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鯨 書
漢語志愿者
文 _ 鯨 書
陸堯在學生家,左三為陸堯
在北大攻讀對外漢語碩士學位的陸堯偶然間看到一則消息:漢辦(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招聘漢語志愿者,為歐洲大學生教授漢語,傳播中華文化。陸堯覺得這是一次非常好的機會。筆試、面試、英語口語考察、抗壓能力和綜合素質評估……經歷重重考驗后,陸堯殺出重圍,成為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系的一名漢語教師。
在出國之前,考驗就開始了。陸堯被漢辦任命為哈佛大學北京暑期游學班的漢語老師,教這群來自哈佛的精英學漢語。學生們永遠分不清d/t,怎么都學不會z/zh/s/sh,每次跟著她讀二聲,學生們都哄堂大笑,一臉無辜地問:“老師,為什么好像在唱歌啊?”
除了講課,陸堯還得負責學生的日常生活,帶隊去河南少林寺游學。帶著海外學子來到家鄉(xiāng)河南,陸堯內心充滿自豪感,她信心滿滿地帶隊到了嵩山。蚊子多得如黑煙、全素的飯食、小蟲爬到被子里的住宿環(huán)境,讓從未在中國農村待過的哈佛學生叫苦不迭。陸堯努力安撫每個人的情緒,并利用語境為學生解釋“禪”和“修行”在中文里的深意。
漸漸地,學生們覺得河南的大白饅頭好香,贊嘆“原來中國農村也有很漂亮的房子”,也漸漸習慣了有任何關于中文表達的疑問都來問“Miss Lu”。這段經歷給馬上要去荷蘭的陸堯吃了一顆定心丸。
古老典雅的教堂、澄凈的藍天、物美價廉的海產、色彩艷麗的建筑……初到荷蘭的新奇感還未散去,她已迅速開始了工作。一周16個課時,學生橫跨大一到大三,全英文授課,這對于母語是中文的老師和母語是荷蘭語的學生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陸堯白天上課,晚上備課,熬夜到凌晨一兩點是家常便飯。不過,她也學會了上Facebook與MSN,注冊了Skype和Gmail,以便更好地和同事、學生交流。
陸堯用開放式的方法教學,她設計了“我們來包餃子”“春節(jié)到了”等情境,鼓勵學生練習口語。
為了避免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陸堯在網上查了很多跟歐洲學生打交道的注意事項和“雷區(qū)”,也向系里的教授們“取經”。但還是有鬧得不愉快的時候——一名學生無法接受陸堯對他作業(yè)的批改,寫了一封長長的郵件和她爭論。陸堯被學生嚴厲的措辭驚到了:“這小孩兒怎么一點兒批評都聽不得,中國學生哪兒有敢這樣跟老師講話的?”
盡管覺得委屈,陸堯還是耐著性子給學生解釋,分析諸如為什么“她知識分子家庭”要改成“她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之類的語法問題。最后,學生心服口服。事后反思,陸堯告誡自己,要用更加溫和、委婉的方式與學生打交道,不動聲色地化解尷尬。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陸堯開始思考: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派出無數漢語教師,但是我們的文化真的被學生認可了嗎?他們對真實的中國究竟了解多少?
“北京是中國的一個省嗎”“中國的女孩是不是沒機會上學”“每個中國人都會功夫嗎”……課堂外,陸堯常常被學生們的發(fā)問弄得哭笑不得,起初她有點煩躁,心想:還大學生呢,連這都不知道。不過她還是耐心地一一解釋,遇到尚存疑惑的學生,她會回家查閱資料,整理后發(fā)給他們看。
漸漸地,陸堯意識到這也是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消除學生對中國的偏見和誤解?!拔覀兂3R詾?,西方對中國是很了解的,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回事,連最精英的大學生都以為中國農村窮得吃不起飯,何況是一般的普通人呢?”
相對于一開始“傳播中華文化”的宏大目標,現在的陸堯從點滴的細節(jié)里告訴學生,真正的中國是什么樣的。這讓她一點點找到了自己忍受孤獨、低薪、暫緩學業(yè)的焦慮來做志愿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