性之間存在沖突,表現(xiàn)為科技顛倒了人的主客體地位、科技發(fā)展使人的不自由程度加深、科技發(fā)展沖擊著人的基本尊嚴與人權。在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背景下,人性自我調適具有必要性,應加強人性自我調適,保持人在科技中的主體地位,維護人的精神自由和創(chuàng)造性,尊重人類倫理生活,保持人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以實現(xiàn)科技與人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
科技;人性;沖突;必要性;自我調適
人類不斷優(yōu)化科技手段,運用科技力量改變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科技成果的基礎上塑造了現(xiàn)代文明??萍及l(fā)展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滿足了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但是,科技的進步也給人類帶來一系列問題??萍几淖兒颓治g了人性的基礎,扭曲了人性的價值,沖擊著人的基本尊嚴與人權。面對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與人性的沖突,人性的自我調適既能保持人類的本性,也能使人們在正確的倫理指引下更好地利用科技造福于人類,還能夠更自覺維護自然界的平衡、和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科技是科學技術的簡稱,包括科學和技術??茖W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探求客觀真理。[1]技術泛指根據(jù)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fā)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1]技術是科學在生產中的實際運用,是科學形成的實踐基礎。科學是技術的理論指導,它能夠使技術更臻完善。古代科技表現(xiàn)為世代相傳的制作方法等技術經驗,沒有上升到邏輯形態(tài)的理論高度。15世紀的近代科學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隨后科學技術逐漸融合。工業(yè)革命后,出現(xiàn)了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和科學技術一體化統(tǒng)一的明顯趨勢,造就了一個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2]
人性是指人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內在固有屬性,人性是善與惡、靈與肉、感性與理性的結合體,人性的內涵具有豐富性、微妙性、多樣性和多面性。[4]
人性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社會屬性的基礎,社會屬性是自然屬性的社會化,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互交錯、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人性的基本內容。
自然屬性是指人的生物屬性或者動物屬性,是人賴以存在的客觀現(xiàn)象和物質特征。人是自然界演化的產物,人性以動物性的生理心理活動為物質基礎。馬斯洛認為,人維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需的生理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要。馬克思也認為,吃、喝、生殖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人的生存和繁衍是人和人之間最自然的關系,也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5]
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的心理可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領域,無意識就是指人的本能,也就是生理的欲望,這是人性的基本構成部分;意識是一種理性的力量,它是自然性的物質機能。
社會屬性是指人作為人類社會成員特有的屬性,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人是社會關系的主體,社會關系既是人實踐活動的產物,又成為人類生活與生產活動的前提,只有在一定社會關系中,人才獲得自己本質性的規(guī)定。“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參與社會活動并改造生存環(huán)境。在人和人的社會交往與聯(lián)系中產生尊嚴、名譽、親情、自由與發(fā)展,社會屬性方面使人性可以區(qū)分為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美與丑。
科技與人性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共同推進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科技與人性協(xié)調發(fā)展的歷史。
人性引導著科技發(fā)展,“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即使數(shù)學、自然哲學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種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學?!盵7]科技行為受到人的主觀支配,人們善意利用科技就會使科技有利于人和社會發(fā)展,人們惡意利用科技就會破壞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和諧。同時,科技進步也會提升人性,科技發(fā)展使社會的物質財富得到積累,為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提供物質保證。人類在豐厚的物質條件支持下可以設置教育機構,開展教育活動,通過普及科學知識消除人們的愚昧與偏見,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們精神素質。
近現(xiàn)代以來,市場經濟機制使得科技進程常與功利主義相伴隨,功利主義強調自利是人的本性,利益是唯一的推動力?!袄嬖谑澜缟鲜且粋€強有力的巫師,它在一切生靈的眼前改變了一切事物的形式?!盵8]人類把滿足自身需要視為最高價值,資本的唯利是圖扭曲了科技與人性之間的關系,效率作為科技發(fā)展與應用的唯一尺度,造成科技對人的生活的扭曲以及人性的異化。
人類利用科技創(chuàng)造物化的自然世界,體現(xiàn)了人類的主體性。然而,科技也日益脫離人成為了一種獨立力量,科學成為一種獨立力量的過程,就是工具理性日益脫離價值理性,異化為不依賴于人的敵對力量的過程。[9]人類已在越來越多的方面失去了對科技的操縱,人被迫成為技術的支配對象,成為客體,人逐漸被對象化和工具化;機器化大生產的進程使人的作用越來越單一化,機器成為人的主宰,人被固定在特定位置以適應流水線的單調重復作業(yè),無需思考,也無創(chuàng)造的樂趣。
