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 要:蘇軾的“妙喻”和楊萬里的“活法”,分別是兩位詩人豐富生活體驗和天才創(chuàng)造力的結(jié)晶,二者的共同點表現(xiàn)為同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和意猶未盡的詩趣,其區(qū)別點則涉及詩的總體藝術(shù)風格和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本文試圖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剖析這兩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的具體內(nèi)涵,并對二者加以比較,通過歸納其異同,力求比較完整清晰地反映出它們獨特藝術(shù)魅力和其對于整個宋代詩壇的意義。
關(guān)鍵詞:蘇軾;妙喻;楊萬里;活法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5-0-01
一.蘇軾的“妙喻”
(一)何為“妙喻”
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即用某些有類似特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從而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比喻的應(yīng)用在我國文學中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
蘇軾筆下的詩歌兼具清雄曠放與婉約秀麗之美,其中,各式新穎而巧妙的比喻尤為出彩。蘇詩中的比喻意新而不落俗套,境深而形象可見,充分顯示出了一代文豪超凡脫俗的敏捷才思,被后人稱為“妙喻”。
(二)蘇軾“妙喻”的特點
1. 動景描寫生動形象
名篇《江上看山》開篇兩句“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shù)百群”,在這里,作者將眼里快速后退的群山比作奔馳的駿馬,突出了舟行的迅疾,筆墨之間營造出了一種視覺的三維立體感,使人讀后頓感已置身其中,那雄悍廓大的山川仿佛已經(jīng)置身眼前了。
2.構(gòu)思新巧獨具匠心
蘇軾的《百步洪》<其一>開頭四句,分別以“兔走”喻行舟輕捷;以“鷹隼落”和“駿馬下注千丈坡”形容流水從高處傾瀉而下的迅疾;以“弦斷離柱”、“箭脫手”描繪水流的湍急;最后以“飛電過隙”和“珠翻荷”刻畫流水的多種形態(tài)。作者在這里運用了博喻的手法,四句里一共描繪出七種形象,將七個稀松平常的物象作為比喻的客體,新鮮生動,體現(xiàn)出作者新穎獨特、非比尋常的構(gòu)思和出類拔萃的想象力。
二.楊萬里的“活法”
(一)何為“活法”
西昆體詩人對聲律、對偶、辭藻的過分追求嚴重禁錮了詩人的思想,對此,楊萬里提出:“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衣缽無千古,丘山只一毛”。說明作詩時要將自己的主觀感受與活潑潑的景象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體現(xiàn)出新鮮活潑、趣意盎然的特點,是為“活法”。
(二)楊萬里“活法”的特點
1.人格化的自然山水
楊萬里善于運用擬人的手法,將人的感情、人的情態(tài)融入到客觀的自然風景中,構(gòu)成誠齋體的“無理之妙”和“無理之趣”。在其筆下,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都是有靈性的,詩人在對他們的書寫中,探尋人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喜怒哀樂,躍然紙上,一字一句浸透著沁人心脾的美感。
2.世俗化的遣詞造句
楊萬里的詩歌語言平易淺近,中有大量的俗語謠諺,然語淺意深,蘊涵著無窮的趣味。以《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的第五首為例。其中描寫了詩人上山下嶺的經(jīng)歷,用語極其簡單,口語化特征明顯。詩人巧妙地選取了登山這個典型的體驗,起落中酸甜苦辣,世間百味俱全,讓人不由得聯(lián)想起自己的生活,進而生出無限感慨。
三、蘇軾“妙喻”和楊萬里“活法”的異同
(一)相同點
1.源于生活
無論是東坡天馬行空的“妙喻”,還是誠齋清新靈動的“活法”,皆源自詩人廣泛而深刻的生活經(jīng)驗。蘇軾一生宦途坎坷,而楊萬里則始終憂心于國家貧弱的局面。外在的豐富體驗和內(nèi)在的不凡才思賦予兩位詩人詩作以獨特的風采。
2.趣意盎然
宋詩的特征以“理趣”見長,即用具體生動,自然和諧的形象來闡述一定的道理。而在品讀蘇軾和楊萬里的詩時,我們能很直觀地感受到這個特征。
(二)不同點
1.大家閨秀與小家碧玉
宋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筆下和很多詩句都具有磅礴的意境和氣韻,詩中景物多為力量感極強的景物,詩人準確地抓住了它們的急劇變化,運用各種形象的比喻將景色刻畫出來,一氣呵成,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
相比而言,楊萬里的詩歌自然清新,顯得更加溫婉動人。其代表作《小池》描寫了明媚的初夏風光,細膩溫柔,自然樸素。最后一句更是生動地描繪出荷葉月蜻蜓相依相偎的情景,“才露”和“早有”的對立間蘊藏著無限生命力的驚喜,微妙而真實動人。
2.景在眼里與心在景里
在蘇詩的敘事模式中,人與景與物往往是客觀的對立關(guān)系。詩人以敏銳的眼光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并利用自己高超的藝術(shù)功底對其進行加工,從而構(gòu)成令人贊嘆的藝術(shù)形象,但是人和景卻沒有實現(xiàn)情感的交流。
而在楊萬里的詩歌中,詩人將自己的心靈意欲寄托在了風景中,賦予萬物活潑潑的生命。在他的詩中,人與物間的距離仿佛已消失不在,二者的關(guān)系和諧而美好。
四.二者對于宋詩的意義
蘇軾“妙喻”和楊萬里“活法”的出現(xiàn),為禁錮在詞章句法的宋詩吹來一股涼爽的清風。蘇詩任情揮灑,風格多姿多樣,楊詩情感細膩,語言淺近明白。兩位詩人雖然在形式、技巧與立意上雖不盡相同,然而均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倏忽變化的風景,并運用自然妥帖的技巧將自己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真實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帶有宋詩“理趣”的典型特征,不僅豐富了宋詩的表現(xiàn)手法、提升了宋詩的精神境界,更為后人留下無數(shù)精彩的詩篇。
參考文獻:
[1](清)王文誥集注、孔凡禮校點,《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
[2](清)紀昀.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卷七).四川文藝出版社,2011.01.01
[3](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華書局,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4]熊大權(quán).蘇軾博喻淺說.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5]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
[6]祁民建.左懷遠. “誠齋體”的“活法”.開封大學學報,1991年01期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編.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wù)印書館,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