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莉 史德利 郝祥梅
江蘇省徐州市兒童醫(yī)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江蘇徐州 221006
極低出生體重兒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 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這類患兒出生體重一般1000~1500 g,患兒在出生時機體各系統(tǒng)的發(fā)育仍未完善, 容易導致各類并發(fā)癥, 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對VLBWI 實施PICC 置管(外周靜脈植進中間靜脈導管)操作顯得較為必要[1]。 McCay 等[2]報道稱,PICC 置管的操作方法較為簡單,且具有帶管時間較長和并發(fā)癥較少等諸多優(yōu)點,如今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由于目前臨床插管時并無直觀的定位設備, 置管時較易導致導管末端的位置欠佳,無法達到最好的療效。為進一步探索VLBWI 行PICC 置管時患兒體表測量長度(length of body surface measurement,LBSM)和理想置管深度(ideal depth of tube detaining,IDTD)的關系,本研究在輔助臨床治療中得到了一些經(jīng)驗,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2 年5 月~2014 年1 月于徐州市兒童醫(yī)院NICU 40 例貴要靜脈PICC 置管患兒及24 例頭靜脈和肘正中靜脈PICC 置管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男22 例,女42 例。 納入標準:①胎齡<34 周,且出生1 h 內(nèi)的體重<1500 g,而日齡為2~14 d,平均(4.3±0.7)d;②包含在上肢的貴要靜脈處穿刺并置入PICC 的患兒; ③監(jiān)護人均自愿參與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 排除標準:①導管有送管困難現(xiàn)象,且并未送到預定長度;②經(jīng)X 線顯示置入導管的頭端異位于患兒頸靜脈和腋靜脈,以及胸壁靜脈[4]。 排除標準: ①PICC 在攝片定位之時患兒手臂姿勢未呈現(xiàn)內(nèi)收自然功能位; ②患兒胸片上定位的PICC頭端位置形成的影像學特征 (導管頭端及椎骨)呈現(xiàn)不清;③患兒為第2 次置管,在第1 次置管時即已納入。
使患兒平臥在遠紅外輻射臺中,將其上肢外展,并與軀干約呈90°角,為其測量自穿刺點順沿靜脈到胸鎖關節(jié)間的長度。記為LBSM(X)。先測量自實際進針點至末端的置管導管長度(A),此長度可從導管標尺讀出。 將第6 胸椎間隙水平記為零位線,由影像科醫(yī)師通過專業(yè)軟件對X 線顯示進行測量。 從導管頭端到零位線的距離記作(B),若導管頭處在零位線之上,則記正數(shù),反之記為負數(shù)。 而后去長補短,記錄理想的置管深度(Y)=A+B,利用回歸分析法建立好X與Y 因果關系的有關回歸方程。 描述二者間平均變化的數(shù)量關系,并以此推測。
IDTD,導管末端處位置主要可分成3 種情況,即導管末端至T5、T6的間隙水平是理想的置管深度,大于T6的間隙水平記為置入過深,小于T6的間隙水平記為置入過淺。 LBSM。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3.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相關性檢驗,并利用一元回歸分析法處理回歸方程。 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獲得理想深度的比例最高,為67.50%,置入過深次之,置入過淺的比例最低,僅為12.50%。見表1。
表1 患兒置管情況分析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 除左側頭靜脈的LBSM 與IDTD 無相關性之外(r = 0.397,P = 0.512),其余各處靜脈均有相關性。 見表2。
表2 LBSM 與IDTD 相關性分析
經(jīng)回歸分析,LBSM 與IDTD 的回歸方程如下:右側的貴要靜脈:Y=-6.23±1.01X; 右側的頭靜脈:Y =-14.36±1.15X;右側的肘正中靜脈:Y = 4.12±0.82X;左側的貴要靜脈:Y = 2.86±0.84X; 左側的肘正中靜脈:Y = -19.52±1.23X。 相應回歸方程的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各處靜脈的回歸方程分析
