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群榮
(1.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安710062;2.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南京211172)
清末留日學生革命報刊與社會轉型
——以《夏聲》為例
●熊群榮1,2
(1.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安710062;2.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南京211172)
《夏聲》;留日學生;革命報刊;社會轉型
作為同盟會陜西分會的機關報,《夏聲》因其先進的傳播主體、豐富的傳播內容、廣泛的傳播對象和網(wǎng)絡化的傳播渠道,使其成為留日學生推動陜西社會轉型的有力“推手”。這表現(xiàn)在:一是反對外來侵略,抨擊清朝專制統(tǒng)治,為陜西辛亥革命作輿論準備;二是喚起民眾覺醒,改變陜西社會風氣;三是成為同盟會陜西分會聯(lián)絡各方面進步力量的樞紐;四是成為留日學生大力聲援陜西境內愛國民主運動的重要輿論武器。
辛亥革命前,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革命報刊為擴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起了很大作用。就陜西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夏聲》而言,作為同盟會陜西分會的機關報,它是辛亥革命時期陜西留日學生在東京創(chuàng)辦的非常重要的一份革命報刊。辛亥革命前,陜西革命力量逐步發(fā)展壯大,“初皆以《夏聲》為總樞紐”[1]290?!断穆暋吩诮衣兜蹏髁x侵略,抨擊清王朝腐朽以及改造國民性、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夏聲》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解析的方法,從輿論傳播的角度考察其主要傳播特點和傳播效果,進而揭示在辛亥革命前,留日學生革命報刊在促進社會轉型和民主革命思想動員方面的影響。
一
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導致中國國際地位嚴重惡化,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為了御侮圖強,尋找國家出路,在清末掀起了一股留學熱潮,其中尤以留日學生運動蔚為壯觀。20世紀初葉,一大批青年學生赴日留學,受到“歐風美雨”的浸潤,同時又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刻影響,為救國而群趨革命。正如孫中山所說:“赴東求學之士,類多頭腦新潔,志氣不凡,對于革命理想,感受極速,轉瞬成為風氣。故東京留學界之思想言論皆集中于革命。”[2]由于《民報》激進的革命思想宣傳,被清政府嚴禁輸入國內。此后,各省留日學生紛紛創(chuàng)刊同盟會各省分會機關報,掀起清末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革命報刊的高潮。“革命報刊猶如雨后春筍,蔚然成林,堪稱報刊史上一極盛期”。[3]許多報刊直接以留日學生所在省份命名,如《四川》《河南》《江西》《云南》等。這些革命報刊宗旨雖然表述不同,但是正如吳玉章所說,它們都是“對外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對內堅決反對清朝反動統(tǒng)治,主張革命”。[4]留日學生的革命報刊廣泛宣傳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成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輿論傳播的重要陣地。
