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 薄麗 姜彬
旅青外國人語言文化適應研究
金婷1薄麗1姜彬2
(1.青島大學 漢語言學院;2.青島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通過對旅居青島的外國人在文化適應程度方面的問卷調(diào)查和現(xiàn)場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旅青外國人總體的文化適應度較高,歐美人士的適應度略高于韓日人士,但在具體的語速、方言、路牌及地圖理解、買賣方式、約會及交通習慣方面,旅青外國人仍存在較大的文化適應困難。這改善這一現(xiàn)狀,可采取設(shè)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翻譯外文地圖及規(guī)范路牌語言、嚴格服務業(yè)買賣和交通規(guī)則等有效措施。
跨文化適應;文化距離;價值沖突
近年來,來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逐年增多。接觸和適應漢語言文化是他們在中國生活的必由之路。反映在研究領(lǐng)域,一些從跨文化角度研究外國人適應及學習漢語言文化的調(diào)查報告陸續(xù)發(fā)表,如《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狀況調(diào)查》[1]等,其中針對某一國別的外國人文化適應研究較多,如《美國旅居者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2]等。但以某一地域為限,立足方言區(qū)語言文化背景的外國人漢語言文化適應情況的調(diào)查目前在國內(nèi)尚不多見。青島市作為主辦過2008年奧運會的知名海濱城市,正吸引著大批外國旅居者陸續(xù)前來。研究生活在青島地域文化語境下的外國人適應情況,找出他們較難適應的語言文化項目,并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原因并提出相關(guān)建議,幫助他們?nèi)谌氘數(shù)厣?,為建設(shè)多元文化共融的和諧青島創(chuàng)造條件,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為具體掌握旅青外國人的文化適應狀況,我們利用青島大學漢語言學院外國留學生、外籍教師比較多的自身優(yōu)勢,采取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jié)合的調(diào)查方式:首先發(fā)放提前設(shè)計好的調(diào)查問卷,通過多種途徑向旅青外國人發(fā)放并最大限度地回收,再根據(jù)收集的數(shù)據(jù)整理出初步結(jié)論;再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一些旅青一年以上的外國人進行面對面的訪談,以探求深層次原因并分析;最后,到一些外國人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中實地考察,了解他們在具體情境中的適應狀況和感受。
在調(diào)查問卷的設(shè)計上,我們借鑒前人研究成果,按照外國人適應異文化時會出現(xiàn)的生活適應、公德意識適應、交往適應、服務模式適應等七個維度設(shè)計了16個問題。其中11個問題為選擇固定答案,5個問題為開放式問題。在前11個問題后也留出了空間,以讓參與者自由發(fā)表對本問題的看法。此外,鑒于本研究著重探尋旅青外國人眼中的青島市語言文化環(huán)境狀況,又將問題按照語言文化硬件環(huán)境和軟件環(huán)境兩方面劃分成了語言、設(shè)施、文化、公德四個范疇。問卷中的背景信息則主要包含國別、年齡、來青目的、居留時間等,以探求旅青外國人的文化適應程度與其背景因素間的相關(guān)性。
在調(diào)查問卷工作具體實施之前,我們先對設(shè)計好的問卷做了測試,提前請兩三位不同國籍的旅青外國人試答,對問卷中可能存在的表述不明確、答案過寬泛、順序不合理等問題進行修訂;然后又將問卷逐一翻譯成日、韓、英等不同的文字,以降低不同母語旅青外國人的閱讀難度并增加其答題的安全感和準確率。
調(diào)查問卷于2013年6月9日至22日期間多次和回收,發(fā)放對象包括青島大學在校留學生、外國企業(yè)員工及家屬、外國教師及來青短期旅居者,共計發(fā)放110份,回收89份,回收率達81%;回收答卷中,合格者計85份,合格率達95%。根據(jù)回收的答卷,答卷者的國別情況如下圖1①因蒙古、烏克蘭、泰國三個國家回收的問卷份數(shù)過少,故在做整體分析時未考慮在內(nèi),只在后期訪談時做個別了解和分析,特此說明。:
圖1
隨后,我們又先后訪談了一些在青居留時間超過一年的外國人,就問卷中意見較多的語言文化項目當面征求意見?,F(xiàn)將旅青外國人對青島語言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度及與背景因素的相關(guān)程度整理如表1:
表1
根據(jù)問卷涉及的15項語言文化項目及問卷設(shè)計時劃分的4個具體范疇,現(xiàn)將旅青外國人的文化適應情況整理如下表2:
表2
