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保
無為縣中醫(yī)院骨科,安徽無為 238300
脛腓骨骨干骨折主要指的是發(fā)生于脛骨干、腓骨干的單骨折及脛腓骨骨干雙骨折[1],其中,脛骨干的單骨折現象和脛腓骨骨干雙骨折現象在臨床上多有發(fā)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全身骨折現象[2]。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2年12月期間收治的50例脛腓骨骨干雙骨折患者的病史資料,對中醫(yī)診療方法在脛腓骨骨干雙骨折治療中的效果進行探討分析,結果如下。
隨機選取2009年8月—2012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診斷為脛腓骨骨干雙骨折的患者50例,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所有患者隨機平均分配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分布為18~69歲,包括10例高處墜落致傷,6例重物砸傷,8例交通事故致傷及1例擠壓致傷;對照組患者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分布為20~72歲,包括9例高處墜落致傷,5例重物砸傷,10例交通事故致傷及1例擠壓致傷.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實驗結果無影響。
對照組的25患者采用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或透視下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使用中醫(yī)正骨手法配合跟骨牽引進行復位固定治療,同時在術后的不同恢復時期給予患者一定的活血化瘀類中藥方劑進行輔助治療:①對不存在明顯移位的患者,使用中醫(yī)正骨手法,對骨折端按壓進行骨折復位,使骨折端相互嵌陷,然后采用小夾板進行外固定,鋼托(南京麥瑞倉儲設備有限公司)置于患肢踝關節(jié)中立位,固定4-7周;②對于有明顯移位的患者,則采用跟骨牽引聯合中醫(yī)正骨手法進行骨折復位治療,一般只需要牽引4~7周即可,在完成整復后,使用小夾板進行外固定,同時牽引繼續(xù)維持。夾板固定部位選取骨折超膝部位上1/3處及骨折超踝部位下1/3處。在進行牽引時,需要選取合理的牽引重量和方向,同時小夾板固定時應選取合理的固定力度。
實驗組患者在固定完成后的早期,主要為術后1~3周內,在術后第2日,給予患者患肢足趾、跖屈背伸踝關節(jié)就股四頭肌以適當的活動,通過進行早期鍛煉,促進患肢的功能盡快恢復。給予患者桃紅四物湯(藥單為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各15 g)等活血化瘀藥方,同時應定期進行X線片復查,適時調整夾板(東莞市林源夾板有限公司)及牽引力度。根據X線片檢查結果當患者骨折進入恢復平穩(wěn)期時,給予患者舒筋通絡,強筋壯骨類藥物進行治療。
治療中期階段,主要為術后4~7周,繼續(xù)給予患者患肢足趾、跖屈背伸踝關節(jié)就股四頭肌以適當的活動,同時進行X線片復查,若患者骨痂生長狀態(tài)良好,則可以考慮去除掉牽引,維持骨折超膝關節(jié)1/3處和骨折超踝關節(jié)下1/3處的固定,此時,由于患者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恢復,骨折狀態(tài)相對平穩(wěn),應適時給予患者舒筋通絡、強筋壯骨及養(yǎng)血和營治療,方劑主要成分為:白芍12 g、落得打 8 g、乳香 12 g、骨碎補 8 g、土鱉蟲 6 g、續(xù)斷 10 g及自然銅8 g等,水煎后服用,早晚分2次服用。
治療后期,即8周后,對患處進行X線片復查,觀察骨痂的狀態(tài),若骨痂的生長狀況良好,則可以考慮將小夾板和鋼托逐步去除,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張屈伸膝關節(jié)及跖屈背伸踝關節(jié)活動。由于患者長時間臥床,一般會存在程度不同的腰酸腿軟、腰背隱痛及四肢無力的癥狀,此階段的治療應考慮以養(yǎng)氣血及補肝腎為主,方藥的主要成分為黨參15 g、丹參25 g、麥冬12 g、生地10 g、黃芪12 g及紅花15 g、桃仁15 g,水煎后服用,分早晚服用。
痊愈:患者臨床無腫脹或疼痛表現,局部無叩痛或壓痛,患肢未出現明顯縮短,且對線對位結果滿意,同時在骨折線附近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成角小于5°,膝關節(jié)屈伸功能受限在15°以下,踝關節(jié)屈伸功能受限程度小于5°。有效:患者腫脹及疼痛癥狀有明顯改善,部分癥狀消失,存在局部輕微的叩痛和壓痛,骨折線不清晰,對線對位滿意,患肢縮短程度小于2 cm,骨折成角小于15°,關節(jié)活動受限程度中等,踝關節(jié)屈伸功能受限程度位于30~45°之內。無效:患者腫脹及疼痛癥狀無明顯改善,僅有小部分癥狀消失,存在明顯叩痛或壓痛,患肢短縮在3 cm以上,膝關節(jié)屈伸功能受限程度大于45°,踝關節(jié)屈伸活動功能受限程度大于15°,傷肢的負重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使用χ2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左右的隨訪,對療效進行統計,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結果見表1,實驗組患者中20例痊愈,4例患者治療有效,1例患者治療無效,總治療有效率為96%,對照組患者中15例痊愈,5例治療有效,5例患者治療無效,總治療有效率為80%,其中,實驗組患者局部叩痛和壓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取得的療效遠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結果[n(%)]