在清末留學日本的熱潮中,地處西北內陸的陜西也開啟了派遣留日學生的進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06年陜西在日本的官費、私費留學生人數(shù)已達百余人。[5]1906年秋,陜西留日學生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陜西分會后,即確定組織輿論機關,發(fā)行報刊,宣傳革命思想為主要活動之一。為喚起西北民眾,反對清政府地方當局出賣利權,揭露列強對內地的侵略行徑,1908年陜西籍和甘肅籍部分留學生創(chuàng)刊《秦隴》雜志,因意見不合,僅發(fā)行一期??!肚仉]》雜志停刊后不久,1908年2月陜籍留日學生中的同盟會員創(chuàng)辦《夏聲》,作為同盟會陜西分會機關報,而陜甘部分留學生則另外創(chuàng)刊《關隴》雜志。它們以傳播新知識為掩護輸入國內,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断穆暋泛汀蛾P隴》,“內容都是反對清朝黑暗統(tǒng)治,保障西北利權防止外溢。這兩種報刊,對陜西革命運動曾起到過相當作用”。[1]90
二
《夏聲》從1908年2月創(chuàng)刊至1909年9月??舶l(fā)行了9期。同盟會陜西分會機關報以《夏聲》命名,寓意深刻,“故吾雍無文明之史則已,茍有文明之史也,則欲以思古之幽情,抒救時之良策,又不啻以雍之聲歌,提雍人士之耳也者,則顧名思義,惟《夏聲》最宜”。[6]《夏聲》以“經(jīng)營蒙疆,防衛(wèi)西北”,“開通風氣,滌除鄙俗,發(fā)揮固有之文明,灌輸最新之學說,鼓國民獨立之精神”[7]為宗旨,每期刊有宣傳民族危機、反對清朝統(tǒng)治、追求國家富強的文章,以期覺醒陜西同胞?!断穆暋穬热葚S富,每期“要目”包括:插圖;論著;時評;學藝;文藝;雜纂;附錄;時事叢錄等。論著是《夏聲》每期的主要部分,大多是政論文章,如《敬告陜甘父老》《論陜西人對國家之責任》《日法、日俄、英俄協(xié)約關系中國西北之危機》《輿論論》《排外與媚外》,等等;特別是井勿幕以“俠魔”筆名撰寫的《二十世紀之新思潮》對“社會主義與奴隸制度”、“社會主義與人類階級問題”和“社會主義與土地問題”等進行了詳細的闡釋,認為社會主義之新思潮將會“盛行于各國也”,[8]較早地對讀者進行社會主義思想的啟蒙,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作為論著中心部分的政論文章,圍繞啟蒙民眾、鼓吹革命兩大主題,恣意揮灑,評論時事,指陳利害得失,喚起民眾覺醒,抒發(fā)殷殷愛國之情,呼吁拯救國家危亡。
“時評”是《夏聲》每期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涉及國際、國內及陜西的重大事情。如《巴爾干風云與列國會議》《日美協(xié)約與中國之關系》等。時評文章既有事件追蹤介紹,又有適時評析,以期給予廣大讀者輿論指導,把握行動方向。如《危哉西潼鐵路》《西潼鐵路之活機》等文章對陜西人民爭取路權的行為進行了大力的輿論宣傳和活動策略指導,號召廣大民眾奮起保護路權。
此外,其他內容也體現(xiàn)《夏聲》的辦刊宗旨?!皩W藝”有調查報告,翻譯介紹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文章。如《陜西礦產(chǎn)之研究》《農學大要》《太陽之斑點》《森林學概論》和《社會情感論》等?!拔乃嚒眱热萦性姼琛⑿≌f等。詩歌多是抒發(fā)拯救國家危亡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愛家鄉(xiāng)的赤子之心。同時,《夏聲》連載長篇章回體冒險小說《萍雪緣》,增強了雜志的可讀性,以契合受眾多樣化的需求,從而擴大《夏聲》社會影響面。
《夏聲》卷首刊印插圖有:《函谷關》《潼關》《驪山下之華清宮》《灞橋》《咸陽》和《太華》等,表現(xiàn)出陜西特有的山川風貌和歷史文化,以提升民眾對家鄉(xiāng)深厚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其他如“雜纂”的《最近俄國之大戰(zhàn)備》《日本軍制考》;“附錄”的《籌辦西潼鐵路案》《陜西學界同人為蒲城李令壞學致本社書》以及“時事叢錄”的《列強時局一覽》《內國新聞志要》等內容也從多維度貫徹《夏聲》的辦刊理念。
