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莎莎
現如今文物拍賣行業(yè)所拍文物真假難辨、嚴重缺乏交易誠信,許多不諳行規(guī)的收藏愛好者屢屢遭受巨大損失;藝術家的作品交予展覽主辦方參加展覽后,索回艱難、處處受制于主辦方,藝術家個人版權難以得到保障;別有居心之人對文化名人毫無由來的質疑和惡意的誹謗,造成部分名人名譽、公信力都遭受很大的損失……這一切現象都指向同一個根源:我國藝術法律條文的不完善。而我在行文前,有過一些思考,既說這是一篇討論藝術法的文章,那么我將文歸何處?思索許久,一無所獲。因為看到太多不正規(guī)買賣交易、幕后操作……這一切的一切,我們只能任之肆虐,卻毫無應對方法。法律這一說,本是建國時自西方而來的舶來品,關乎國民日常生活的各方各面尚無滴水不漏的立法,更不要談80年代才興起于內陸的藝術品交易,但我們或許能從以下幾個零碎的案例中反省出什么,明白些什么……
文物藝術品市場亂象叢生,魚龍混雜的專家鑒定丑聞迭出。24億元天價“金縷玉衣”事件,拍出2億多元的“漢代玉凳”奇聞;地攤上幾百元現代仿品拍出988萬元的“元青花梅瓶”的輝煌;央視“3·15”對一些拍賣公司、藝術品鑒定公司違背良知和職業(yè)操守,將一個個現代仿品鑒定成價值連城文物的揭秘曝光,讓人瞠目。近日,王剛主持的鑒寶節(jié)目一錘定音,更是砸得收藏市場紛爭四起。古玩藝術品的收藏是一項高雅、愉悅心境的活動,據統(tǒng)計,全國每年通過拍賣行、各級古玩市場成交的藝術品達萬億元。在這熱鬧火爆的場景背后,卻不時傳出丑聞、黑幕,讓廣大收藏者不時冒出冷汗。
藝術品高端市場表象繁榮亮眼,實際暗影重重,知假、拍假,制造天價神話和傳奇。一些所謂的頂級專家,為牟利昧著良心指鹿為馬,假鑒定、出偽證書等等,不一而足。加之熱錢滾滾,資本的運作,助長了一部分人的投機心理和浮躁心態(tài)。收藏成了純粹的商業(yè)行為,收藏成了快速積累財富的捷徑,人趨利的本能把誠信拋到了一邊,市場被扭曲了,真正的收藏家被邊緣化,誠實守信的商家則掙不到錢。有人感嘆:古玩市場的水太深了,東西不好買,買上賣不掉,一買一個假,搞得不會做了。這一切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正面臨道德滑坡,誠信危機,或者說進入一個該反思的階段。
讓“藏家”和“商家”不講利也不現實,但核心應該是先講“義”,正如晉商所遵循:“仁中取利,義內求財”的信條。當下,活躍在古玩市場上的人群,大多是生意人,他們?yōu)槔鴣?,趨利而去,本無可厚非,但如果誠信缺失,藝術品市場豈止是一個“水深”,簡直就是一個“險灘”,還有什么“利”可言,讓你血本無歸也未可知。
好在市場上不缺誠實守信的商家,也有不少真正的收藏家,他們是中華文化的托命人,是藝術品市場的中堅、希望。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從自我誠信做起,藝術品市場才會長期健康地發(fā)展。
筆者對于現如今藝術品交易市場存在的種種堪待解決的問題做了一個歸納:1、文物藝術品市場管理不規(guī)范,缺乏統(tǒng)一有效的管理模式。2、文物藝術品市場開放程度不夠,相關法律法規(guī)滯后,且不盡完善。3、文物藝術品造假現象嚴重,贗品泛濫。4、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秩序混亂,缺乏誠信,相當部分拍品不能公開拍賣。5、文物藝術品鑒定制度不規(guī)范,缺乏真正的專業(yè)鑒定人才。
針對目前我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九個對策:1、規(guī)范文物藝術品市場管理,建立健全統(tǒng)一有效的管理模式。2、建議修改文物法規(guī),再渡開放文物藝術品市場,鼓勵藏寶于民。3、嚴厲打擊盜墓現象,嚴防文物藝術品被偷渡出境。4、懲處造假現象,凈化文物藝術品市場。5、規(guī)范藝術品拍賣市場,放開或增加拍品種類。6、針對目前拍賣市場秩序混亂,缺乏誠信,相當一部分文物拍品受過去文物法的影響而不能公開拍賣的現實,筆者認為應在規(guī)范藝術品拍賣市場誠信制度的同時,建議修改拍賣法及放開或增加文物藝術品拍品種類。7、規(guī)范鑒定機構,推行文物藝術品鑒定資質認證制度,培育專業(yè)鑒定人才。8、大力宣傳提高保護民間文物的思想意識,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各類文物藝術品。9、對于珍貴的文物藝術品,國家可以采取優(yōu)先購買的辦法。10、提倡創(chuàng)辦民間博物館,作為國家博物館的補充,并從政策上給予支持。
通過對文物藝術品市場管理方面的研究,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對當下急需規(guī)范的文物藝術品市場起到了一定的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對文物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期待中國的文物藝術品市場的日益成熟,將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做出不可估量的貢獻。(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