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軫,彭開兵,李曉霞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醫(yī)院超聲科,四川 彭州611930)
膽囊癌是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缺乏特異臨床表現(xiàn),約60%的患者合并膽囊結石[1]。膽囊癌合并膽囊結石時,活動性差的膽囊結石容易遮擋病灶,造成超聲檢查的漏診。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經病理證實的15 例膽囊癌合并膽囊結石患者的超聲聲像圖特征,總結膽囊癌合并膽囊結石的彩超診斷體會,并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1 月,我院經超聲檢查且經病理證實為膽囊癌患者22 例,其中15 例合并膽囊結石,男4 例,女11 例,年齡51 ~74歲[(61.47±7.14)歲];膽囊結石最大徑1.2 ~2.3 cm[(1.67±0.38)cm];膽囊結石病史長達10 年以上者12 例,長達5 年以上者3 例。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右上腹疼痛、納差、黃疸等。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LOGIQ-S6、Aloka SSD-4000 和Aloka-α5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腹部凸陣探頭,探頭頻率2.5 ~6.0 MHz。檢查前空腹8 小時,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結合坐位及站立位,依次從右側季肋部縱切、肋間斜切和肋緣下斜切等多個切面仔細檢查,并且必要時調整探頭方向和深度,觀察膽囊的大小、形態(tài)、囊內回聲、結石大小及活動性、膽囊壁及囊壁與結石分界是否清晰等情況,及時記錄聲像圖及腫瘤內部血流情況,并觀察腫瘤與肝臟關系,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結情況。
本組15 例膽囊癌,合并慢性膽囊炎12 例(80.0%),11 例(73.3%)為單發(fā)膽囊結石,4 例(26.7%)為多發(fā)膽囊結石,11 例(73.3%)結石不活動,3 例(20.0%)結石活動性尚可,1 例(6.7%)結石活動性差。彩超顯示動脈血流 12 例(80.0%),最大流速23.8 ~40.7 cm/s,RI:0.63 ~0.95。12 例超聲診斷與病理診斷一致,有3 例超聲均診斷為膽囊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與病理診斷不符。15 例患者超聲聲像圖特征分為三類:①小結節(jié)型3 例(圖1),聲像圖主要表現(xiàn)為膽囊病灶呈息肉狀突向囊腔,基底部較寬,表面不平整,內部呈等回聲或稍高回聲,膽囊內可見結石強回聲伴聲影,結石活動性尚可。CDFI 均可見強弱不等的點狀血流信號,最大流速27.8 ~36.7 cm/s,RI 為0.67 ~0.73。②厚壁型6 例(圖2),聲像圖主要表現(xiàn)為膽囊壁呈局限性或彌漫性不均勻增厚,厚度0.5 ~1.5 cm,內壁不規(guī)則,回聲較低,膽囊形態(tài)改變,囊腔狹窄,囊內可見結石強回聲伴聲影,5 例結石不活動,1 例結石活動性差,5 例增厚的囊壁內可見明顯的零星點狀動脈血流信號,最大流速為25.4 ~40.7 cm/s,RI:0.72 ~0.95。③實塊型6 例(圖3),聲像圖主要表現(xiàn)為膽囊體積明顯腫大,邊界不清,囊內無膽汁充盈,呈現(xiàn)為回聲低而不均質的實性腫塊,病灶后方回聲衰減,同時囊內可見結石強回聲團伴聲影,不活動。其中4 例CDFI 可見“樹枝狀”血流信號,最大流速23.8 ~37.5 cm/s,RI 為0.63 ~0.75。
圖1 小結節(jié)型膽囊癌
圖2 厚壁型膽囊癌
圖3 實塊型膽囊癌
膽囊癌是膽道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通常未侵犯至囊壁肌層,較少發(fā)生周圍淋巴結和遠處轉移。研究表明其發(fā)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特別是患有膽囊結石的高齡女性為高危人群,發(fā)病率約為男性的2 ~6 倍[2]。石景森等研究發(fā)現(xiàn)近年來膽囊癌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其預后與病灶發(fā)現(xiàn)的早晚密切相關[3,4]。Salah 等研究表明若能及時發(fā)現(xiàn),膽囊癌可治愈,預后良好[5]。由于膽囊癌早期缺乏典型臨床表現(xiàn),僅表現(xiàn)為慢性膽囊炎或膽囊結石的癥狀,囊壁長期在結石的慢性刺激下,發(fā)生非典型上皮增生,進而發(fā)生癌變,膽囊結石聲像圖可掩蓋腫瘤病灶造成漏診,且目前尚缺乏高特異性的診斷方法,導致其檢出率偏低,當患者出現(xiàn)持續(xù)性上腹疼痛、包塊及黃疸時已為晚期,錯過了最佳手術時期。研究指出僅有10% 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外科手術治療[2]。因此,若能提高膽囊癌伴膽囊結石聲像圖的認識,從而提高膽囊癌的檢出率,對手術方式的選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6]。