在臨床上,VLBWI 主要是指出生體重在1500 g以下的新生兒,且此種新生兒的胎齡通常小于33 周。屬于早產(chǎn)兒的范疇[6]。國外關于VLBWI 的報道顯示[7],VLBWI 的其發(fā)病率大約為1%,且該病的預后情況較差,VLBWI 生活能力普遍較弱,基本很難憑借自身能力適應外界的環(huán)境。 因為此類患兒通常為早產(chǎn)兒,出生時身體各個系統(tǒng)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導致患兒在出生后有較多的合并癥, 所以應把VLBWI 視為高危兒行監(jiān)護處理。而PICC 置管措施亦常用于此類患兒,但由于PICC 置管操作缺乏相應的末端定位技術, 容易導致末端位置放置不當, 不管過深或者過淺均會對VLBWI 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般末端位置放置不當較易導致血栓和心律失常, 以及血管穿孔等并發(fā)癥,對患兒預后造成不良影響, 甚至危及到VLBWI 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知,末端位置是否正確對于患兒的生命安全和治療效果影響重大,目前臨床上雖有研究涉及VLBWI 的PICC 置管操作與護理,但鮮少有學者研究VLBWI 行PICC 置管時LBSM 和IDTD 的關系。
本研究中40 例貴要靜脈PICC 置管患兒置管結果表明,獲得理想深度的比例最高,為67.50%,置入過深次之為20.00%, 置入過淺的比例最低, 僅為12.50%。 表明置管深度的準確較為重要,符合Sharpe等[8]報道的結果。 目前國外所推薦的置管深度是將導管末端至T6的間隙水平作為理想深度, 導管末端最適應的位置應該是右心房和上腔靜脈下段的交界處位置,但綜合考慮分析國內(nèi)VLBWI 的臨床實際情況,反復推敲, 決定將導管末端至T5、T6的間隙水平作為理想的置管深度,而將患兒第一肋與第三肋之間的位置最為導管末端放置的最佳位置,經(jīng)臨床研究取得較好的效果。 還需指出的是,PICC 置管在臨床應用時,部分患兒會出現(xiàn)導管末端位置不當?shù)那闆r,針對這類患兒,若導管末端位置不當并沒有影響導管功能與正常使用,則可不必對置管位置進行調(diào)整,這亦為結果中存在32.5%的置管位置不當?shù)幕純海瑓s有部分置管位置不當?shù)幕純何磳Y果造成干擾的原因[9]。 此外,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除左側頭靜脈的LBSM與IDTD 無相關性之外, 其余各處靜脈的的LBSM 與IDTD 均有明顯的相關性。 回歸分析結果得到LBSM與IDTD 的回歸方程, 右側的貴要靜脈:Y = -6.23±1.01X;右側的頭靜脈:Y = -14.36±1.15X;右側的肘正中靜脈:Y = 4.12±0.82X;左側的貴要靜脈;Y = 2.86±0.84X;左側的肘正中靜脈;Y = -19.52±1.23X。 其中,右側的貴要靜脈LBSM 與IDTD 的r 值為0.823,R2值為0.67;左側r 值為0.869,R2值為0.72。 兩側均有線性關聯(lián),但因右臂靜脈與上腔靜脈的匯入路徑相對于左臂更短,在進行體表測量時誤差亦較小,從而可以更好地接近于理想長度。右側頭靜脈R2值為0.55,雖然亦有一定的線性關系,但結果與同側的貴要靜脈相比更差,猜測其原因,筆者認為這可能和血管走行的差異以及抽樣誤差以及樣本容量比較小等原因有關[10-13]。 而右側的頭靜脈和左側的貴要靜脈,以及兩側的肘正中靜脈因例數(shù)較少[14],雖然本研究顯示其LBSM與IDTD 有一定的相關性,但無法有力地證明整體的情況,仍需擴大樣本容量再進一步確認,以提供更加有力的證據(jù)。 有相關報道表明[15],影響PICC 置管的最佳長度的因素是多樣的, 且PICC 置管的體表測量長度根本無法做到與VLBWI 的靜脈解剖基本相同。 本文通過對VLBWI 進行研究得出PICC 置管與LBSM和IDTD 有著較為明顯的相關性,但是具體是如何相關有待更加深入的進一步探討[16-18]。 此外,VLBWI 的皮脂厚度、 置管時導管有沒有進入側支和VLBWI 血管是否有畸形的情況等相關因素本研究并未對其進行相關探討, 其是否會影響到PICC 置管情況也有待進一步系統(tǒng)性的研究。
綜上所述, 在VLBWI 右側的貴要靜脈進行置管時LBSM 與IDTD 的具有較好的相關性, 得到的回歸方程亦對臨床治療發(fā)揮指導意義。同時還可避免發(fā)生置管過深的情況,消除了心悸、胸悶、心臟穿孔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的隱患,增加一次置管的成功率,有著較為重大的意義,值得臨床關注并推廣應用。
[1] 邱瓊,黃春花,劉克勤,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PICC管理流程改進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7(1):848-850.
[2] McCay AS,Elliott EC,Walden M,et al. Videos in clinical medicine.PICC placement in the neonate[J].N Engl J Med,2014,370(11):17-19.
[3] 雷素華,趙秀芳,馬晶晶,等.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經(jīng)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的體表測量方法探討[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3,9(5):660-662.
[4] 焦英華,鄭珊紅,和曉美,等.經(jīng)外周中心靜脈置管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及干預措施[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7):4134-4136.