三
清末留日學生革命報刊,“宣傳手段直接而熱烈,直抒胸臆,大聲疾呼,青年學生憂國憂民、救國救民之情躍然紙上”,[9]成為民主革命思想宣傳陣地的重要力量。與同時期的留日學生革命報刊相類似,《夏聲》的革命輿論傳播也具有鮮明的特色。
第一,先進的傳播主體。清末留日學生革命報刊,“絕大多數(shù)是在孫中山的號召下,在同盟會總會的組織下,在同盟會各省分會的直接領導下創(chuàng)辦起來的。它們當中有一些實際上就是同盟會各地區(qū)分會的機關報。它們的編輯、撰稿和發(fā)行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同盟會的會員或參加同盟會的其他革命團體的成員”。[10]《夏聲》的主辦人為高祖憲、李元鼎,以李元鼎、茹欲立、楊銘元和張季鸞為主編,舉楊銘元和趙世鈺為總編輯,并與李元鼎負責處理雜志事務?!断穆暋窊碛谐D攴€(wěn)定的撰稿人員:李元鼎、茹欲立、曹澍、張熾章、李述膺、張秉鈞、姚鑫振、陳之碩、徐應庚、張贊元、張翔麟、李壽熙、景志傅、張清、李魯吾等15人?!断穆暋返木庉嬚吆妥逭呤且蝗骸凹惹猩h髦?,復深祖國之痛”[10]的熱血青年知識分子,內憂國勢之危迫,外受新知之啟發(fā),撰文覺醒民眾,鼓動民主革命思想。正如馮自由所說:“留東學界實為我國革命之主動分子,所發(fā)刊各種書報及創(chuàng)設各種革命團體,均于民國建立關系至巨,非專書不能盡之?!保?1]
第二,豐富的傳播內容?!断穆暋穫鞑サ男畔⒎浅XS富,涉及政治、經(jīng)濟、外交、軍事、科技、教育、文化、思想等諸多層面?!断穆暋返母寮碓?,一是同盟會陜西分會會員李元鼎等15人為主要撰稿人;二是廣泛爭取同情革命的進步人士寫稿。稿件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為全面介紹陜西的歷史地理文化,“發(fā)揮固有之文明”以振民氣;二為“灌輸最新之學說”以指導國民之思想,鼓動民眾勇于行動改變不合理的現(xiàn)狀。《夏聲》的宣傳內容,在政治方面既著重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要求防止利權外溢,又反對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和立憲派的立憲運動;在經(jīng)濟方面主張發(fā)展實業(yè),維護利權,進而主張“而謀繼政治改革復興與經(jīng)濟屆改革之大戰(zhàn)”,[12]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主革命思想?!断穆暋芳扔小俺駲?、衍公理、明朝局、厲國恥”[13]54的輿論傳播風格,又有民主革命思想的主張,有利于喚醒陜西同胞,以謀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
第三,廣泛的傳播對象?!断穆暋返氖鼙娭饕撬念惾后w:一是陜西內地包括青年學生、愛國商人以及部分舊軍隊的軍官;二是陜西留日學生;三是陜西赴日本考察的士紳;四是西北各省留學同人。受眾的選擇既受報刊的傳播宗旨影響,又受到輿論傳播環(huán)境的制約。辛亥革命前,國內的輿論傳播環(huán)境日趨惡劣,這主要是一方面清政府對國外流入的報刊查禁甚嚴,另一方面社會對報刊的功能認識錯位,官場對報紙的意見恐有發(fā)其履,深惡而痛忌之;學界平時視報紙供消遣,作談資而已,專留心考試時的試題及榜案;工商界對報紙的論說視若無睹,稍能讀報者,不過喜看盜案、奸淫案這類新聞;農民則不知有所謂報紙。在這樣的輿論傳播環(huán)境中,《夏聲》的受眾范圍受到很大制約,但是其辦刊宗旨又決定了傳播必須有較為廣泛的社會階層。受制于嚴酷的輿論傳播環(huán)境,為實現(xiàn)“灌輸最新之學說,鼓國民獨立之精神”[7]的辦刊宗旨,《夏聲》的受眾就以學生、愛國商人和士紳等社會有識之士為主體。
