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 何 穎
近二十年,在計算機迅速普及的過程中,人們曾對小學語文寫字教學的意義產(chǎn)生過懷疑,認為寫字教學的工具性——用規(guī)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來進行有效的書面交流,已不像原來那么重要,因為打印出的字比手寫的更加規(guī)范、端正、整潔。
最近幾年,特別是《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頒布以來,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學生寫字的過程不僅僅是掌握寫字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體會和認識民族文化的過程,是陶冶學生性情、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過程。寫字教學再次受到重視。然而,從筆者調(diào)查的8所小學的24個低年級教學班來看,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的寫字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加以解決,寫字教學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
問題一:“雙姿指導”中的執(zhí)筆姿勢指導不到位
低年級語文教師“雙姿指導”統(tǒng)計表
從以上表格不難看出,80%以上的語文教師重視對學生寫字坐姿的指導。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學生寫字之前,先提醒學生擺好寫字姿勢:頭正、肩平、臂開、足安,并提醒學生注意“三個一”,即眼離桌子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待全體學生的坐姿正確之后才開始寫字。這樣做的確對培養(yǎng)良好的寫字習慣大有裨益,但不能僅限于此。聽課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執(zhí)筆姿勢上非常簡單,除了“手離筆尖一寸”以外,再無其他指導。以致60%以上的學生執(zhí)筆姿勢不正確:他們或手指捏筆太死,拇指和食指之間沒有縫隙,虎口狹??;或筆桿直直的,大拇指將筆桿環(huán)抱起來;或手腕朝懷里拐,筆尖朝自己的胸口……
教小學生寫字,首先要教執(zhí)筆姿勢,這是寫好字的基礎,如果這個基礎沒打好,以后下再大工夫也是枉然。
對策
1.教師示范,細致指導。教師耐心細致地指導,是學生掌握正確執(zhí)筆姿勢的關鍵。但真正做到“細致”二字卻不容易,很多教師不是不想“細”,而是不知如何“細”。在這里,我將自己教一年級學生執(zhí)筆姿勢的做法向大家介紹,誠望給教師一些啟發(fā)。
首先,按照從大拇指到小拇指的順序,我讓學生伸出手來和我一起數(shù)寫字這只手的五根手指:一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然后,告訴學生哪里是虎口。之所以不講“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概念,是因為一年級學生很難區(qū)分食指和無名指,沒有必要為他們增加記憶的難度,日后告之為時不晚。之后,我和學生每人拿起一支鉛筆,我一邊示范,一邊帶領他們按照以下兒歌執(zhí)筆,效果非常好。
執(zhí)筆兒歌
一指二指捏住筆,
兩指之間留縫隙。
三指下抵四五收,
虎口托住筆斜倚。
指實掌虛虎口圓,
正確執(zhí)筆要牢記。
其次,抓住關鍵期,反復操練。學生學會了正確的執(zhí)筆姿勢,并不等于永遠都能執(zhí)筆正確。要達到無須他人提醒、自然而成的地步,就必須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拉施里的記憶試驗,一個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大約需要21天。因此,小學生入學的第一個月是養(yǎng)成良好寫字習慣的關鍵期。教師可適當放慢教學進度,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當成頭等大事來抓。要反復抓,抓反復,千萬不能為了追求知識量和教學進度,忽略了習慣的培養(yǎng)。一旦錯過了關鍵期,日后就要花數(shù)倍的時間糾正、彌補。即便如此,也未必有效。
問題二:缺少歸類意識,前后教學沒有聯(lián)系
在我聽到的24節(jié)低年級語文課中有一個共同問題:教師指導一節(jié)課一個部首的字,就只指導這節(jié)課這個部首的字,不知道把本課的寫字知識和之前的寫字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很多課,我看不出新授課的知識點、能力點是如何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寫字課是孤立的,沒有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一株紫丁香》一課,一位教師是這樣指導學生寫“休”和“伸”兩個生字的:
屏幕出示:
師:你們看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
生:都是單人旁的字。
師:寫單人旁的字要注意什么?