由表2可見,旅青外國人對青島語言文化環(huán)境的總體適應度較高,約70%左右的人選擇適應;而且,旅青歐美國家人士的適應度較韓日人士略高。跨文化適應理論中的文化心理距離理論認為,地域上距離越遠的國家,適應異文化的難度越大。[3](P109-116)本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這一文化心理距離理論并不適應于此。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一文化心理距離理論不適應于此的具體原因??陀^方面,近年來,青島的快速發(fā)展和地緣優(yōu)勢吸引了大批韓國人、日本人來青學習、工作、投資或定居,在青島形成了多個頗具規(guī)模的韓日人士聚居區(qū),而青島也成為一個“以對日、韓開放見長的城市”;然而,韓日人口的不斷增加、韓日人士聚居區(qū)的日漸形成,使得很多到青島學習或體驗異國生活的韓日人士感到失望,如在2013年7月的日韓學生訪談中,不少人表達了“韓國人已經(jīng)太多了”“人數(shù)夠了,不打算再推薦朋友來青島”“想去中國文化更多的北京、西安等城市”等看法。主觀方面,韓日兩國歷史上與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同根同源,使他們?nèi)菀讓χ袊幸欢ǖ南热胫姡粠樵傅匾詾閬碇袊顟摫容^適應;而來到青島之后,當實際的所見所聞與這些先入之見相悖時,他們就會覺得難以接受。相反,旅青歐美人士雖然也處于同樣環(huán)境當中,但他們有本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完全不同的心理準備,因而更易采取寬容或者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這在2013年7月的歐美學生訪談活動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從理論上來說,作為成人的旅居者在自己文化的長期熏陶下,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價值觀,行為方式也會受到這種價值觀的指引;而在異文化環(huán)境中,當發(fā)現(xiàn)當?shù)厝说男袨槟J脚c自己不同、按照已有價值觀無法解釋時,就容易產(chǎn)生文化適應問題。這就是所謂認知上的“文化的自我中心(ethnocentrism)”[4](P207)錯誤。表面問題的產(chǎn)生往往是由隱藏在背后的價值沖突造成的。本研究中,部分韓日旅青者反映出的對青島語言文化環(huán)境較為消極或激烈的態(tài)度,比如在2013年7月的日韓學生訪談中,有人表述了“中國人只喜歡錢,不相信別人”“中國人比較自我中心,不吃虧,一定要自己贏”“中國人愛面子,自己錯了也不承認”等觀點。這些觀點表面看來不易理解,但從文化的深層次考察,就可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他們對同屬亞洲文化圈的中國文化進行了類推而導致的誤解。
此外,由于近年來旅青韓日人士大量增加,他們往往與青島老百姓雜居共處,這一方面增加了他們熟悉中國文化的機會,但同時也增加了雙方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矛盾和摩擦的機會。而且,由于許多的歷史因素,普通老百姓對韓日人士往往會存有“泛化”或“臉譜化”印象,部分人在接觸韓日人士時可能會有意無意地顯得淡漠;因此,一些韓日旅青者在問卷中反映了青島人有親歐美疏韓日傾向、他們有被差別對待的感受,這也使得他們很難對當?shù)厣鐓^(qū)產(chǎn)生歸屬感。
在背景因素的相關(guān)性方面,標準差顯示是否工作對適應度影響最大,其次為來青目的,而年齡對適應度影響較小,與其他背景因素的相關(guān)度相對不明顯。
而具體地從語言、設(shè)施、文化、公德四個維度看,在青外國人在語言文化環(huán)境適應方面,分別有一些反映集中的易適應的項目和難以適應的項目。易適應的項目,比如語言方面的“學校的學習環(huán)境”“本地人喜歡聊天”,設(shè)施方面的“城市環(huán)境優(yōu)美”以及“公共交通便利”,文化方面的“青島本地人友好熱情”“青島本地人習慣與外國人相處”,公德方面的“問路時本地人熱心幫助”“年輕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等,反映了青島市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在建設(shè)國際化城市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和進步,也反映了青島人民文明程度的提高。當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不足,這些不足集中體現(xiàn)在外國人語言文化環(huán)境適應過程中感到難以適應的方面。
通過前述調(diào)查和訪談,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旅青外國人反映集中的幾個文化適應難題:
(一)在語言范疇方面,語速快是外國人進入非母語語境時的最普遍反應。選擇語速為語言方面難適應項目本不足為奇。但在問卷及訪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交流困難實際上是因本地老百姓缺乏與外國人交流的經(jīng)驗而造成的。比如外國人聽第一遍沒聽懂,需要再解釋時,有的青島本地人卻著急地用更快的語速重復,并且使用了更難的詞。而跨文化交際解釋話語原則認為,要達到解釋目的,就應將詞匯量限制在對方所掌握的詞匯量內(nèi),且難度不高于所解釋的話語,還要放慢語速。由于青島老百姓缺乏這方面經(jīng)驗,在交流不暢時,出于緊張,語速不由得加快,態(tài)度上變得急躁,結(jié)果反而引起了對方的誤解,以致部分外國人得出“有的青島人說話時表情不親切,樣子好像生氣了”的片面印象。
