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鋒 朱琳
【摘 要】壯秧是水稻高產(chǎn)的基礎。但在育秧技術環(huán)節(jié)上,部分地區(qū)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著秧苗素質(zhì)的提高,嚴重影響全縣水稻產(chǎn)量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然而如何開展水稻高產(chǎn)攻關技術,育秧是基礎關鍵的一環(huán),本文真對水稻育秧技術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水稻;育秧;問題;探討
水稻是我縣主栽農(nóng)作物。近幾年種植面積在60萬畝左右,占糧豆薯總播種面積342萬畝的20%左右,水稻年總產(chǎn)近4億公斤,點糧食總產(chǎn)15億公斤的30%左右,年出口量在3億公斤以上,占糧食出口量的35%左右??梢娝旧a(chǎn)在我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如何開展水稻高產(chǎn)攻關技術,育秧是基礎關鍵的一環(huán),下面針對水稻育秧技術問題進行十個方面的探討。
1.關于壯秧
(1)壯苗的條件是:培育大中苗,秧苗堅挺、葉片直立,莖稈粗壯,干物質(zhì)積累多,移栽后新根不枯萎,新根發(fā)生多,很快直立進入正常生育狀態(tài),亦即干物重大而充實的秧苗,在本田消耗少,返青快,能很快確立根系的生長優(yōu)勢。
(2)中苗秧苗素質(zhì)標準:育苗天數(shù)30-35天,葉令3.1-3.5,株高12-13cm,莖基寬>0.2cm,根數(shù)10-15條,百株干重3.0-3.5g,帶蘗率50%。
(3)大苗秧苗素質(zhì)標準:育苗天數(shù)35-40天,葉令4.1-4.5,株高16-18cm,莖基粗>0.3cm,根數(shù)15-20條,百株干重4-6g,帶蘗率100%,雙蘗率20-30%。
(4)缽育苗秧苗素質(zhì)標準:育苗天數(shù)30-35天,葉令3.1-3.5,株高12-13cm,莖基粗>0.2cm,根數(shù)10-15條,百株干重3.0-3.Sg,帶蘗率50%。
2.關于播種量、秧田面積、播期以及插植規(guī)格
(1)采用中苗:用種量為人工手插25kg/hm2,機插40kg/hm2。秧田播量為手插苗播芽種200-250g/m2,機插秧80-100g/盤,秧田面積100m2。于4月10日開始播種,5月15-25日插秧。本田插植規(guī)格為手插30×15cm,30x20cm,(40+20)x20cm,每穴2苗,機插30×16.7cm,每穴3-5苗。
(2)采用大苗:用種量為15-20kg/hm2,手插苗播量150-200g/m2,秧田面積100-110m2,缽育苗每缽2-3粒。于4月5日播種,5月25日插秧(或擺栽)。本田插植(擺栽)規(guī)格(40+20)×20cm,(40+26.7)×23. 3cm,手插秧每穴2苗。
3.關于選擇秧田地
育苗一定要選擇在地勢高,土質(zhì)肥沃,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管理方便的庭院或旱田地進行。若地勢低洼,返漿嚴重,育苗期積水易產(chǎn)生藥害和病害。因此,要墊高床土,做高床,并挖排水溝。
4.關于整地做床
大、中棚育苗要在三月末、四月初開始,利用棚溫化解土壤,當士壤解凍10-15cm時,清除地上雜物,翻耙l0cm,拉線做床。做床寬度一般要比純綠色面積兩側多出15-l0cm,以防低溫秧苗生長不整齊。步道溝寬50cm。取步道溝的土墊高床面。
5.關于配制床土
手插秧育苗地,當年床土配制,按綠色面積施腐熟有機肥或草炭15kg/m2,壯秧營養(yǎng)劑20m2一袋,混拌于5-10cm土層中。盤育和缽體育苗,盤土配制按過篩旱田土、有機肥3比1的比例配制,按用土量拌入壯秧劑3-4袋/hm2,充分混拌后用薄膜布覆蓋1-2天裝盤。
6.關于種子處理
稀植栽培因用種量少,必須將發(fā)芽勢強的種子選出,以達到出苗整齊茁壯,為此進行鹽水選時一定遵照公頃用種越少、比重越大的原則,盡可能地將發(fā)芽勢強的種子選用。然后進行施??恕⑹拱倏嘶?01浸種,水溫20℃浸泡3-4天,撈出后用清水把種子沖洗干凈,再在30℃條件下催芽至破腹露白,然后播種。
7.關于秧田管理
目前育苗過程中,多存在“濕度大、溫度高”的現(xiàn)象,培育壯秧一定要遵照“寧冷勿熱,寧干勿濕”的原則,按不同葉齡時期進行科學管理。
