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傳鋒 任 煜 王輝生
(南通大學,南通,226019)
由于我國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產(chǎn)生了大量的廢氣、煙塵,加劇了大氣污染,霧霾天氣產(chǎn)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大,幾乎覆蓋了我國大部分區(qū)域[1-2]。大氣中直徑小于 2.5 μm 的顆粒污染物(PM2.5)吸入體內(nèi)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引發(fā)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塵肺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嚴重關(guān)注[3-6]。駐極體過濾材料利用機械阻隔和靜電吸附雙重機制捕獲微細顆粒物,相對于單純靠機械阻隔來過濾微細顆粒物的普通過濾材料,具有更高的過濾效率[7-9]。
本文以滌綸針刺過濾氈為原料,通過駐極處理,制備了一種針刺高效精細過濾材料,通過改變駐極處理的工藝參數(shù)(駐極電壓、極間距、駐極次數(shù)),探索了駐極體滌綸針刺非織造材料較優(yōu)的駐極處理工藝,以及放置時間對駐極效果的影響,分析了滌綸針刺非織造過濾材料駐極處理前后過濾性能的變化。
滌綸針刺非織造過濾材料(以下簡稱濾料),面密度618 g/m2,厚度3.06 mm,南通新綠葉非織造布有限公司提供。
把高壓直流電源兩極的高壓分別與正、負極板連接,由于放電針尖端的曲率半徑很小,當電壓上升到一定值,放電針尖端附近電流很強時,空氣將局部發(fā)生強烈的電離和激發(fā),但電極間并未擊穿,放電針尖端產(chǎn)生電暈放電,這時將試樣以一定速度勻速通過放電針與負極板間的放電區(qū)完成駐極[10]。圖1為駐極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1.3.1 表面靜電勢
采用DZ4表面靜電電位計(日本電子株式會社)測定表面電位。將靜電電位計的探頭放置在離濾料2 mm的上方,當紅外光點顯示為正方形時,保持不動,讀數(shù),從而獲得濾料一點靜電勢的數(shù)據(jù),如此反復,測得不同位置點靜電勢的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得出平均靜電勢。
圖1 駐極裝置結(jié)構(gòu)示意
1.3.2 過濾性能
用美國的TSI 8130自動濾料測試儀測試。依據(jù)標準GB19083—2003《醫(yī)用防護口罩技術(shù)要求》,分別對駐極處理前后的濾料進行過濾阻力和過濾效率的測試,探究流速-過濾阻力的關(guān)系以及粒子直徑對過濾效率的影響。測試條件:測試面積176.6 cm2,溫度12.6℃,濕度54.5%。
2.1.1 水洗次數(shù)對駐極濾料表面靜電勢的影響
采用浴比1∶30,水浴溫度100℃對濾料進行水洗。水洗時間1 h/次,每次洗完換水,分別水洗0~7次,烘干,室溫下靜置冷卻12 h。對各濾料進行駐極處理后,5 mim內(nèi)進行表面靜電勢測定。水洗次數(shù)與駐極處理后濾料表面的靜電勢關(guān)系曲線見圖2。
圖2 水洗次數(shù)與表面靜電勢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2可以看出:未經(jīng)水洗的濾料經(jīng)駐極處理后,表面靜電勢為0;隨著水洗次數(shù)的增加,駐極處理后濾料表面的靜電勢先增加后保持穩(wěn)定。這是由于在紡絲后加工過程中,纖維經(jīng)上油工序,表面覆蓋抗靜電劑,使電荷無法積聚,故未經(jīng)水洗的濾料在駐極后其表面靜電勢為0;而當濾料水洗次數(shù)達到5次時,纖維表面的抗靜電劑已基本清洗干凈,故駐極后濾料表面的靜電勢保持穩(wěn)定。
2.1.2 駐極間距對駐極濾料表面靜電勢的影響
濾料經(jīng)5次水洗后,進行駐極處理。駐極電壓25 kV,駐極次數(shù)1次,改變駐極間距,分別為35、45、55、65和75 mm。駐極后5 mim內(nèi)進行表面靜電勢測定。駐極間距與表面靜電勢的關(guān)系曲線見圖3。