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使人與社會聯(lián)系的通道被網(wǎng)絡填塞,人在虛擬空間的隨心所欲,使他們誤以為沒必要再與真實的人打交道。于是,人們遠離真實世界,放棄對自然的探索和命運的思考。然而,人是情感動物,情感是人性的組成部分,人可以在情感交流中得到心靈的共振與支持,當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會增加孤獨感、不滿情緒,產生攻擊性行為,甚至造成犯罪、自殘、自殺行為。在物質利益滿足的背后潛藏的是嚴重的精神危機,抑郁、焦慮等病癥也在悄悄臨近人類,人們的生活處于技術的負面控制之下。
科技活動是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過程。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使人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借助科技手段展現(xiàn)人的自主性和獨特性,“我們是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物,每一個人都體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的能量?!盵10]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同時又使人成為科技的奴仆,單調重復的機械工作方式扼殺了人的潛能發(fā)揮,人并沒有真正得到自由。馬爾庫塞指出,在發(fā)達工業(yè)文明中盛行著一種舒適、平穩(wěn)、合理、民主的不自由現(xiàn)象。[11]大生產提供批量化的單一產品和服務,人們生活中使用的是喪失個性的同類產品,這些限制了人類對個性化的追求。人們雖然有大量的時間休閑娛樂,但是,電影、雜志及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為人們提供的有用和無用的信息擾亂了人們的自由選擇。人們依據(jù)廣告選擇某種產品,商業(yè)誘導干擾了人們的正常判斷,廠商集團利益借助科技手段凌駕于社會利益之上。
所謂人格尊嚴,即把人真正當成“人”看待,人應受到社會和他人最起碼的尊重,人能以人的方式生活著。[12]隨著生命科技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轉基因、克隆、基因修飾等技術,基因工程揭開了遺傳學上的秘密,打破了生物種屬間的自然屏障;科學家已經能夠給生物移植人工設計的基因,使它們在短時間內獲得人們預期的新性狀?;蚣夹g直接將生命、人自身作為操作對象,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蚩萍嫉难芯亢蛻靡伯a生了一系列的倫理難題和法律問題。當科學可以在基因上揭示人與人的不同之時,基因歧視和基因隱私問題也隨之而來。器官移植術試圖使人的各個器官被功能更好的人造器官所取代,這樣一來,原本具有生命體的人將變?yōu)橛袡C材料的拼合體。將來會出現(xiàn)“一個人留下多少個器官才算能夠保持自我同一性”這樣的尷尬問題,受體對植入的新器官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排異反應將不同程度地沖擊著人的靈性與肉性的自然存在狀態(tài)??寺〖夹g會帶來巨大的商業(yè)利益,創(chuàng)新功利也驅使一些科學家置所有社會學意義上的恐懼與可能的災難于不顧,一意孤行地進行克隆人的試驗。[13]當能夠克隆出一個與自己一模一樣的人時,人們會產生許多對自身的懷疑與恐慌,哪一個是真實的自我?哪一個是克隆的自我?人性的尊嚴正在喪失,這些變化都將使生命徹底物質化,失去了可以令人尊敬的氣氛,從而構成對人類生命倫理的最大挑戰(zhàn)。
科技活動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由人所創(chuàng)造的客體性活動,人們發(fā)明科技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讓科技為人類服務。然而,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與人性的沖突日益嚴重。今天的人類已經離不開科技,我們要找出科技與人性沖突的原因,通過人性的自我調適使科技發(fā)展與應用不偏離正確的倫理規(guī)則指引。
19世紀以來,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經濟功利主義價值觀日益成為人們的終極價值取向。人們?yōu)榱俗陨淼睦妫兊萌找尕澙?,只關心科技創(chuàng)造能帶來何種利益,人性之惡將科技應用引入歧途?!爱斎诵倪_到貪求的目標時,人便誤入歧途,不能明白錯誤的真實性質,或得到的是愚妄的快樂。人類一切的痛苦都源自這一惡的源頭?!盵14]人們變得永不知足地追逐利潤,不可避免地做出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的嚴重不當行為,這加劇了科技與人性的沖突。在自然關系領域,人類開始以征服者自居,處心積慮地對自然巧取豪奪,充分展現(xiàn)人類的惡性。近年來,森林大面積被砍伐,這導致特大洪澇、沙塵暴天氣和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不斷發(fā)生;過度化的工業(yè)生產以及汽車廢氣的排放,使靜穩(wěn)狀態(tài)下的霧霾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人們在盲目開發(fā)自然以滿足私欲的同時,也在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自掘墳墓,人與自然之間,出現(xiàn)了一些難以調和的矛盾。在社會關系領域,人類也開始展現(xiàn)惡性,出現(xiàn)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和世界大戰(zhàn),人類社會內部沖突嚴重,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不能和諧共處。
農耕社會人性卑微拘謹難以展開,容易形成人性本善的思想?!叭诵灾埔?,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盵15]人類傾向于把自己看做自然界的和諧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統(tǒng)一的。在現(xiàn)代社會中,科技高度發(fā)展,人類需要反思自己的不當行為,進一步開發(fā)人性的善性,以制衡工具理性和市場經濟機制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狹隘。人類在自然環(huán)境中繁衍傳承,不僅需要考慮當代人的利益,還要考慮未來人的利益。應重視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公平,善待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避免出現(xiàn)經濟結構失衡、社會腐敗、政治動蕩、資源短缺、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