1.1葉期進行大通風,通風時間為上午8-9點開棚,下午3-4點閉棚,保持夜間高溫。2.5葉前床面不缺水,一定不給水,防止高溫徒長。2.5葉后澆足水一次。若秧苗葉色發(fā)黃,在澆水前增施壯秧劑每平方米50g,并加大通風量,控制地上部,促進根系發(fā)育。3.5葉后適當增加澆水次數(shù),插秧前3-4天晝夜煉苗。
8.關于稻田整地
稻田整地的一般是旱整地和水整地相結合,在秋季翻耕的基礎上,春季進行旱耙或復耕,再進行旱平地、旱打埂等一系列旱作業(yè)后,再泡田和水耙地,即以旱耕為主,水整為輔且因地制宜達到整地要求。秋耕是水稻高產(chǎn)的一項重要措施,可以達到疏松土壤耕層,凍曬耕垡,風干耕土,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土壤養(yǎng)分釋放。秋耕的時間為當?shù)叵滤唤档?0厘米以下,土壤耕層含水量下降到23%左右為宜,耕垡不起泥條時即可秋耕。春耕效果一般不如秋耕效果好,春耕分兩個時期,一是早春搶凍頂漿春耕,二是返漿過后春耕,前者宜掌握耕翻深度,效果較好。
9.關于插秧時期
水稻旱育稀植,當氣溫穩(wěn)定通過13℃時即可移栽。我縣插秧時間主要集中在5月15-31日,西部稻區(qū)偏早,東部稻區(qū)偏晚,同一地區(qū),育小苗宜早插,育大苗則晚插。我縣多年來一直提倡不插6月秧,近幾年又提出不插5月26日秧,今年專家提出不插小滿秧,原因是我縣水稻營養(yǎng)生長時間有限,推遲一天少一天,對產(chǎn)量有影響。因此搶 農(nóng)時、爭主動、力爭將插秧安排在最佳時間。
10.關于插秧規(guī)格
插植規(guī)格是栽培密度的內(nèi)容之一。栽培密度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一是下種量,即1hm2計劃用多少種子; 二是秧田播種密度;三是田間插植規(guī)格。這三者相互制約。假定已設計下種量50kg/hm2,就不能選擇30×20cm規(guī)格,必須選擇30×10cm-26.7×10cm的規(guī)格,因此確定插秧規(guī)格應從栽培密度入手。
(1)密型:下種量50-60kg/hm2,精選后37.5-45kg/hm2,100m2秧田播量375-450g/m2,按95%的發(fā)芽率,95%的成苗率,則100m2共育成125-150萬苗,向田間移植時,基本苗125-150株/m2,可插30×20cm,每穴4-5苗,或26.7×l0cm,每穴3-4苗。此種栽培密度模式單株利用分蘗2-4個,利用分蘗節(jié)下數(shù)4-6節(jié)。此法適宜種稻技術水平不高的農(nóng)戶,其產(chǎn)量不高但比較平穩(wěn)。
(2)不密不稀型:下種量40kg/hm2,精選后30kg/hm2,此法為旱育稀植推廣初期的標準方法,或者說此栽培密度為旱育稀植標準栽培密度,100m2秧田播量300g/m2,按95%的發(fā)芽率,95%的成苗率,則100m2共育成100萬苗,向田間移植時,基本苗100株/m2左右,可插30xl0cm,每穴3苗,或30×13.3cm規(guī)格,每穴3-4苗。此種栽培密度模式單株利用分蘗4-5個,利用分蘗節(jié)下數(shù)第三節(jié)之上有效分蘗節(jié)。秧苗在秧田時可有10-20%帶蘗。
(3)稀植型:下種量20kg/hm2,精選后15kg/hm2,100m2秧田播量150g/m2,按95%的發(fā)芽率,95%的成苗率,100m2共育成50萬苗,向田間移植時,基本苗50棵/m2,可插30x13.3cm,每穴2苗,或30×15cm,每穴2-3苗或30×20cm,每穴3苗。其選定方法是偏早熟品種、偏小穗,品種選30×13.3cm與30x15cm;中晚熟品種、偏大穗品種,采用3 0×20cm規(guī)格。
(4)超稀植型:下種量10kg/hm2,精選后7.5kg/hm2,100m2秧田播量75g/m2,按95%的發(fā)芽率,95%的成苗率,則100m2共育成25萬苗,要求秧齡38-40天,100%帶蘗,20-30%帶雙蘗,葉齡4.5-5.5,田間插植規(guī)格為30×15cm每穴1苗,插秧的黃金時間為5月25-28日,6月1日前插完不算晚。此法可促成秧苗飽和分蘗謂雙稀法。
對于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區(qū)的農(nóng)戶來講,這四個模式可自行選擇,對技術水平較低的,可選擇偏密規(guī)格,對技術水平較高,希望高產(chǎn)再高產(chǎn)的農(nóng)戶,可選擇偏稀類型。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