第四,網(wǎng)絡化的傳播渠道?!断穆暋芬浴按伤睘橹行慕⑤^為完善的銷售傳播網(wǎng)絡。《夏聲》在日本東京發(fā)行,采用西方印刷技術,版面整潔。該雜志每月二十五日出版后,由日本經(jīng)郵路寄往各地銷售點分銷?!断穆暋吩O立的“代派所”的地點有:學堂、教育會、勸學所、圖書館、商鋪、公司、書局、翻譯社、公學會、報社、雜志社、住戶以及國外的留學生會館等。“代派所”在國內有47處:陜西16處、甘肅1處、廣西1處、山西4處、湖南2處、河南5處、云南9處、四川6處、安徽3處;在國外有8處:日本5處、英國2處、美國1處。[14]《夏聲》雖是面向國內外發(fā)行,但是傳播的重點地區(qū)還是陜西本地。它以西安公益書局為陜西的總發(fā)行機構,在陜南、關中和陜北地區(qū)設有“代派所”,輿論傳播能夠覆蓋全省。同時,《夏聲》在上述8省的省城設立“代派所”,使其輿論傳播向全國輻射。此外,清末留日學生個人向國內郵寄報刊和留學生歸國以及赴東考察士紳隨身攜帶也是《夏聲》向國內傳播的補充渠道,進一步擴大其輿論傳播的社會面。
四
梁啟超曾指出近代報刊的兩大天職:“一曰對于政府而為其政監(jiān),二曰對于國民而為其向導?!保?3]38相較于清末?;逝珊土椗傻膱罂裕羧諏W生革命報刊在“政監(jiān)”和“向導”的基礎上,積極傳播民主革命思想,厲言“革命排滿”,表現(xiàn)出革命派輿論的鮮明特色。《夏聲》與同時期創(chuàng)辦的留日學生革命刊物“如《云南》《四川》《晉乘》《河南》等并駕齊驅,深得國內知識界的擁護和支持”。[1]289陜西留日學生積極利用《夏聲》這種大眾傳播媒介,廣民智,振民氣,闡述變革思想,既引導輿論,又制造輿論,形成了革命思想宣傳于外而影響于國內,革命人才培養(yǎng)于國外而舉事于國內的局面?!断穆暋穼嶋H上成為陜西留日學生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陣地,在清末陜西社會轉型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反對外來侵略,抨擊清朝專制統(tǒng)治,為陜西辛亥革命作輿論準備。首先,揭露帝國主義侵略本質及其危害。《夏聲》疾呼民族危機,指出帝國主義“固明明以保護支那領土、機會均等諸約束,互相協(xié)定,欲以終就其瓜分之初計,并愚弱于無形”。[15]《夏聲》分析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侵略由商業(yè)而及工業(yè),“挾我田土,奪我民產(chǎn)”,痛陳“其禍迫在眉睫,近日路礦之爭,幾乎無省無之。大好河山任人斷送,外人得步進著,水陸交迫,恐無寄生之地”,[16]號召民眾奮起反對外來勢力掠奪,保護陜西路礦權益。為保護延長油礦,《夏聲》疾呼“伏愿諸公合群集思共謀補救之術,若有所須,同人亦愿效馳驅”。[17]其次,對清政府的腐朽行為進行猛烈地抨擊?!扒罢吒识缴仕劫u礦產(chǎn),陜撫許西潼鐵路,暗收外股已伏”,[16]陜西路礦被官僚用來謀私自肥?!断穆暋穼﹃兾鳌巴恋刎敭a(chǎn)拍賣殆盡”的危機厲聲疾呼,“用茲警告我全國同胞共起,維持西北大局,并謀驅逐升允之策,以剪除禍根,則西北幸甚,全國幸甚”,[16]提出全國民眾團結一致,驅逐惡吏,為陜西人民保護路礦權利的斗爭指明方向?!懊耐庹呒茸鞴S谄溟g,則雖日日言排外,而外之來也如故。……故吾謂欲為間接之排外,莫如為直接之排內?!保?8]《夏聲》將排外的憤怒直指清政府,體現(xiàn)了鮮明的反封建色彩。再次,對政府進行輿論監(jiān)督。《夏聲》在“政監(jiān)”上的認識提到一個新水平,指出輿論對待政府有三端:“一曰監(jiān)督”、“一曰指示”、“一曰抵抗”。若政府不受約束,“則人民不可以此政府以為政府,或出之以顛覆,或出之以改造,而為一最終之解決焉”。[19]
第二,喚起民眾覺醒,改變陜西社會風氣?!瓣兏孰m屬奧區(qū),實為全國西北屏障。”[17]清末陜西早期現(xiàn)代化發(fā)展程度很低,社會風氣較為閉塞。為了“新民德、進民智、伸民力”,[20]《夏聲》將輿論傳播的重點置于鼓舞民眾“勇往之志”、“進取之心”。[19]為覺醒民眾,振興關隴,《夏聲》疾呼“昌大吾民族,擴大吾國力”,希望青年學生以“奮我之力,鼓我之氣,勇猛無懈”的精神狀態(tài)“以御異族侮”。[21]《夏聲》強調實業(yè)的重要性,主張“欲強國莫先富民,欲富民莫先振興實業(yè)”,[22]提出陜西人應該以振興實業(yè)作為應負國家之責任?!