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云也退
那些“吃飽了撐的”數(shù)學題
文 _ 云也退
梁左寫的相聲《著急》的主角—一個深受不安全感困擾的小老百姓,很長時間里都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著急?!澳悴恢垃F(xiàn)在的中學數(shù)學題有多難,”他說,“說是有一個大水池子,往里灌水,開進水的管子48個小時就灌滿了,開排水的管子69個小時就排完了,問兩個水管子一起開,多少個小時能灌滿水池子—你說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著急》演出之后,這道應用題便成了一個大笑話。但我發(fā)現(xiàn),當年的笑點其實不在應用題本身,而在主人公混淆虛實、吹毛求疵的心態(tài)??墒堑搅撕髞?,這道題好像真的被歸入“吃飽了撐的”這一類,成為國內(nèi)教育荒誕不經(jīng)、脫離實際的一個突出例證。
“灌水池子問題”的身敗名裂是因為人們在對它的評價里摻入了數(shù)學以外的因素。但事情還有另一面,正是因為數(shù)學應用題的虛擬性,數(shù)學老師在師生對話形式的笑話里有著相當高的出鏡率,比如—
老師問:“你褲兜里有10塊錢,你丟了6塊,結果是?”
學生答:“我媽把我揍了一頓。”
同類的笑話還發(fā)生在其他理科老師身上—一位化學老師把一枚錢幣丟進一種溶液里,問學生:“它會不會溶解?”學生很機智地答:“如果會溶解,您就不會把它丟進去了。”
虛擬場景的極致出現(xiàn)在法學院考試的試題里:某甲養(yǎng)了5頭牛,牛1借給了鄰居某乙,結果不慎摔下山坡,到獸醫(yī)站里治療,產(chǎn)生費用2000元;牛2以一天150元的價格租給了某丙一個月,在犁田時踢傷了某丁的驢,需賠償某丁600元;牛3自行走失,被某戊撿走,飼養(yǎng)兩個月后,某甲得知欲追回,某戊索要1000元;牛4賣給了某己,一日某己帶牛出行,將它拴在樹下后,牛咬斷了繩索,與路過的某庚的馬發(fā)生爭執(zhí),被某庚鞭打致殘,致某己損失400元;牛5跟著某甲過,一直到病死,某甲委托某辛將其宰殺出售,某壬吃了牛肉后染病,住院治療花去4000元。問5頭牛分別歸誰,以及誰應負擔其產(chǎn)生的費用。
我替“灌水池子問題”鳴不平,論荒誕不經(jīng)的指數(shù),它在“5頭牛的故事”面前甘拜下風。不過出題的人一定不曾想到自己造福了一段相聲,他只是想給數(shù)學教育增加點趣味—這可是一個中外教師都會面對的難題。1993年,一位名叫梅爾塞斯的教育工作者寫了一篇論文,批評美國數(shù)學教育為了追求趣味,已經(jīng)到了無聊的地步。她提到一道小學三年級的算術題:一個牧民有125只綿羊和5條狗,他今年多大年紀?
梅爾塞斯說,一般的孩子不會懷疑出題者的誠意,心里忐忑,還是要把題目中的那些條件都用起來,認為其中或有什么自己不太明白的深刻關聯(lián)。老師只是想逗孩子們一笑,結果,大多數(shù)孩子居然認真演算起來:125+5=130,這歲數(shù)的還能放羊,那羊也該有七八十歲了;125-5=120,也說不過去;125÷5=25—合適,就它了。
我剛上小學的時候,也在一本益智書里看到這么一道題,已是“改良版”了—從美式無厘頭回到了“腦筋急轉彎”的路數(shù)上:你有一只船,船長29米,寬6米,高4米;船上有1個大副,還有29個水手;船上有2名伙夫,每天定時給全船的人制作三餐;船上還養(yǎng)著2只貓。問:船主的年齡是多少?
對于這種欺人太甚的題,我的對策是直接翻到書后找“參考答案”。那道題的答案我至今記得一字不差:“你有一只船,船主當然是你,你多大,船主就多大?!?/p>
數(shù)學題的“趣味”大概僅此而已了。如果想在中美的數(shù)學教育里找出點差異,那么“趣味”這一項恐怕是沒什么油水的。1994年的一期《美國數(shù)學月刊》里,有篇文章專門回顧了20世紀后半程美國數(shù)學教育的沿革,文中列舉了同一道應用題在不同時期的表述方式—
20世紀60年代:一個農(nóng)民以10美元的價格賣出一袋土豆,他的成本是售價的4/5。他賺了多少錢?
20世紀80年代:一個農(nóng)民以10美元的價格賣出一袋土豆,他的生產(chǎn)成本是8美元,賺了2美元。在“土豆”一詞下劃線,并與你的小組同學組織一場討論。
20世紀90年代:一個農(nóng)民以10美元的價格賣出一袋土豆,他的生產(chǎn)成本是收益的0.8倍。制作一張收益圖表,計算出農(nóng)民所得的利潤。與你的小組同學討論運算結果,并使用經(jīng)濟學術語撰寫一份報告分析這一案例。
看完這些,不由得感嘆老美的“笨拙精神”。如果說中國的數(shù)學題脫離現(xiàn)實,還愛植入一些時代信息(比如“甲乙兩個農(nóng)場進行大躍進勞動比賽,甲農(nóng)場平均每小時能收割4.5畝麥子”),那么老美的數(shù)學題倒是一如既往地親民。幾十年來,他們從未增加題目的難度,卻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fā),以一種牛刀殺雞般的精神,設法讓教育本身變得更有趣,或者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