彩超可清晰顯示膽囊壁、囊腔及囊周情況,不受膽囊功能與膽道阻塞的影響,可檢測到病灶及增厚的囊壁內血流信號,且具有簡便、無創(chuàng)、無輻射、可重復等優(yōu)點,已成為膽囊癌首選檢查方法[7]。膽囊癌多合并膽囊結石,膽囊結石是膽囊癌發(fā)病的高危因素[8,9]。然而,當膽囊結石充滿膽囊腔時,極易掩蓋膽囊癌病灶,容易造成漏診。本組12 例超聲診斷與病理診斷一致,3 例與病理診斷不符,分析原因如下:①2 例腫塊型膽囊癌,由于合并膽囊結石,強回聲后的寬大聲影掩蓋腫瘤病灶,膽囊壁增厚不明顯,呈典型的“WES 征”,其CDFI 未見血流信號;②1 例厚壁型膽囊癌,其囊壁輕度增厚(0.5 cm),內壁粗糙,與慢性膽囊炎囊壁相似;③檢測時不夠仔細,只關注了膽囊結石而忽視了囊壁的改變,未能適當改變體位,多切面仔細檢查。此外,朱征濤等研究表明當病灶過小,超聲分辨率有限,也可能導致誤診[10]。
在采用彩超診斷膽囊癌合并膽囊結石時,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①發(fā)病人群以高齡女性多見,膽囊結石病史長,特別是年齡>50 歲的女性患者,結石直徑較大(2.0 cm)且病程10 年以上者,應定期超聲監(jiān)測,密切隨訪,高度警惕合并膽囊癌的可能。②由于膽囊結石強回聲伴聲影會掩蓋腫瘤病灶,故行超聲檢測時應仔細多切面觀察,必要時改變體位,如坐位或站立位觀察,以防漏診。③膽囊癌合并膽囊結石,多數(shù)患者為單發(fā)結石且直徑較大,本研究中結石大小1.2 ~2.3 cm,活動性差,甚至不活動,特別是無癥狀的充滿型結石,膽囊體積明顯增大,膽汁粘稠而混濁,在檢測時應仔細觀察整個囊壁的回聲及厚度等情況,防止漏診。④當囊壁彌漫性增厚不明顯,且未見血流信號時,若無典型膽囊炎“雙邊征”特征者,多考慮膽囊癌可能。⑤膽囊癌病灶或增厚的囊壁內PW 多顯示“高速高阻”血流信號,本研究中動脈血流速度最高達40.7 cm/s,RI 最高達0.95,與文獻報道一致[11]。此外,有學者研究[12]以病灶內血流速度大于30.0 cm/s 作為診斷膽囊癌的指標,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5.2%和92.9%。由此可見,彩超診斷膽囊癌時有著獨特的應用價值。⑥通過本組的分析,我們認為膽囊“高危結石”有以下特征:①單發(fā)強回聲大結石,直徑多大于1.0 cm;②活動性差或不活動結石,多位于膽囊頸部或底部;③結石與囊壁緊貼或嵌入囊壁,多有較長時間慢性膽囊炎病史;④合并膽囊息肉、膽囊腺肌癥的結石亦為高危結石[13]。此外,研究表明當上述高危結石合并慢性膽囊炎時,建議行預防性膽囊切除[13]。
綜上所述,膽囊癌合并膽囊結石多為活動性差的單發(fā)較大結石,在診斷時,應仔細多切面觀察整個膽囊情況,在腫瘤病灶或增厚囊壁中若能檢測到血流信號,則多考慮膽囊癌可能,彩超在診斷膽囊癌合并膽囊結石中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
[1]陳永亮,黃志強,周寧新,等.原發(fā)性膽囊癌110 例臨床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7,29(9):704-706.
[2]Zhu AX,Hong TS,Hezel AF,et al.Current management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J].The Oncologist,2010,15(2):168-181.
[3]石景森.走出膽囊癌診斷的思維誤區(qū)[J]. 臨床外科雜志,2006,14(2):68-69.
[4]石景森,孫學軍.原發(fā)性膽囊癌診治的歷史、現(xiàn)狀及展望[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7,28(5):473-481.
[5]Salah B,Larbi A.Early Gallbladder Cancer:Clinical,Morphological,Therapeutic and Evolutionary Aspects[J]. Surgical Science,2013,4:486.
[6]申玉玲,申海軍.原發(fā)性膽囊癌超聲聲像圖分型對手術方式選擇的指導意義[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0,12(10):684-687.
[7]陳福忠,劉海燕,劉鶯.原發(fā)性膽囊癌的影像學診斷探討[J]. 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0,(18):61-61.
[8]張林,鄒聲泉.膽囊癌和膽囊結石相關危險性的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03,11(4):214-215.
[9]李彥娟,胡向東,馮彥紅,等.超聲對膽囊癌的診斷價值[J].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1,(9):1952-1957.
[10]朱征濤,孫寧,孫國英等.膽囊癌的超聲診斷價值[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0,12(7):499-500.
[11]謝傳文.彩超對原發(fā)性膽囊癌的診斷意義[J]. 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15(1):73.
[12]何婉媛,王文平,毛楓,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膽囊疾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3,19(8):610-613.
[13]楊利霞,申志揚,劉婉華,等. 膽囊癌合并膽囊結石的超聲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10):764-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