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高陽
摘 要:無常觀最初是由佛教而來,隨著佛教傳入日本與日本文化相接觸熔融,逐漸形成了日本人自己的無常觀。日本人又接著把這種文化消化傳播并且繼承,終于形成了日本人如今的文化體系。無常觀由于其起源的長遠性、道義的玄妙性、人性的悲憫性,深深滲透進日本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世界觀中。本文將從日本文學(xué)和日本人的生活理念出發(fā)來探討日本文學(xué)中的無常觀。
關(guān)鍵詞:日本;無常觀;文學(xué)作品;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2-0-01
1.日本文學(xué)與五常的淵源
無常觀其實最初是從佛教的教義衍生出來的。它最初傳入日本也是經(jīng)由佛教典籍和大量漢朝巨著的流入日本而扎根在日本的。因為佛教教義的深淵性和玄奧性,無常觀逐漸在日本得到了長遠的發(fā)展,隨著時間長河的流逝更是牢牢地扎根在日本民眾的心中。無常觀也廣泛地滲透到日本文學(xué)中,日本的各種文學(xué)巨著中皆可以看到無常觀的身影,它也被用在日本文學(xué)的各種修辭手法中,日本的很多有名著作都會對無常觀進行評注。
日本散文中不經(jīng)意地就會流露出人生無常的感慨。散文總是會將人類的生老病死、人生的起伏跌宕等絕望的思想為基本的感情基調(diào),將佛教思想中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教義解析渲染。鴨長明曾經(jīng)著有《方丈記》 ,他將自己的無常觀寄托到自然界的萬物中并舉出了很多這樣的例子來慨嘆人生的變遷無常以及居無定所的漂泊無常。他總是會將人生中的經(jīng)歷和感情比作煙花、時光等容易幻滅又短暫易逝的事物,以這些美好卻總是不長久容易幻滅的事物來宣泄自己對人生無常的傷感。無常觀可以說貫穿這本書的始末,由此可見日本人對于無常的深遠感觸。
另一方面,日本人雖然深深無力于人生的無常,但也不僅僅只有消極的意義更是把生活中更多的積極意義融于無常中。他們雖然感慨于人生無常但也在積極地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存在的變化以及變化中蘊含的生的希望。在佛教中,人們總是在懺悔今生的罪惡,屈服于今生的無力,將自己的快樂幸福寄托于虛無縹緲的來世。日本人卻將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今生,將無常歸屬于今生的過去,又把生的希望、快樂幸福、成功的希望歸屬于今生的將來。日本人可以說一邊感嘆著無常一邊又以不可磨滅的意志用未來的無常來重拾未來的希望。日本的一本名著曾滿滿地灌注了人生無常和脫離紅塵的味道。但他又不僅僅是在無常中頹廢,更是為自己營造了積極的思想來抵制心中的無力。他與時俱進,積極感受人生中的無常之美,從無常中獲取生活的未知和生命的新鮮,賦予了無常更加可貴的鮮活感。除此之外,他還倡導(dǎo)缺憾之美、節(jié)儉之美、無常之美。這種思想與我國古代圣人的思想不謀而合,因為無常而更加美麗。
2.以憂患意識議無常
日本人由于其居住地域的特殊性,形成了自己國家人民的特點。他們相比其他國家而言,更注重自己國家的國內(nèi)外形勢,更加喜歡掌握其他國家的重大事件。他們總是處于一種特別敏感的狀態(tài),永遠在分析別的國家做事情的企圖,總是有一種不安全感,好像別的國家隨時可能攻打自己的國家,殺死自己的同胞掠奪自己的資源和財務(wù)。所以,不管是天災(zāi)或者是人禍,日本人總能第一時間作出反應(yīng),將自己的損失降到最低。而這種隨時隨地關(guān)注自身發(fā)展,無時無刻不在增強自己實力,總是在教導(dǎo)自己后代培養(yǎng)自己后代的各種優(yōu)秀品格優(yōu)良體質(zhì),隨時隨地準(zhǔn)備抵御外國侵略的意識就被我們稱為憂患意識。
無常觀在讓日本人體會到人生的變幻莫測和不確定性的同時,還賦予了這個民族獨特的憂患意識,使這個民族以彈丸之地卻能長久地屹立在世界強國之巔。一般學(xué)術(shù)研究者,都把日本人無以言說的憂患意識歸結(jié)于日本人的無常感。因為,日本是一個島國,地震和臺風(fēng)隨時隨地都會侵襲這個彈丸之地;而且它自己又處于海水的包圍中,平原的面積非常小,而降雨而又很豐富,缺乏很多珍貴的自然資源容易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zāi)害。生活在這樣一個地方可以說不僅是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和可利用資源沒有保證,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安全都無法保證,自己隨時隨地可能會湮滅在歷史的洪流中,所以無常觀流入日本后便伸手日本人的青睞,這也是日本人有如此強烈的憂患意識的終極原因。
3.無常對日本人生死觀的影響
無常觀不僅使日本具有無與倫比的憂患意識,也深深地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死觀。有日本的先人曾提倡盡早脫離人生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尋求人世間真正的快樂。因為,在他的思想中認(rèn)為人活著是一種痛苦,而只有死去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因為,人從一出生便注定了死亡,無論你做出什么樣的努力你有多少的不甘都不能絲毫動搖這個事實?;谶@個事實,也衍生出一種早死早超生的思想。在日本文化中,只有生和死是人們完全不能預(yù)見掌控的,但它卻不是一個截然對立的面。生是死的必然,而死卻是生的希望,它們是一個相互銜接的過程,生有生的美好,死有死的希望。以無常寓于生死,死不是一種身體和精神的完全幻滅而是終將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生。無常對于日本人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他們認(rèn)為死也是無常的,只有經(jīng)過了死的洗禮才能有資格享受生的完美。
結(jié)語:無常觀深深地影響著日本文化。它的消極它的避世是無可避免的,可人生畢竟是要繼續(xù)的,人類的文化只能是往前發(fā)展的,于是日本人就把無常轉(zhuǎn)變成一種憂患意識,促使民族不斷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 ].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 2011.
[2]秋山虔,三好行雄.日本文學(xué)史[M ].日本:文真堂,2012: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