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杭添仁圖片說明:月球車還需要度過多個月夜。 玉兔號月球車和嫦娥三號著陸器分別于11日和12日成功自主喚醒,標志著中國突破了探測器月夜生存技術。據(jù)專家介紹,為度過月夜進行的休眠和喚醒,并非簡單地按動電源鍵,它背后隱藏著巨大的技術難關。 月球車休眠注意事項多 嫦娥三號在落月后面臨的最大難關就是如何經(jīng)受住月球晝夜極端溫差的考驗而“存活”下來。月球的一天約相當于地球的28天,而且14天是陽光普照的白天,14天是寒冷的黑夜。白天溫度可達150攝氏度,夜間溫度會降到零下180攝氏度。所以月夜對嫦娥三號是嚴峻考驗,長時間在零下180攝氏度的環(huán)境下,所有電子儀器都會被凍壞。另外,月夜期間也不能用太陽電池來發(fā)電保溫。 為此,只能依靠探測器自身的熱控系統(tǒng)來“保持體溫”。2013年12月25日11時和12月26日05時23分,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準控制下,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先后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這時著陸器和月球車都處于斷電關機狀態(tài),斷電前著陸器和月球車已各自折疊原本展開的一扇太陽電池翼,它的作用相當于“蓋被子”, 這種“包裹式睡眠”有助于保護各種儀器不被凍壞。進入休眠后,由探測器內部的“同位素熱源”釋放熱能,相當于在內部“生爐子”;而“氣液兩相流體回路熱控系統(tǒng)”則負責將熱源產(chǎn)生的熱量以最大效率傳導到各個部位,使艙內溫度保持在零下50攝氏度到零上50攝氏度之間。 休眠前,月球車還要由地面控制尋找休眠地點并擺出合適的“睡姿”。如果車體向左傾斜太多,太陽剛升起玉兔號就被喚醒,有些設備的溫度還較低,不能正常工作。如果車體向右側傾斜過多,那么太陽升到很高月球車才被喚醒,溫度超過上限,有些設備就很難工作了。因此玉兔號的月夜休眠點要滿足三個要求:一是車頭朝南稍偏東;二是月球車要頭高尾低;三是車體的左右側傾要在負2度到正1度之間。為滿足第三個要求,玉兔號還自行營造了一個合適的“休眠小窩”:它的左側車輪保持不動,右側車輪沿不同方向打轉,以此帶起月壤,“刨”出一個坑。這樣,本來過于左傾的玉兔號向右傾斜了約3度,滿足休眠要求。月球車率先被喚醒 太陽相對月球也是東升西落。經(jīng)過漫長的休眠后,從東邊射來的陽光照在月球車和著陸器的太陽電池翼上產(chǎn)生電流,當太陽電池翼輸出功率達到喚醒閾值時,它們就能按照預定程序將綜合電子、測控等關鍵設備通電開機,恢復與地面的通信聯(lián)系,告訴地面科研人員它們“醒了”?!捌鸫病焙?,它們還要及時把蓋在身上的太陽電池翼掀開散熱,以免設備溫度過高,影響后續(xù)任務的開展。隨后,科研人員再向月球發(fā)送信號,設置月球車和著陸器的工作狀態(tài)。 2014年1月11日5時9分和1月12日8時21分,玉兔號月球車和嫦娥三號著陸器在受光照后先后自主喚醒。它們安全度過長達14天的第一個月夜的極低溫環(huán)境,表明中國成功突破探測器月夜生存技術。著陸器之所以比月球車“起床”晚是因為半個月前月夜降臨的時候,科研人員有意把著陸器和月球車的太陽電池翼設定在不同角度上。當太陽升起后,陽光先照射到月球車太陽電池翼、后照射到著陸器太陽電池翼,即月球車先充電,所以它先被喚醒。還將經(jīng)歷多次月夜休眠 在第二個月晝工作期間,玉兔號月球車和嫦娥三號著陸器轉入以科學探測為牽引的任務階段。著陸器經(jīng)過測試,將轉入長期管理階段,按需完成與地面和與月球車之間的通信。同時月球車和著陸器上的科學儀器分時展開科學探測。比如對附近的大石塊進行精確探測,著陸器搭載的極紫外相機、月基光學望遠鏡也將展開科學考察工作。不過并非所有儀器都需要經(jīng)過月夜的考驗,例如著陸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機工作壽命只有15天,它在第一個月晝內就完成所有科學探測使命,不需要度過月夜。據(jù)介紹,月球車的設計壽命是3個月,這意味著它在月球至少要經(jīng)歷3次月夜休眠和再喚醒。著陸器的設計壽命是1年,意味著它在月球至少要經(jīng)歷12次月夜休眠和再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