断穆暋贩e極主張發(fā)展實業(yè),指出興辦實業(yè)首先要有企業(yè)觀念,成立金融機關。對于陜西興辦實業(yè),作者井勿幕提出“最緊急而易辦之條件”包括:織業(yè)、牧務、煙草、葡萄種植、擴大茶漆銷路以及果物加工等方面。他號召民眾“鼓堅韌耐勞百折不屈之精神,作業(yè)興務,收我經(jīng)濟界之利權,以阻外人得步進腳。復執(zhí)共同產(chǎn)業(yè)之主義,鼓舌弄筆,使我國民人人皆知輸資興業(yè)”。[12]這些實業(yè)救國主張,有利于“去蒙昧,開民智”,對陜西近代實業(yè)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第三,成為同盟會陜西分會聯(lián)絡各方面進步力量的樞紐。在陜西,《夏聲》和《民報》是通過西安公益書局秘密售出。公益書局“因分銷夏聲雜志及秘售《民報》,故省城學生往者絡繹不絕,久之變?yōu)槭〕侵ㄓ崣C關矣,亦即為學員士紳之聚合地”。“《夏聲》雜志社成立,關系革命運動之發(fā)展頗大,由此日相竟進,即由同志分途聯(lián)絡個人,并提倡在省內多設機關。”[1]168它一方面溝通陜西內地學紳,如教育會、商會機關及其分子;一方面溝通陜西留日學生與來東考察之士紳;同時亦溝通西北各省所組織各種團體如:豫晉秦隴協(xié)會同人、全國留學生總會同人、同盟會總會同志等。陜西留日學生改造現(xiàn)行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思想,通過《夏聲》在陜西境內迅速傳播,影響了一大批學生和愛國人士。《夏聲》雜志社的成立,對于陜西民主革命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皟赡旰罅α啃酆?,伏線皆廣,初皆以《夏聲》為總樞”。[23]
第四,成為留日學生大力聲援陜西境內愛國民主運動的重要輿論武器。陜西留日學生通過《夏聲》在國內的流通,配合陜西人民抗捐抗稅和爭取礦權路權的斗爭,進而廣泛聯(lián)絡知識界的進步力量。1908年,陜西人民反對官辦西潼鐵路的計劃,留日學生積極支持陜西知識界保護路權的斗爭。《夏聲》先后發(fā)表《危哉西潼鐵路》和《清政府妄圖出賣西潼鐵路》等文章,揭露陜西地方當局出賣路權的陰謀。同時,留日學生在《夏聲》撰文指導陜西境內的路權斗爭。留日學生指出:“諸公既力為其難,同人等越在異國,敢不力竭其愚,以作后勁”,[24]表明了大力支持陜西紳商學界關于西潼鐵路商辦的要求,從而擴大了留日學生在陜西境內的影響。
《夏聲》的輿論傳播又與陜西境內的重大政治運動緊密結合,收到了巨大的社會效果。1908年陜西蒲城發(fā)生學案,井勿幕與同盟會骨干立即在《夏聲》等報刊上揭露蒲城縣令李體仁封閉學堂、毒打師生、違法濫刑、草菅人命的罪行。對于“蒲案”,《夏聲》給予嚴重關切,在第八期刊有《陜西學界同人為蒲令壞學事致〈夏聲〉雜志社書》,申明事件真相?!断穆暋吩诘诰牌诮衣兜胤疆斁直幼o李體仁罪狀的行徑,“乃去冬查案二令周楠、王猷,多方袒護,極力保全,不特為李體仁開脫無遺,并為原烈洗涮凈盡者,則以黃金神圣遂致是非顛倒也”。[25]《夏聲》關于“蒲案”的輿論主張積極聲援學生反對專制和爭取自治的進步行動,并擴大了“蒲案”的社會影響面,使其發(fā)展成為席卷全省八十多個州縣,震動全國的反清學潮。
綜上所述,《夏聲》的輿論傳播取得了很大的社會效果,在諸多領域開啟民智、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前,《夏聲》在陜西境內的思想宣傳較大地沖擊了陜西社會保守的思想觀念,為陜西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成為清末留日學生推動陜西社會轉型的有力“推手”。
[1]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陜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陜西辛亥革命回憶錄[Z].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2]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51.