科技發(fā)展究竟是趨利避害,還是趨害避利,關鍵還是取決于科技活動的主體,即研究和應用科學技術的人。愛因斯坦指出:“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于人自己,而不取決于工具?!盵16]科技使人類的支配力量空前強大,人類的活動已經導致而且正在導致許多物種的滅絕,全球的核武器庫足以毀滅人類和整個地球。只有更高層次的人類良知和社會責任,才能約束科技力量的濫用。人們在科技活動中是道德的主體,道德實踐活動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心內在的認同與行為的踐履上面。主體道德自覺性直接決定了主體道德自主性的程度與狀況。[17]在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過程中,人們要強化自身道德責任,做好人性的自我調適與完善,使人的精神世界安定有序,使自已的行動在價值觀上向著趨善的方向發(fā)展,也才有利于在科技的實踐中去不斷求真、求善、求美。
我們需要維護人性的多面性與多樣性,保持人在科學技術中的主體地位、維護人的精神自由和創(chuàng)造性、尊重人類倫理生活、保持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
人是主體,科技與自然相對于人來說是客體,人利用科技手段對自然的對象性活動過程既是人的主體客體化的過程也是客體主體化的過程。人的主體性是指人應具有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表現(xiàn)在兩方面。在人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和改造方面,體現(xiàn)為人的主動性和選擇性;在人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方面,又體現(xiàn)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和自覺性。主動性、選擇性、道德性、理智性和自覺性共同構成人性諸要素的部分,在推動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人類只有始終保持自己的主體地位,確保人性諸要素的一致與協(xié)調,才能合理地利用科技。
人會理性思維并通過行動來實踐思維,形成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自由是創(chuàng)造性的源頭。世界科技史證明,解除思想束縛才能推動科學技術較快發(fā)展。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到伽利略的運動研究,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科學每一步大的飛躍都是在擺脫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中產生的,與科學家在科技探索中始終保持自由的思想、大膽的懷疑、批判與創(chuàng)新精神密切相關。今天,科學技術設計將人類生活程序化,導致人類精神僵化,所以,保持人的精神自由是進行科技活動的要求之一。一旦人的精神自由了,真正成為人,其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就被最大限度發(fā)揮出來?,F(xiàn)代科技要想迅速發(fā)展,離不開人的創(chuàng)造性。要想利用科技大力發(fā)展生產,必須立足于激發(fā)人的想象力,順應人的思維規(guī)律。
人在社會中與他人結成一定的關系,并按照人性制定普遍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使人們自覺認同與接受,引導人類社會趨善向善,實現(xiàn)社會關系的和諧與秩序。倫理作為普遍的行為規(guī)范應該是內在于人的,成為自我完善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倫理規(guī)范服務于“人之為人”,彰顯對于人生境界的提升。我們要尊重人類的倫理生活,使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順應環(huán)境倫理、社會倫理和家庭倫理的要求,避免其在諸多領域沖擊人類的倫理秩序。
人始終依賴于自然界而生存,環(huán)境倫理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是從人文精神角度去把握人類的生存活動,通過對象化的活動確認自身的本性,培養(yǎng)關愛自然的倫理情感,從而實現(xiàn)關愛自然之人性。如果人擁有了關愛自然的人性,就必然展現(xiàn)出關愛自然的態(tài)度與行為,充分展現(xiàn)人內心的善。人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生成了關愛自然的人性后,就內在地為自身的自由意志和行為確立了倫理規(guī)范。
社會倫理強調的是行為道德正當性和倫理合理性是否以有利于人自身的幸福和發(fā)展為終極目標。因此,社會的公平正義,個人人格的獨立、自由、平等與尊嚴,人際關系的和諧寬容,人際交往的誠實信用,已然成為最基本的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對于處于科技時代的人們來說,只有人們自覺地遵從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高新科技產品,用以惠及人類自身。
每個人的生命活動和生活關系的大量內容均在家庭中展開,家庭倫理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文明進程??萍嫉陌l(fā)展,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使人們對家庭的依賴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家庭本位觀念逐步淡化,個體權利得到重視,強調家庭成員的人格獨立和自由。在現(xiàn)代科技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仍應重視維護家庭在養(yǎng)老育幼、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功能,塑造長慈幼孝、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家庭關系與氛圍。
在人的行動系統(tǒng)中,行為者總是通過感性選擇和理性選擇來決定如何行動的。人是感性生物,感性是人的本能及條件反射,基于本能的感性逐漸上升為理性。感性選擇帶來的行為,更多的是經驗反應或者是主觀情緒的釋放。精神生活正是建立在感性基礎之上。人也是理性生物,具備認識能力和道德良知,常常會顧及整體利益和未來目標。理性的出現(xiàn)又使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并使社會美德發(fā)展起來。[18]現(xiàn)代社會很多公共行為的規(guī)則都是按照理性的原則建立的??档乱暼恕翱梢宰鳛樘熨x有理性能力的動物而自己把自己造成為一個理性的動物?!盵19]因為人具有理性,所以人們才訂立契約,制定法律,形成社會政治制度,也正是理性本質使人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因為人有理性,有自我意識,才能明辯善惡和美丑,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為協(xié)調好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與人性的關系,人類必須保持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以防范科技對人性的異化。
