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批評官場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理應受到提倡,與政治紀律不搭界。
陸群
2013年9月初,一貫形象神秘的中央紀委以開放的姿態(tài)走上網絡并受到網民追捧(編者注:這里指的是新版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而隨著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出臺,特別是河北省委常委互相批評的鏡頭在央視公開后,兩年前被某些人視為“違反紀律”的公開批評行為,忽然變得有點時髦了。
2011年批評國家某局建特供農場和長沙縣公安局拘留討薪民工事件后,我的微博引起本系統(tǒng)一些領導的關注,要求我慎重發(fā)言的批示有不少。2011年12月,我在微博上委婉批評伍皓炫耀紅河州廣場和耗資數(shù)十億的彌勒縣某中學的問題,有領導認為我公開批評其他黨員干部“是政治紀律不容許的”,要求我取消實名認證、停止在微博上發(fā)表任何與政務有關的觀點。我認為,批評官場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理應受到提倡,與政治紀律不搭界,所以并沒有理會。稍感欣慰的是,短短一年多之后,全國紀檢系統(tǒng)的官方微博如雨后春筍出現(xiàn),并受到高層充分肯定。緊接著,中紀委也“上線”了。
不經意間,在湖南省紀委從事紀檢工作已經19個年頭了。我一直把自己的微博定位為“政務人員個人微博”,盡量處理好一名網友和一名政務人員的角色沖突。
紀檢工作其實遠沒有人們想象的神秘。黨的紀檢機關的“主業(yè)”,是懲治和預防腐敗,更通俗點說,就是治標和治本。治標就是嚴肅查辦違紀案件,效果顯而易見,只要通過官方公布的辦案數(shù)量和案情,就可大致了解懲治腐敗的成效。但懲治不是目的,反腐敗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目標,是有效預防腐敗。所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009年底,我從機關文字綜合崗位競爭預防腐敗室副主任。在公開競職演講中,我為了說明預防腐敗的重要性,點了湖南交通系統(tǒng)的名,認為高速公路招投標等環(huán)節(jié)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超過70%的高速公路標段存在圍標、串標等違規(guī)違法問題。當時,有同事提出我的數(shù)字過于夸張。一年后,湖南高速公路系統(tǒng)腐敗窩案被查,省交通廳先后有4名廳領導和一大批中層干部受到刑事追究。事實證明,“70%”的數(shù)據不僅毫不夸張,反而太保守了。如果湖南省交通廳能夠早點發(fā)現(xiàn)自己“系統(tǒng)漏洞”,及時打好“補丁”,悲劇是完全能夠避免的。
在紀檢機關,預防腐敗崗位相對于辦案業(yè)務室來說,是比較枯燥的。因為預防工作的成效很難量化,很難感知。但工作總得有人來做。比如在剛剛發(fā)生特大腐敗窩案的交通系統(tǒng),我們就開展了一個預防腐敗項目,督促其吸取案件教訓,封堵制度上的漏洞,雖是亡羊補牢之舉,但相對于過去規(guī)范多了,社會反響也比較好。
我偶爾會處理一些信訪問題。十多年前我住在機關大院外面,每天上班進省委大院,幾乎都能在大門口碰到上訪群眾,偶爾會駐足留意一下他們的上訪訴求,碰到問題特別嚴重、特別可信的,有時就把材料收下了,盡自己所能幫助解決。后來住進大院了,工作也越來越忙了,在大門口與上訪群眾打交道少了,便偶爾處理一些媒體朋友轉交的信訪件和網絡曝光的一些問題。這不是我的本職工作,但出身農村的我,深知老百姓反映個情況、伸個冤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