作為膠東半島由來已久的文化中心,青島形成了富有濃郁地方色彩的語言文化,青島方言是突出表現(xiàn)之一。大部分外國人對方言持接納和感興趣的態(tài)度,但是理解接受方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很多當?shù)厍鄭u人卻覺得老外理應學會方言才是“入鄉(xiāng)隨俗”,本地人特別是服務業(yè)人員很多使用方言,使外國人很難適應。司機、服務員濃重的方言他們常常完全聽不懂,這不僅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而且還會在其心理上產(chǎn)生很深的挫敗感。因此,80%以上的答卷者都同意培訓出租車司機及服務員說普通話,有的還建議培訓英語。
(二)文化方面,中西文化差異是旅青外國人最難適應的。首先,對個人隱私范圍的看法,歷來是體現(xiàn)中外文化差異的典型事例。中國歷史上素來以家庭為社會組織方式,從小家庭到大家族乃至“家天下”,人們總脫不開以血緣、宗族或推衍的親屬關(guān)系來分辨親疏。為了與他人友好相處,中國人的私人領(lǐng)域較寬,每到一個地方,很自然地將周圍自己喜歡的人劃入圈內(nèi),甚至以“大姐、叔叔、嫂子”等親屬之間的稱謂與陌生人相稱;也會主動去了解對方的年齡、經(jīng)歷、家庭狀況等,以便真正跟對方建立起親如一家的友好關(guān)系。外國人往往不適應這種拉近關(guān)系的“客套”方式,以為中國人有太多奇怪的好奇心,當中國人問及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時感到吃驚而不知如何作答。其實如果是中國人被問到,很可能只是敷衍地回答一下就過去,并不相信對方會繼續(xù)追問。就像特里安迪斯(Triandis)指出的:如果旅居者能夠認識到當?shù)厝诵袨槟J奖澈蟮膬r值觀念,就會理解當?shù)厝说男袨槟J剑瑢δ切┦顾麄儏拹汉头锤械男袨闀斜容^強的忍受力。[5](P116)因此在這方面需要幫助外國旅居者切實而具體地了解中國人日常的交際方式和背后的文化價值觀。
其次是對中國人“內(nèi)外有別”、甚至在外國人來買賣時故意抬高價格的難以理解。這種現(xiàn)象一方面與中國商販對外國旅居者都比較有錢的錯誤印象有關(guān),另一方面也與中國人處理問題的“情境中心”和“差序格局”觀念有關(guān)。中國商販在買賣過程中常?!耙悦踩∪恕保锤鶕?jù)對方的穿著打扮來決定對方可以接受的心理價位,然后經(jīng)過討價還價來以雙方都滿意的價格成交。因此外國人常常遭遇到比中國人高的要價,有的感覺氣憤,有的試著講價,卻不知講到何時為止,給多少錢是合理的。如在2013年7月的訪談中,美國學生反映:“要是我說得太高,擔心她可能騙我,要是我說的太低,她又好像氣瘋了,樣子很兇”;“要是中國人不試一試從外國人那里掙很多錢就好了”。
再次是對其他文化差異的誤解。如在約會習慣方面,有時中國人的邀請或約定只是一種隨口的“客套”,并不一定付諸實施,但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在聽到中國人說“請來我家玩兒”“請你吃飯”等時往往分辨不清。另如有些中國人或辦事機構(gòu)存在時間觀念不強、日程安排無序、工作馬馬虎虎等問題,這也使旅青外國人極難適應。
(三)公德方面,旅青外國人較難適應的項目主要有車不讓人、公眾不遵守規(guī)則等交通方面的問題。這讓外國人覺得很不安全,同時也會對中國人的公德意識發(fā)生質(zhì)疑。比如在調(diào)查問卷的開放問題答卷部分及2013年7月的學生訪談中,有人因此認為“中國人自私,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好像路上只有他們自己在走”“在車里的人比走路的人重要”等。此外,中國人在公共場所的一些不良衛(wèi)生習慣,如隨地吐痰并且吐痰聲音很大、隨地大小便及不處理寵物的糞便、亂扔垃圾、在公共場所大聲講話及吸煙、上車不排隊等,也使大多旅青外國人很難接受。而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態(tài)度的不夠熱情親切、缺乏對顧客的尊重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損害了中國人在旅青外國人心中的形象。如前述問卷和學生訪談活動反映,外國人不能理解“服務員工作時間站在商品前面聊天,顧客到了眼前好像完全看不見”;“買東西的時候態(tài)度挺好,但是退貨是絕對不可能的”;“打包的時候只是把袋子放在那兒讓客人自己打包”等等。
(四)在旅游設(shè)施方面,青島市目前尚未出現(xiàn)詳盡的英文及日、韓等文字的旅游地圖(筆者僅見到簡單的英文、韓文地圖)或?qū)в问謨?,旅游景點的外文介紹比較少,景點名稱翻譯不統(tǒng)一,外文介紹有語法或拼寫錯誤。道路的路牌及指示牌沒有外文或者外文翻譯常有錯誤,公交車站牌旁邊沒有行車路線圖及當前位置圖,各路線公交車在同一地點的站名不同,飯店的菜單沒有外文翻譯或者照片。這種種旅游設(shè)施問題都給外國旅居者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大部分答卷者都贊同編寫關(guān)于青島市區(qū)及旅游景點的外文地圖,在主要旅游景點設(shè)立外國游客服務中心。
針對前文提出的旅青外國人的文化適應難點問題,我們嘗試從以下方面提出相應措施:
首先,在語言方面,可以嘗試設(shè)立對市民免費開放的中外語言文化交流中心,對市民進行相關(guān)的言語、文化交際策略培訓,講解注意事項以及一些禁忌詞語,提倡對所有國家的人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等。同時也向外國人講授中國人行為模式后的價值觀念及文化差異,重點介紹青島本土的語言文化特點和文化掌故。在此基礎(chǔ)上,定期舉辦中外人士參加的社區(qū)文化交流活動。目的是增加老百姓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獲得新鮮的異文化知識和經(jīng)驗,拓展和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外國人進行當?shù)厝诵袨榕c思想方式的相關(guān)解析,規(guī)避由語速和方言造成的困難、誤解和沖突,使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當?shù)氐纳睿@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此外,在青島廣播電臺中現(xiàn)有的針對出租車司機等服務業(yè)人員的英語培訓節(jié)目之外,應加上普通話培訓節(jié)目,提倡司機等服務人員使用普通話,并且有關(guān)部門在制定服務業(yè)服務規(guī)則或標準時應包含語言方面的要求。對出租車司機等服務人員來說,能講普通話恐怕是比能講英語難度更低、也更能在實際上幫助外國人的第一步。至于外國人無法回避的方言語境,則可以在前述如“中外語言文化交流中心”等機構(gòu)的講座中選取出現(xiàn)頻率高的典型語句逐步教授給外國人,同時傳授其中所蘊含的幽默、趣味、故事。比如:男孩叫“小哥”、女孩叫“小嫚”,青島人喜歡的家常菜“蛤喇”不叫[gělì]叫[gála],“喝青島啤酒”不叫“[hē]青啤”叫“[hā]青啤”,鲅魚(方言音近[bāyù])不只是一種物美價廉的海鮮還是女婿回家“送丈母娘鲅魚”的掌故等。在此基礎(chǔ)上,幫助外國人逐步理解青島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等。在這方面,日本社會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日本全國各城市都設(shè)有類似的免費語言學習講座,向外國人及市民開放,有效地活躍了城市文化生活,也極大地增進了外國人對其城市及市民的好感。
其次,在設(shè)施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經(jīng)驗,一方面編寫青島市區(qū)及風景點的詳盡外文地圖及導游手冊,放置在公共網(wǎng)站或景點的突出位置便于查詢,同時在景點設(shè)立外國游客服務中心援助有語言障礙的旅行者。另一方面,盡早規(guī)范青島市的路牌、標志牌、風景點名稱及介紹的外文翻譯,盡量做到明白無誤;可以學習借鑒上海的經(jīng)驗①上海市于2004年9月初即組建了“上海市公共場所中文名稱英譯專家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上海市公共場所中文名稱英譯規(guī)范、對全市公共場所英文譯名使用進行審核、協(xié)調(diào)處理上海市公共場所中文名稱英譯方面的有關(guān)爭議以及為社會規(guī)范使用英文提供咨詢服務等工作。,成立或指定專門的機構(gòu),并設(shè)專人檢查、糾正公共場所自行設(shè)置的非官方中英文標識。同時,要力爭做到使包括英文和任何一種外文名稱的每一個名稱在出版物、路牌、交通標識等場合出現(xiàn)時,皆具有特定性和唯一性。據(jù)悉,青島市已于2007年成立了外國人急救尋呼中心,為遇到緊急情況的外國人提供電話外語翻譯的援助;但僅僅依靠電話呼救仍然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繼續(xù)在城市硬件環(huán)境方面做出更為具體的改善。
再次,在買賣方式等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門通過嚴格規(guī)章制度及教育,使商販逐步確立公平買賣,誠信至上的原則;另一方面則需要一些涉外人士或上文提到的文化交流機構(gòu)幫助外國人認識中國人買賣方式后的價值觀念,使其理解講價習慣背后的歷史及現(xiàn)實原因,在容忍講價帶來的麻煩的同時享受其某種程度上帶來的便利。
最后,在公德方面,嚴格交通規(guī)章管理制度,對違規(guī)違章現(xiàn)象切實加強管理及處罰;出臺相關(guān)規(guī)定,展開廣泛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社會公德意識,對公共場所的不良衛(wèi)生習慣嚴格規(guī)范管理,必要時派專人監(jiān)督,以罰款等手段促進執(zhí)行。雖然瑕不掩瑜,很多外國旅居者承認青島是整體環(huán)境優(yōu)美清潔的城市,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有時“細節(jié)決定一切”,想要把青島建設(shè)成真正國際化的和諧文明的都市,城市軟件環(huán)境的建設(shè)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總之,青島市的外國旅居者對青島市語言文化的適應水平整體較高,其文化適應度與其國別、來青目的等有一定相關(guān);在語言、設(shè)施、文化、公德等范疇中,旅青外國人尚存有一些難以適應的普遍項目。我們應該在改善青島市語言文化環(huán)境、提高城市文化品味、縮小與國際化都市差距等采取多種措施,政府與市民共同努力,將青島建設(shè)成為一個更適合中外人士居住的的國際化人文都市。