生:左窄右寬。
師:對,左窄右寬,看老師寫這兩個字。
(教師板書“休”和“伸”兩個字。)
師:看清楚了嗎?
生:看清楚了。
師:同學們打開書,在生字表里把這兩個字各寫兩遍。
(學生書寫“休”和“伸”兩個字。)
(學生寫完,教師將一個寫得比較好的學生的語文書放到投影儀上。)
師:你們看,他寫得怎么樣?
生:他寫得很端正。
生:他寫得左窄右寬。
師:同桌互相看看,互相評一評。
……
單人旁的字,學生是從一年級下冊《識字一·2》開始學習的,最初寫的兩個字是“你”和“們”。后來教科書里又陸續(xù)出 現(xiàn) 了 “ 他 ”“ 借 ”“ 像 ”“ 伙 ”“ 伴 ”“ 位 ”“什”“作”等8個單人旁作部首的生字。這些字的整體結構的確是左窄右寬,但是僅就寫“單人旁”而言,要注意什么呢?“單人旁”的一撇、一豎是什么關系,怎樣寫才美觀?這是教師在最初指導學生書寫“你”字和“們”字時就應該教給學生,并讓每個學生都牢固掌握的,因為這是學生日后寫好一切單人旁的字的基礎。我們常說,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如果不把“一”教扎實了,如何讓學生反“三”知“十”呢?
從教科書編寫思路看,編者在二年級上學期安排寫“休”和“伸”這兩個字是別具匠心的。一是這兩個字的部首都是單人旁,可以讓學生鞏固舊知;二是它們在字形上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左右兩邊都有“豎”這個筆畫,而且兩個豎筆是平行的,寫好這樣“兩豎并行”的字的要領就是“左短右長”“左收右放”。如果教師能抓住這一特點,先帶領學生復習單人旁的寫法——豎在撇的中間偏下一點兒起筆,豎筆不宜過長,起筆時不能頓筆;然后引領學生學習這節(jié)課的“兩豎并行”的單人旁的字,教學是不是更有層次,更有針對性?
對策
1.教科書編者要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將編寫意圖告訴教師,讓一線教師清楚地知道教科書里的知識規(guī)律,前后聯(lián)系,做到明明白白上課,有的放矢指導。雖然《教師教學用書》上已有所說明,但很不翔實。如果教科書編者能將低段四冊教材串連起來,做個翔實的整體說明,一定會為一線教師指明教學的方向。
2.語文教師自己也要潛心鉆研教科書,努力發(fā)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在規(guī)律、前后聯(lián)系,有意識地站在學科系統(tǒng)的高度,將教科書里的知識前后聯(lián)系起來,融會貫通。誠然,目前小學語文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公認的學科知識體系,但是認知心理學的知識結構理論和幾十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早已告訴我們:誰越善于發(fā)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在規(guī)律,誰越善于引導學生將前后知識的共同因素聯(lián)系起來,建立起認知結構,并不斷豐富、發(fā)展認知結構,誰的教學就越成功。
如,人教版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上冊“識字一”的第1課有“一”“二”“三”3個生字,第 2 課有“十”“木”“禾”3 個生字。在第1課的教學中,我把筆畫“橫”的寫法作為指導重點。在筆順上,我把“從上到下”的筆順規(guī)則作為新授點。在字形結構上,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多條橫畫之間的距離,鼓勵學生把字寫得間距勻稱,結構美觀,如“三”字。
有了第1課教學做基礎,我在教第2 課“十”“木”“禾”時,便把“橫”的寫法、“從上到下”的筆順規(guī)則以及“間距勻稱”的結構特點作為舊知,帶領學生復習;把“撇”和“捺”這兩種筆畫的寫法,“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兩種筆順規(guī)則,以及“撇捺伸展,橫不宜長”的結構特點作為新知進行教學。以此類推,我針對教科書特點,確定每課書寫字教學的新授點和復習點,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條系統(tǒng)的知識鏈。
問題三:不會指導寫字,不能板書示范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對小學生每天寫字的時間做了明確規(guī)定:“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十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據(jù)我所知,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的確是這樣做的,學生在校練字的時間基本能夠保證。但很多學校的學生寫字能力仍不見提高,這里的原因就在教師的指導能力上。很多語文教師寫字技能低,無力指導,不能示范。學生跟他們學習寫字,無論寫多少,都難以進步。
