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的過剩是市場經濟的規(guī)律,可以優(yōu)勝劣汰,可以使社會平均利用率發(fā)揮作用,才能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所以,個人認為適度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tài)。但是,過度過剩、絕對過剩、行政性過剩,不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了,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行政過度干預的產物。
目前來看,中國現在出現的產能過剩在有些行業(yè)是嚴重的過剩。這種產能過剩的很多關系是交織在一起的。
產能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的積累,包括新中國成立之后和改革開放之前?!耙晃濉睍r期到“七五”時期建成了初步的工業(yè)體系,包括改革開放,在第四輪國際產業(yè)轉移、國際要素重組中,我們吸納了國際產業(yè)的轉移,改革開放近十幾年,重化工的發(fā)展形成了巨大的產能,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很長時間的積累。所以形成了這樣一個巨大的產能,這個產能總體來看,制造業(yè)的產能和體系是我們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是總體競爭力非常重要的表現。2001年成為制造業(yè)第一大國,2012年制造業(yè)產值占到世界的20%以上,這也是發(fā)達國家現在認為中國威脅論比總量超過它還要可怕,認為制造業(yè)對他們是最大的威脅。
我們現在要化解過剩產能,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分業(yè)分別地進行處置。另外一方面,個人認為在處理的方法上要更加有智慧,既保持我們在世界上已經形成巨大優(yōu)勢的制造業(yè)競爭力,又把弊端和長期積累的問題,特別是嚴重的過剩產能化解掉。這樣中國才能更強,中國才能真正從一個經濟大國邁向一個經濟強國。中國經濟強國首先制造業(yè)要強。
同時,在化解產能過剩過程中潛在的風險也同樣不容忽視,我們需要預防一些隱患和風險?;猱a能過剩確實需要吸收以前幾輪化解產能過剩的經驗,也要吸收化解產能過剩的教訓。
既保持我們在全世界已經形成巨大優(yōu)勢的制造業(yè)競爭力,又把弊端和長期積累的問題,特別是嚴重的過剩產能化解掉,中國才能真正從一個經濟大國邁向一個經濟強國。
首先,防止過度生硬的行政手段?,F在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政績考核的指標或者任務化解到各個政府,政府確實應該發(fā)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在這里面設計一些方法,來形成市場對這些過剩產能特別是落后產能中的絕對性過剩產能的倒逼機制,加快它的退出。
其次,退出要在過程中嚴密關注金融風險。有些地方大的產能,特別一些大項目,說是企業(yè)投資但也有相當部分政府也投了資,有些是政府的財力主要的來源,是稅收的主要來源。在這個過程中,有些融資平臺在企業(yè)上馬產能時給予了巨大支持,包括資本的支持。因此,在產能化解過程中可能有一些資金鏈會斷掉,造成銀行貸款變成壞賬,有些政府的財政投資可能會化為烏有。所以,對于金融財政上的風險要有預估,在化解當中付出的代價有多少,這些代價哪些是應該投資者自己承擔的,哪些是應該市場化解的,哪些應該是政府承擔的,哪些是銀行自己要負責的。對于化解過剩的產能確實要有成本、財務、金融等方面的分析,這一潛在風險不能小覷。
三是要防范失業(yè)的風險。重點是那些吸納勞動力特別多的企業(yè),它的產能在化解的過程中,這些勞動力怎么安置?怎樣既化解過剩產能,又不引起社會動蕩,這是一門學問,其實這就是政府要發(fā)揮作用的地方,需要有兜底的社會政策。中國有13億人,其中勞動力人口有8億,許多已經來到城市的勞動力不可能再回到農村。
最后一點,還是需要采用兩分法,一方面要認識到產能制造業(yè)的能力是我們綜合提升國力重要標志,另外一方面也要理解過剩產能特別是嚴重過剩產能、絕對性過剩產能對整個經濟基體的危害,抓緊化解。但是,在向國外轉移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適度原則,一定要把高端、核心的東西留在國內,國內的產業(yè)能力不能消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