圖3 駐極間距與表面靜電勢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3可知,隨著駐極間距的增加,濾料表面的靜電勢先增加后減小。在駐極間距為35 mm時,濾料表面的靜電勢最小,這是是因為間距過小,濾料部分被擊穿所致。當駐極間距超過45 mm后,隨駐極間距的增加,極化電場變?nèi)?,極化電荷減少,捕獲在樣品表面的電荷也減少,導致駐極后濾料的表面靜電勢變小。駐極間距為45 mm時,剛好處于極化電場強,但尚未達到擊穿的強度,因而濾料表面的靜電勢高,有很好的駐極效果。
2.1.3 駐極電壓對駐極濾料表面靜電勢的影響
濾料經(jīng)5次水洗后,控制駐極間距45 mm,駐極次數(shù)1次,改變駐極電壓,分別為15、20、25和30 kV。駐極電壓與表面靜電勢的關(guān)系曲線見圖4。
由圖4可知,隨著駐極電壓的增加,駐極濾料的表面靜電勢先增加后減小。當駐極電壓達到25 kV時,駐極濾料的表面靜電勢達到最大值。這是由于隨駐極電壓的增加,極化電場增強,捕獲在樣品表面的電荷越多,表面電位就越大。但當駐極電壓超過25 kV后,隨著電壓增大,部分介質(zhì)被擊穿,表面電荷慢慢減少,導致駐極濾料表面靜電勢減小。
圖4 駐極電壓與表面靜電勢的關(guān)系曲線
2.1.4 駐極次數(shù)對駐極濾料表面靜電勢的影響
濾料經(jīng)5次水洗后,當駐極間距45 mm,駐極電壓25 kV時,改變對濾料的駐極次數(shù)。駐極次數(shù)與表面靜電勢的關(guān)系曲線見圖5。
圖5 駐極次數(shù)與表面靜電勢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5可知,隨著駐極次數(shù)的增加,駐極濾料表面的靜電勢先增加后減少。駐極次數(shù)增加即駐極時間增長,越來越多空間的電荷經(jīng)外加電場的作用,沉積到介質(zhì)表面或注入到介質(zhì)表層一定深度,被介質(zhì)表面或內(nèi)部的各種陷阱捕獲,導致駐極濾料表面的靜電位升高[11]。隨著駐極時間的不斷增長,部分介質(zhì)表面電荷被擊穿,導致駐極處理濾料的表面靜電荷減少。
濾料經(jīng)5次水洗后,駐極間距45 mm,駐極次數(shù)1次,駐極電壓分別為15、20、25和30 kV,駐極后濾料密封保存 12、24、36、48、72 和 96 h,分別測試各個時間段表面靜電勢的平均值,結(jié)果見圖6。
駐極濾料中的電荷主要分為空間電荷和極化電荷。由圖6可知:在最初的12 h內(nèi),曲線的斜率最大,駐極濾料表面靜電勢的下降速度最快;當存放時間超過24 h時,曲線的斜率明顯減小,表面靜電勢下降速度變緩;當放置時間達96 h時,濾料的表面靜電勢下降到最初的12%左右。由此可見,濾料儲存電量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圖6 放置時間與表面靜電勢損耗的關(guān)系曲線
濾料經(jīng)5次水洗后,在駐極電壓25 kV、駐極間距45 mm的條件下進行3次駐極處理,駐極后濾料密封保存72 h,與未經(jīng)駐極處理的濾料一起進行過濾性能測試。
2.3.1 駐極前后濾料阻力的變化
將駐極處理前后的濾料分別在流量為1.70、2.59、3.39、4.39、6.18 和9.17 m3/h 下進行過濾阻力測試。氣流速度與過濾阻力的關(guān)系曲線見圖7。
圖7 氣流速度與過濾阻力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7可知,隨著氣流速度的不斷增加,濾料的阻力隨之增大。這是由于隨著流速增大,氣流量增加,雖然濾料對顆粒物的篩分作用和靜電作用不受影響,但擴散效應(yīng)和重力沉降作用下降,導致過濾阻力增加。由圖7還可以看出,未經(jīng)駐極處理濾料的阻力大于經(jīng)駐極處理濾料的阻力。這是由于駐極處理后濾料中的纖維因靜電排斥作用擴散成網(wǎng)狀空洞,使濾料中纖維間的空隙變大,透氣率增大,對氣流的阻力減小[10]。
2.3.2 駐極前后濾料過濾效率的變化
將駐極處理前后的濾料分別用直徑為0.2、0.23、0.43、0.74、1.39、1.73、2.15、2.66、3.29 和4.59 μm的粒子,在測試風量為3.4 m3/h(相當于風速5.33 cm/s)條件下,測試其過濾效率。粒徑與過濾效率的關(guān)系曲線見圖8。
圖8 粒徑與過濾效率的關(guān)系曲線