“園”和“因”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教材“識字五”第18課的兩個生字。這是學生首次學習寫“方框”部首的字?!胺娇颉笔且粋€比較難寫的部首,要想把“方框”寫得方正、挺闊、美觀,左右兩條豎必須挺拔有力,尤其是右邊橫折的豎筆,就像“國”之棟梁,要立得直,挺得住。切忌把橫折的豎筆寫斜。而學生寫方框時恰恰愛把右邊的豎向里斜,寫成上寬下窄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回顧學生之前寫的字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一年級上學期曾經(jīng)寫過“口”“四”“田”“回”。這四個字的外框和部首“方框”很像,但都是上寬下窄的字,而“方框”的上下寬窄是一樣的;前四個字比正方形稍扁,后者比正方形稍長。學生寫“方框”的左右兩條豎向里傾斜,正是受了先前學習經(jīng)驗的干擾。
我曾在自己教的班里做過實驗,如果教師不指導“園”字部首的寫法,90%以上的學生寫出的“方框”不端正、不挺闊。遺憾的是,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一年級教師指導學生寫“園”和“因”時,只帶領學生復習一下全包圍的字的筆順:先里邊,后封口。除此之外,別無他話。再看這些教師的板書,“方框”的“豎”寫得歪歪斜斜。
現(xiàn)在,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是小循環(huán)教學,即教一、二年級的教師常年教一、二年級。試想,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沒有掌握“方框”的寫字要領,寫了很多個難看的“園”和“因”,二年級上學期,在同一位教師的“指導”下,繼續(xù)寫很多個難看的“困”字(識字二第5課)、“國”字、“圖”字(識字三第 10 課)、“圓”字和“圍”字(識字八第31課)…… 將來若不能遇到一位寫字素養(yǎng)高的教師進行指點,恐怕就寫不好“方框”部首的字了。何況這樣的教師豈止是不會指導學生寫一個“方框”呢?
對策
1.教師要苦練寫字基本功?!按蜩F還需自身硬”,提高學生寫字能力的關鍵在教師。如教學《一株紫丁香》,從教學步驟上說“觀察—指導—描紅—臨寫—講評—修改”很有章法,然而因為最關鍵的“指導”環(huán)節(jié)是無力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就形同虛設了。要從根本上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只有提高教師的書法修養(yǎng)。我認為語文教師必須讀一些書法方面的書,在正確的方法、理論的指導下每天練字30分鐘以上。教師只有自己刻苦練字、深刻體驗,才能真正感悟到寫好字的“秘笈”,才能真正讀懂教科書編者在寫字教學編寫上的意圖、思路,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
南開大學書法研究生導師田蘊章教授曾說,教師要想指導學生寫好字,必須做到三個“了然”:“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薄傲巳挥谛摹奔磳懞米值姆椒ǎ處熜睦锩靼?,理論修養(yǎng)深;“了然于口”是說教師不僅心里想明白,嘴上還能講明白,表達能力強;“了然于手”是說教師自己能寫一筆好字,示范本領高。我想這三個“了然”,應該是我們所有小學語文教師共同努力的目標。
2.各級教研部門、學校領導也要高度重視寫字教學,為教師書寫技能的提高提供指導和培訓,不能僅靠教師自己埋頭苦練,要讓寫字教學的明白人引領教師前進。在這方面,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作了積極的探索。一年來,我們在全市范圍內(nèi)培訓了200名小學書法骨干教師,采用書法家講座、名師授課、骨干教師做教學觀摩課、學員每日習字、考評驗收、舉辦書法展、總結表彰等方式,豐富了教師的書法知識,提高了教師的寫字能力和教學能力。
問題四:讓學生書寫的次數(shù)太多,打消了學生的寫字興趣
有人認為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重的主要原因是語文作業(yè)太多。當然,隨著國家減負令的接連頒布,這個問題已有所緩解,但仍存在讓低年級學生寫字遍數(shù)太多而效果不佳的問題。筆者曾看到六位低年級語文教師讓學生將一個生字寫10遍(一行)。試想,二年級學生一課寫8個生字,每個寫10遍,那么就要寫80遍。這的確是個不小的課業(yè)負擔。那么,語文課到底要不要寫生字?寫多少合適呢?