[3]東北地區(qū)中日關系史研究會.中日關系史論文集[C].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54.
[4]吳玉章.辛亥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91.
[5]孫志亮,馬林安.陜西近代史稿[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213-214.
[6]百無.夏聲說[J].夏聲,1908(第一號):11-12.
[7]夏聲雜志社.夏聲雜志出版廣告[J].關隴,1908(第四號):36.
[8]俠魔.二十世紀之新思潮[J].夏聲,1908(第七號):6-14.
[9]倪延年.中國古代報刊發(fā)展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328.
[10]關隴雜志社.關隴雜志出版廣告[J].夏聲1908(第一號):15.
[11]馮自由.華僑革命開國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39.
[12]俠魔.興辦西北實業(yè)要論[J].夏聲,1908(第一號):80-81.
[13]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六)[C].北京:中華書局,1989.
[14]夏聲雜志社.本社代派所[J].夏聲,1908(第一號):底頁.
[15]皮生.策國民之前途[J].夏聲,1908(第五號):1-2.
[16]豫晉秦隴協(xié)會.黃河航權之警告[J].夏聲,1908(第一號):19.
[17]陜甘同鄉(xiāng)會.陜甘留東京同人為延榆礦事致鄉(xiāng)人書[J].夏聲,1908(第八號):135.
[18]子遺.排外與媚外[J].夏聲,1908(第三號):31.
[19]子遺.輿論論[J].夏聲,1908(第二號):5-6.
[20]礨空.論中國現(xiàn)今之民氣[J].夏聲,1908(第三號):23.
[21]夏聲雜志社.本社征文廣告[J].夏聲,1908(第五號):27.
[22]子復.論陜西對于國家之責任[J].夏聲,1908(第一號):56.
[23]中共陜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辛亥革命在陜西[Z].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191.
[24]陜甘同鄉(xiāng)會.留東京同鄉(xiāng)會復西潼鐵道籌辦處函[J].夏聲,1908(第六號):143.
[25]無名.蒲案賄賂公行報告書[J].夏聲,1908(第九號):135.
表3 關于移動圖書館研究論文的基金資助情況
3.1 提高理論研究
移動圖書館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提高和圖書情報工作的需要而新興起來的。目前,已經(jīng)發(fā)表的移動圖書館方面的研究論文主要側重在移動圖書館的介紹、特點、功能、服務模式、發(fā)展情況、發(fā)展對策等陳述性研究上。對于移動圖書館的技術研究與理論研究的論文比較匱乏,尤其是缺少行業(yè)指導性研究和移動圖書館應用體系的總體研究??傮w上說,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提高。
3.2 加強應用研究
移動圖書館作為一種新的傳遞信息的方式,是一種技術應用,筆者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檢索到的225篇研究論文中,應用研究的論文所占比例較少。隨著我國3G技術的成熟和4G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都擁有了手持終端的設備,[2]如何高效傳遞信息,包括圖書情報信息,是今后我國移動圖書館論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程孝良,夏睿.蛻變、互動與耦合:從傳統(tǒng)圖書館到手機圖書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3):8-10.
[2]殷長慶.移動圖書館服務功能的現(xiàn)狀及應對策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9):58-61.
[作者簡介]劉敏(1982-),女,理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參考咨詢及學科服務。
[收稿日期]2013-03-06[責任編輯]徐娜
G255.3
A
1005-8214(2014)01-0093-05
熊群榮(1975-),男,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1級博士生,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清末民初社會研究。
2012-12-02[責任編輯]王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