由圖8可以看出,在相同的粒徑下,經(jīng)駐極處理濾料的過濾效率高于未經(jīng)駐極處理濾料的過濾效率。非織造過濾材料捕集微粒的效應(yīng)主要有攔截效應(yīng)、慣性效應(yīng)、擴散效應(yīng)、重力效應(yīng)和靜電效應(yīng)。未經(jīng)駐極處理的濾料沒有靜電效應(yīng),而經(jīng)駐極處理的濾料因駐極帶上靜電荷,具有靜電效應(yīng),所以過濾效率較高。當粒徑為4.59 μm時,未經(jīng)駐極處理濾料的過濾效率為90%,而經(jīng)駐極處理濾料的過濾效率已達到100%。
通過對滌綸針刺非織造過濾材料駐極處理后表面靜電勢及其損耗,以及對濾料駐極前后過濾性能的測試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jié)論:
(1)對滌綸針刺非織造過濾材料進行高溫水洗處理,能有效去除纖維紡絲后加工過程中添加的抗靜電劑,可以獲得更好的駐極效果。
(2)滌綸針刺非織造過濾材料最優(yōu)的駐極工藝參數(shù)為駐極電壓25 kV,駐極間距45 mm,駐極次數(shù)3次。
(3)經(jīng)駐極處理的滌綸針刺非織造過濾材料的過濾阻力比未經(jīng)駐極處理的濾料小,過濾效率比未經(jīng)駐極處理的濾料更高。駐極處理可以使濾料獲得低阻高效的良好效果。
[1]柳靜獻,謝越,常德強,等.除塵濾料對微細顆粒捕集性能的研究[J].過濾與分離,2012,22(4):21-25.
[2]蔡偉龍,羅祥波,胡恭任.不同濾料對PM2.5粉塵過濾性能的比較試驗[J].中國環(huán)保產(chǎn)業(yè),2013(6):29-31.
[3]MAUS R,GOPPELSR?DER A,UMHAUER H.Survival of bacterial and mold spores in filter medi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1,35:105-113.
[4]NOULLETT M,JACKSON P L,BRAUER M.Estim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ldren’s ambient generated exposure to PM2.5using sulphate and elemental carbon as tracer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0,44:4629-4637.
[5]MYOJO T,OGAMI A,OYABU T,et al.Risk assessment of airborne fine 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J].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2010,21(5):507-512.
[6]VAROTSOS C,ONDOV J,TZANIS C,et al.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atmospheric ultra-fine particle dynamic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2,59:312-319.
[7]夏鐘福.聚合物駐極體氣體和空氣濾材在環(huán)境凈化工程中的應(yīng)用研究與進展[J].材料導報,2001,15(8):57-58.
[8]LEE M,OTANI Y,NAMIKI N,et al.Prediction of 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high-performance electret filters[J].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Japan,2002,33(1):57-62.
[9]李亞濱,錢曉明.駐極纖維過濾材料的研究[J].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2000,19(1):77-79.
[10]周晨,靳向煜.聚丙烯熔噴駐極過濾材料表面靜電勢的研究[J].過濾與分離,2011,21(1):16-19.
[11]田濤,吳金輝,郝麗梅,等.聚丙烯纖維駐極體濾材的儲電性能[J].紡織學報,2010,31(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