脛腓骨骨干雙骨折是一種常見的全身長骨骨折疾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3]。根據對脛腓骨的生理解剖結果來看,脛骨橫切面為不標準的三棱形[4],在下段約1/3出,呈四方形,骨骼形態(tài)在下段1/3處及中段1/3處發(fā)生了變化,從而極易誘發(fā)骨折[5]。
臨床上對于脛腓骨骨干雙骨折的診療手段多為骨牽引配合小夾板固定,但是正骨復位效果并不理想[6]。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實驗組患者進行中醫(yī)正骨手法復位及跟骨牽引,配合小夾板進行外固定,同采用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或透視下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術相比,患者骨折部位的復位效果更加明顯,同時在治療的不同時期輔助不同的中藥方劑,顯著的提高了患處的愈合情況。
在臨床診斷方面,由于在皮下骨折之后脛骨較易摸出,所以脛骨骨折的診斷并不是非常困難。但是由于腓骨不是很容易摸到,而且骨折線通常比脛骨骨折線高,如果在診斷的時候不細心處理,就容易造成漏診。脛、腓骨骨干雙骨折大多數是由于直接暴力所導致,在收到直接外力時,外力總是來自于外側,扭轉間接暴力大多是身體為內旋,小腿則為相對外旋,而小腿的肌肉又在脛骨后側以及外側,導致脛、腓骨骨干雙骨折移位趨勢多是向前內成角或遠骨折段的外旋。本次研究中,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對脛腓骨骨干雙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早期主要進行消腫止痛及活血祛瘀治療,中期時主要進行接骨續(xù)筋及補肝益腎治療,后期時主要進行舒筋通絡及強筋壯骨治療。實驗中,實驗組患者中20例痊愈,4例患者治療有效,1例患者治療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6%高于對照組(總治療有效率為80%)。中醫(yī)理論認為,骨折患者主要存在血氣虛弱等癥狀,因此根據不同時期患者恢復的狀態(tài)不同,給予不同的方劑進行輔助治療,能夠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7]。實驗組25例患者通過在不同治療時期內采取相應方劑進行輔助治療,患者的身體狀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對患處愈合起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相關研究表明,脛腓骨骨干雙骨折患者常在術后出現腫痛等不良癥狀,主要是由于手術損傷及骨折創(chuàng)傷造成的。本次研究中,患者在經跟骨牽引配合中醫(yī)正骨手法進行復位治療后,給予適當方劑輔助治療,有效地降低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及腫脹存在時間,取得了優(yōu)異的效果,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且實驗組患者局部叩痛和壓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取得的療效遠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yī)理論認為,當歸、紅花及桃仁等藥物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土鱉蟲、續(xù)斷等藥物能夠有效地促進斷骨的愈合,因此,在患者進行治療期間,根據X線片的檢查結果,結合患者骨痂的生長情況,適時地采用不同的方劑配合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預后情況,提高治愈率[8]。
綜上所述,在對脛腓骨骨干雙骨折的治療中,采用跟骨牽引及中醫(yī)正骨手法復位,配合小夾板外固定,同時結合中醫(yī)湯劑輔助治療,能夠顯著地增強療效,改善患者預后,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Alain c.Masquelet,Christopher J.McCullough,Raoul Tubiana,et al.Voies d‘abord chirurgicales du membre inferieur,1994:543-556.
[2]金光明.手法復位加中藥熏洗治療旋前外展型踝關節(jié)骨折46例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4):733.
[3]吳紅新.齊刺夾脊穴配合叩刺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29):648.
[4]唐紅波,陳克,劉莉莉.脛、排骨骨干雙骨折中醫(yī)診斷與治療陰[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2(5):332-334.
[5]郭慶立,李彥,李長源.分期手法整復治療GartlandⅢ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骨傷,2010(9):156.
[6]王正祥,張乃鼎,洪建斌,等.橈骨遠端關節(jié)內骨折手術與非手術療效比較[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4,19(11):766.
[7]王淑麗,畢金秀,于主花.脛、腓骨骨干雙骨折的診斷與治療體會[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1,12(7):1151-1153.
[8]葉家軍,巫宗德,周春陽,等.運用鄭氏傷科治法治療脛腓骨骨干骨折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21(8):48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