[5] 徐兵,王茜,楊麗君,等.藻酸鹽敷料預防早產(chǎn)兒PICC 穿刺點滲血和炎性反應的效果觀察[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11):1817-1818.
[6] 馮玉玲,宋文超,楊碩真,等.靜脈治療護理學組在PICC帶管出院患兒延續(xù)護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2):1083-1084.
[7] Repa A,Mayerhofer M,Worel N,et al. Blood transfusions using 27 gauge PICC lines: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n safety and feasibility [J]. Klin Padiatr,2014,226(1):3-7.
[8] Sharpe E,Pettit J,Ellsbury DL,et al. A national survey of neonat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practices [J]. Adv Neonatal Care,2013,13(1):55-74.
[9] 朱玉欣,張莎,董會民,等.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中導管異位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2,20(6):387-389.
[10] Sharpe EL,Roig JC. A novel technique for difficult removal of a neonat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J]. J Perinatol,2012,32(1):70-71.
[11] 明靜.不同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途徑應用于新生兒的效果對比及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1):116-118.
[12] Marcatto J,Vasconcelos PC,Araújo CM,et al.EMLA versus glucose for PICC insertion:a randomised triple-masked controlled study [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11,96(6):467-468.
[13] 李曾艷,王璇.ICU 危重患兒經(jīng)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后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6):132-133.
[14] Fidler HL. The use of bedside ultrasonography for PICC placement and insertion [J]. Adv Neonatal Care,2011,11(1):52-53.
[15] Corzine M,Willett LD.Neonatal PICC:one unit's six-year experience with limiting catheter complications[J].Neonatal Netw,2010,29(3):161-173.
[16] Delarbre B,Dabadie A,Stremler-Lebel N,et al. Introduction of the use of a pediatric PICC line in a French University Hospital:review of the first 91 procedures [J].Diagn Interv Imaging,2014,95(3):277-281.
[17] Giangregorio M,Mott S,Tong E,et al.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in Pediatr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Receiving Continuous Inotropic Support [J]. J Pediatr Nurs,2013,19,(13):359-362.
[18] Janssens U. PICC:higher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than convention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Definitely more venous thrombosis with PICCs——especially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J]. Dtsch Med Wochenschr,2013,138(42):2134-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