科技在服務于人類福祉的同時也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問題,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與人性之間存在沖突,在此沖突下自然與社會生態(tài)相繼失衡。科技本身無對錯和善惡,本身不能進行道德評價。在科技日益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只有做好人性的自我調適,致力于維護人性的健康與完善,才能實現(xiàn)科技合人與社會的目的性,實現(xiàn)現(xiàn)代科技與人性的協(xié)調發(fā)展。
[1]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s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1746,669.
[2] 蔡 君.科技的倫理危機及其出路探析[J].湖湘論壇,2013,(6):86-90.
[3] 鄭文范.論科學與技術的統(tǒng)一[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0-15.
[4] [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0.
[5] 彭光燦.關于人性和管理中人性假設之間關系的思考[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60-164.
[6]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恩格斯論人性、人道主義和異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8.
[7] [英]休 謨.人性論(上冊)[M].關文運譯,鄭之驤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
[8]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十八世紀法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460.
[9] 陳家琪,王曜德.科學技術在人文精神中的地位[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5):31-35.
[10] [美]大衛(wèi).雷·格里芬.后現(xiàn)代精神[M].王成兵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223.
[11]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張峰,呂世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3.
[12] 梁慧星.中國人身權制度[J].中國法學,1989,(5):91-97.
[13] 潘建紅,曾翠.沖突與調適: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人性化抉擇[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0-104.
[14] [古羅馬]奧古斯丁.論信望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9.
[15] 孟子[M].寧鎮(zhèn)疆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195.
[16] [美]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C].許良英,趙中立,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56.
[17] 張艷婉.儒家道德自覺的倫理設計[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6(3):35-38.
[18] [法]盧 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李常山譯,東林校.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102.
[19] [德]伊曼努爾·康德.實用人類學[M].鄧曉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261.
Self-adjustment of Human Nature in Technical Times
ZENG Cui
(School of Law,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There are conf l icts between modern sci-technology and human nature, people’s subject status is upside down by scitechnology and man is not free. Moreover, people’s right and dignity are impacted b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article clarif i es the necessary of adjustment-self in technical times. We should not only locate ourselve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ci-technology and maintain freedom of our spirit, but also respect ethical life of mankind and keep the unity of geist and reason. In this wa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an be fulf i lled between technology and human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nature; conf l ict; necessity; self-adjustment
B82
A
1673-9272(2014)04-0064-04
2014-04-15
曾 翠(1972-),女,湖北武漢人,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哲學碩士,研究方向:科技倫理與科技文化。
[本文編校:徐保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