[1] 雷龍云,甘怡群.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狀況調(diào)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0).
[2] 車笠.美國旅居者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 Babiker I E.,Cox J.L.and Miller P.The measurement of culture dis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edical consultations,symptomatolo gy,and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Edinburgh University[J].Social Psychiatry,1980,(15)∶109-116.
[4] Berry J.W.Ecology,cultural adaption,and psy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traditional patterning and acculturative stress[A]. In R.W.Brislin,S.Bochner&W.L.Lonner Eds.,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M].New York Sage,1975,Page∶207-208.
[5] 余偉.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6).
責任編輯:潘文竹
A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Foreigners in Qingdao
JIN Ting BO Li JIANG Bin
(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By giving a questionnaire about the situation of cultural adaptation of foreigners in Qingdao, 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difficult level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to 15 items. 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general level of adaptation of foreigners in Qingdao is high, and the level of adaptation of the Europeans and the Americans are higher than the Japanese and the Koreans. The diffi culties with several items are big, for example: speaking speed, dialect, translations of the map and street signs, sales method, dating habits, and the traffi c. Based on further given interviews to some foreigners, the thesis goes on to discuss the reasons of those diffi culties in cultural adaptation. At last the thesis gives some advice and countermeasures on improving the situations of culture adaptation of foreigners in Qingdao such as establishing culture exchange center in communities, translating maps and street signs correctly as well as providing strict trading rules and traffi c rules.
cultural adaptation; cultural distance; value confl ict
H195
A
1005-7110(2014)03-0106-05
2013-11-22
本文為青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青島市外國人語言文化適應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QDSKL110205)的階段性成果。
金婷(1975-),女,山東泰安人,青島大學漢語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二語習得;薄麗(1980-),女,山東臨沂人,青島大學漢語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對外漢語語音教學;姜彬(1980-),女,山東濱州人,青島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講師,主要研究計算機數(shù)據(jù)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