對策
1.嚴格控制寫字的遍數(shù)。關于書寫生字的意義和寫字數(shù)量的控制,天津師范大學田本娜教授認為:“從識字到完全掌握某個漢字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對剛入學的兒童來說,這個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辨識、記住字形。而書寫生字就是對字形最好的識記過程,因此說,書寫生字對學生識字有著積極的鞏固作用。識字與寫字是個統(tǒng)一的過程,尤其是一年級的寫字課是識字教學的重要部分,寫字練習要注意的是,在每次作業(yè)中每一個字的書寫次數(shù)不要超過五次。”對田教授的高見,吾輩深為贊同。
2.科學的習字方法。(1)科學的寫字步驟。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主編的《習字與書法》教材,將這個方法概括為:觀察—領悟—臨習。我認為,對于一、二年級剛剛開始學習寫字的學生來說,可以這一方法為基礎,將習字過程細化為:觀察—領悟—描紅—臨習—對比—領悟—再臨習—再對比……如此習字,雖然學生寫字的次數(shù)不多,但由于眼睛和大腦的積極參與,眼、腦、手協(xié)同合作,寫出的字反而更加工整、漂亮。其實,“對比”也是一種觀察,是寫字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沒有細致的“對比觀察”就沒有真正的進步?!皩Ρ扔^察”時,學生既不能僅盯著書上的例字,也不能僅盯著自己寫的字,而是要拿自己寫的字和例字進行對照、比較、思考。當學生領悟出二者的差距時,寫字水平必有提高。
(2)看字的四大要點。不少語文教師知道觀察對于寫字的重要性,卻不知如何指導學生觀察。筆者總結出指導學生觀察字形的四個要點,簡稱“四看”。這“四看”是:一看大小,二看高矮,三看穿插,四看間距。
一看大小,二看高矮,這里的“大小”“高矮”既指字的整體形態(tài),也指組成字的各個部分的形態(tài)。如口字旁的字,通過“一看大小”“二看高矮”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口字旁在字的左邊時,又小又高,一般寫在田字格的橫中線以上,葉、嗎、嚇、叫……當口字旁在字的右邊時,又大又矮,和、如、知、加……一般在田字格的中下部。
三看穿插。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的字,部件之間大多有穿插關系,以左右結構的字為多。如王字旁的字:球、玩、珠……王字旁的“提”上縮,為右邊的部件讓出位置,這樣右邊部件的左下一筆就可以適當舒展,寫到左邊來,左右兩邊穿插迎讓,形成“和而不爭”之美。
四看間距。間距也是學生需要時時注意的,教師可從簡單的“等分間距”開始,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如“三”“王”“日”“里”“美”……多條橫畫之間的距離很勻稱。到了三、四年級,隨著學生觀察力、思維力的提高以及相關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間距稍為復雜的字,如,提手旁、木字旁,橫以上的豎大約占整個豎長的五分之二,橫以下的豎大約占整個豎長的五分之三。這里的五分之二、五分之三不像數(shù)學里的那么精確,只是目測而已。
這“四看”并不能囊括寫字教學的所有觀察點,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補充。“四看”也不能一股腦兒都教學生,應逐步教授,讓學生在長期的觀察實踐中一點點地習得。一年級教師更要“慢下來”,耐心輔導,親切鼓勵,不可操之過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我們低年級的語文教師都擔起重任,勤學苦練,潛心教學,為學生寫好漢字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