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璐
閱讀是人獲得知識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閱讀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象力,改善我們的思維品質(zhì),提升我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閱讀可以開啟我們的心靈之窗,塑造我們的靈魂,引導我們積極向上,涵養(yǎng)我們的精神;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使我們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為善和審美;閱讀可以改變?nèi)说男木?,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實,更有意義。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首先,我們必須要弄清楚閱讀能力有哪些?
1.認讀能力
認讀不是孤立的讀出字音,也伴隨著初步的理解。認讀時,必須要逐字逐句的讀,朗讀要讀準字音,默讀要看清楚每個字每個詞。
2.理解能力
它是閱讀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較好的閱讀能力,不僅指能順利的讀,而且能較充分地,正確的把握閱讀材料的中心。
3.感受能力
兒童常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主人公,當他讀到有關小主人公說的或做的事時,只要他能夠理解或認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時,就會讀的十分起勁,甚至讀上數(shù)遍,完全被書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這時就與書中主人公的感情溝通了。所以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轉化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記誦能力
記誦貫穿在朗讀,默讀和背誦過程中,在朗讀和默讀時,也有記憶活動參與,背誦能提高記憶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也是積累知識的重要方法。
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5.興趣是閱讀的動力,關鍵是要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發(fā)揮80%以上;而做他不感興趣的工作,只能發(fā)揮20%,所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
那么如何激發(fā)閱讀的興趣呢?
5.1 教師本身要的豐富的文學常識,平時注意提高自身文學素養(yǎng),靠自身的影響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隨機應變,善于綜合運用文學常識,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也使學生因教師豐富的文學知識,流利的口才等現(xiàn)象產(chǎn)生一種敬重老師,羨慕老師"卓越出眾"才華的心理反映,這種心理反映效果在無形中不自覺地起到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這也是小學生"愛模仿"天性的必然。
5.2 開展多種相關的班級文學活動,通過活動滿足學生在優(yōu)越性上的表現(xiàn)欲,使學生愛動易動的天性得到釋放
開展和舉行一些如: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摘錄筆記評比、速擬提綱復述比賽,心得體會交流活動等,由易而難,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不同類型的活動,更有效的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圍繞小學生天生愛表現(xiàn)的特點,最大限度的激起學生的表現(xiàn)欲。
5.3 多表揚,鼓勵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點滴成果,肯定他們的付出
切忌因為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出現(xiàn)的小錯誤,小過失而批評、指責,小學生逆反心理強,這樣會使學生閱讀興趣受到影響。
6.確立目標,長久堅持
只有讓學生鉆進閱讀中,讓其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學生自己就會主動閱讀。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一些高質(zhì)量的閱讀活動,并長期進行下去。
教師經(jīng)常注意本班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文學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能力得到發(fā)展,再不會因為區(qū)區(qū)二三百字的閱讀小短文而皺眉頭,撓筆頭,咬筆頭了。同時學生由于在閱讀活動中積累了足量的文學素材,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的閱讀教學不再是小概念上語文教學,而是一種大概念上的能力培養(yǎng)。處在一個知識總量急劇增長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國家和社會對我們的學生的要求愈來愈高,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將會影響其一生,尤其是小學階段怎樣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
7.培養(yǎng)閱讀能力要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fā)
小學語文教學往往以為學生什么都不懂,課文的理解全靠教師的講解。甚至學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講。學生只是聽,被動地接受,閱讀能力怎么能得到培養(yǎng)呢?其實有的課文,或者有的段、句讀讀就懂了,不需要教師多講。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形容海水種種色彩的:"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五光十色,異常美麗。"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綻開的花朵,有的象美麗的鹿角。海參……大龍蝦……"學生一讀就懂了而且讀得有聲有色,津津有味。 學生閱讀能力能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句段意思不太懂,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如果意思領會不正確,閱讀時的語調(diào)、感情就不恰當、不自如。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難點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層生分別讀一讀課文,就能知道學生的實際。有些課文內(nèi)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學生一定難以理解。如第六冊《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關系,學生對于沙漠、駱駝的情況知道得很少,如何讓學生理解呢?教師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掛一副一匹駱駝站在沙漠里的圖,通過兩幅圖的比較,讓學生理解"船"是指駱駝,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們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師提出駱駝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點?它如何適應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駱駝的"特點-本領-用途"三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引導學生讀議。這樣通過思維訓練,逐漸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方法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課文內(nèi)容,看學生的實際水平,該講的講,該讀的讀,該練的練,該做的做。教師要大膽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們通過讀、練、議能掌握相當部分的內(nèi)容,教師的精力集中到學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智力。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