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裕芳
(寧波市第二中學, 浙江 寧波 315000)
立足理科思維 有效復習自然地理
施裕芳
(寧波市第二中學, 浙江 寧波 315000)
地理學習的靈魂是“地圖閱讀和運用”。地圖作為地理的第二語言,直觀明了,信息容量大,常比單純的文字更具說服力與溝通力,學生可以從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因此運用地圖來記憶地理知識是最有效的記憶方法?!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實驗)》要求學生“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shù)據(jù)的技能”[1]。通過對近幾年高考試題分析得知:幾乎每個題組都以地理圖表為切入點,重點考查學生通過解讀地理圖表來獲取、加工地理信息,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因此,復習時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繪圖、用圖的能力,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使地理變得易懂易學,好記好用。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做到“左書右圖”,構建“心理地圖”,養(yǎng)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
如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公式的運用,很多學生習慣于用公式法來解題,即H=90°-|φ±δ|(φ-當?shù)鼐暥龋沪?太陽直射點緯度)或H=90°-緯度差(當?shù)鼐暥扰c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但筆者認為,把公式轉換成圖的形式要更為方便。如圖1,①②即表示A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應用作圖法,簡單快捷。
圖1
【案例1】圖2為“北半球某緯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圖”。若圖中m、n數(shù)值相差20。則該地的緯度為( )
圖2
A. 0° B. 10°N C. 20°N D. 40°N
分析:讀圖及材料可知,該地一年有兩次最大值,判斷出該地在0°~23.5°N之間,m、n分別為夏至和冬至的緯度差。再結合圖1,可列出兩個公式:n-m=20°,n+m=47°。得出m=13.5°或n=33.5°。再看圖可知,該地緯度=23.5°-m或=n-23.5°=10°N。
自然地理的重點難點在于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基本原理、規(guī)律和過程,如地方時區(qū)時計算、等值線分布規(guī)律、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往往需要數(shù)學、物理等相關學科知識去解釋、推導,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文科生的特點就是“喜歡背”,這對于偏向理科的自然地理而言其難度對學生顯得更高?!?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文科)》要求學生“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2]。因此,學生在復習時的重點是理解基本原理、規(guī)律,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本質特征,并能聯(lián)系實際解決地理問題。不要死記硬背,要真正理解透徹,融會貫通,以不變應萬變。
如“熱力環(huán)流”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huán)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huán)流,都需用此原理來闡釋。而這一原理的理解需要借助于物理中的氣壓知識,使物理與地理相交融,如圖3。
圖3
【案例2】圖4中弧線為等壓面。若該等壓面位于高空,從熱力環(huán)流的角度,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AB間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指向A點
B. 相對應的地面溫度,C點低于D點
C. D點對應的地面多陰雨天氣
D. 相對應的地面氣溫日較差C點小于D點
圖4
分析:利用圖3的原理,可知C點對應的近地面因為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導致高空的C點附近空氣聚集,形成高氣壓,相反D點附近形成低氣壓。畫出熱力環(huán)流后,此題便迎刃而解。
思維建模就是構建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的科學思維模式,形成一套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建模能使地理知識規(guī)律化、模式化,化繁為簡,在教學中適當?shù)剡\用“建?!保軒椭鷮W生提高地理思維能力,防止思維偏差,也是學生迅速解答主觀題的重要途徑。地理學科命題注重“考查學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過程中,可以利用教材、習題等各種資源,和學生一起建立思維模型。如圖5的氣候特征比較模型。
圖5
【案例3】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2012年澳大利亞網(wǎng)球公開賽于2012年1月17日至29日在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墨爾本舉行?!鞍木W(wǎng)”是四大大滿貫賽事中每年最先登場的,也堪稱最“熱”的大滿貫。(“法網(wǎng)”通常于每年的5月至6月在巴黎西部的蒙特高地舉行;“溫網(wǎng)”通常于6月或7月在英國倫敦的溫布爾登舉行;“美網(wǎng)”于每年的8月底至9月初在美國紐約的國立網(wǎng)球中心舉行。)
材料二:
墨爾本氣候資料(1961~1990年)
倫敦氣候資料(1961~1990年)
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較澳網(wǎng)與溫網(wǎng)舉辦城市的氣候特征差異。
分析:學生若能熟練掌握圖5的思維模型,此題得分不難,但也會遺漏材料中的“日照時數(shù)”這一重要的氣候特征。所以,建模也有其缺陷,容易導致思維定勢,形成機械化、千篇一律的解題習慣。而地理事物有其共性也有其個性,因此,教師在講解時,不能把模型“建死”,不妨多加一點“其它”,給予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新空間,以達到靈活運用的境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文科生只有結合自然地理學科的特點和自身實際,打破思維定勢,靈活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
[1]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3]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編.普通高校招生(一)——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文科)[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