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梅
人教社2013版地理八年級新教材閱讀材料設置與新課標實驗版相比:全面更新閱讀材料,內容更豐富,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地理性,體現我國在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觀點。
一、運用閱讀材料靈活導入新課
學習“中國的地理差異”時,可運用2013版八年級新教材下冊閱讀材料“我國飲食習慣的地方差異” (配相關菜系圖片如川菜、湘菜、重慶火鍋等)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感知我國各地飲食習俗差異很大。提出問題:為什么湖南、湖北、四川、重慶等地居民喜辣,蘇州、無錫、上海人喜甜,東北人偏咸,山西人愛吃醋,山東人愛大餅?學生學習興趣被迅速調動,課堂立刻活躍,學生積極發(fā)言,教師總結歸納:因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huán)境復雜多樣,在此基礎上人類活動也呈現明顯差異,各地形成富有地方風情的生活習俗,從而引出該課學習主題。這樣的“閱讀材料”引入還有很多,如“地形與民俗”、“2010年我國的自然災害”、“新中國工業(yè)的搖籃”、“臺灣是祖國領土的一部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只要仔細挖掘教材,就會發(fā)現新教材提供了很多切入點,教師可以就地取材,利用閱讀材料進行導入,既不增加學習負擔,又可激發(fā)興趣,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二、利用閱讀材料豐富教學資源
2013版八年級新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中,屬于地理知識拓展類和地理知識補充說明類的共24篇,占總數的64.8%,這類閱讀材料充實和豐富了教材內容,對正文起補充和說明作用,有些還屬于學習中國地理的必備基礎知識。如2013版八年級新教材上冊閱讀材料“我國的民族語言”、“蒙古族、達斡爾族和滿族的傳統文化”、“我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等。又如,學習“河流”一節(jié)“黃河的治理與開發(fā)”時,可將閱讀材料“治黃百難,唯沙為首”滲入課堂:治黃關鍵在于治沙,在黃河中游晉、陜境內黃土高原區(qū)造林種草、打壩淤地、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作可使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減少2億噸,另外三門峽、小浪底、萬家寨等水利樞紐的建成有利于黃河水資源的調度和水沙控制。學習“農業(yè)”一節(jié)“發(fā)展農業(yè)因地制宜”,可將閱讀材料“作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引入課堂教學:農作物生長離不開光、熱、水、土壤等自然條件,但不同農作物對自然條件的需求各異,且不同地區(qū)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因此要根據各地自然條件差異選擇不同的農作物和種植方式,讓學生認識到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的必要性。
三、應用閱讀材料設計探究情境
2013版八年級新教材閱讀資料的顯著特點即內容更新較多,采用第一手資料,富有時代氣息,增加現代經濟改革發(fā)展成果,如“崛起的浦東”、“多姿多彩的現代農業(yè)”、“我國耕地的危機與良田建設”等,這些材料富含豐富的地理信息和地理思想。如果能根據材料結合教學主題,設計合適的問題探究情境,不僅可激發(fā)學習興趣,也利于培養(yǎng)探究能力。例如,學習第六章第一節(jié)“自然特征與農業(yè)”中“重要的旱作農業(yè)區(qū)”,首先閱讀材料 “沖積扇——華北平原的重要農耕區(qū)”,并設計探究情境:為什么這里曾成為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通過讀圖6.7能發(fā)現什么?如今這里已是我國春旱最嚴重的地區(qū),又是為什么?華北平原該如何應對春旱?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可讓學生對華北平原旱作農業(yè)有進一步認識。再如,學習“農業(yè)”中“我國農業(yè)地區(qū)的分布”,閱讀材料“農業(yè)與飲食文化”可設計情境:為什么北方居民以面食為主,南方居民以米飯為主,而藏民卻以酥油茶、牛羊肉為主?
四、巧用閱讀材料進行課堂小結
新課內容講解結束后,教師怎樣提綱挈領地對課堂內容進行小結?新教材就隱含一些能對課堂教學內容起到升化、 總結功能的閱讀材料。例如,講授“水資源”可將閱讀材料 “中國節(jié)水標志”作為課堂小結:“請記住這個標志,像對待掌上明珠一樣珍惜每一滴水,只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節(jié)約每一滴水,最終滴水將匯成江河?!睂W習“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qū)”可閱讀材料“三江源地區(qū)的湖泊、沼澤——河流的天然調蓄器”作為課堂小結:“廣布的沼澤像海綿一樣,吸納著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對河流流量起著天然的調蓄作用。必須保護好這個調蓄器?!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