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歲的院士,確實很難再出真正的研究成果了,我們不退,年輕人干什么去?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朱柳笛
已經(jīng)81歲的秦伯益如此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及“寫萬卷書”。
他說自己不畏懼死亡,甚至曾為自己做過一個倒計時的行動安排:70歲不出國,80歲不出游,85歲不出京,90歲不出院,95歲不出門,100歲不下床,請求安樂死。
即便秦伯益不愿承認自己是院士群體里的異類,但在“院士退休”這件事情上,他也不得不認。迄今為止,全國兩院院士中,獲準退休的,只有他一人。
秦伯益在家中“私藏”了上萬冊圖書,安裝了一整套掃描、打印、傳真設備,這里儼然一個小型、摩登的個人工作室。
他晚睡早起,每天工作八九小時,早晨瀏覽新聞,下午讀書,習慣在晚上10點以后回復采訪的郵件,也會就一些社會問題發(fā)聲。
2009年,他將自己獨游中國10年的2500多張照片和40篇散文集結成書出版,不忘分發(fā)給院士同仁,也贈送給全國多個城市的圖書館。“院士們沒時間看,他們的家屬倒看得津津有味?!彼财沧?。
他自認是“有著書卷氣質(zhì)的文人”,卻身處軍旅,一生與深奧枯燥的毒理、藥理學為伴。
9年前,七十多歲的他卸下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的職務,僅僅保留了院士頭銜。
可單是退休的這一想法,在他60歲時已經(jīng)開始萌生。他當時計劃著選好接班人,將自己的工作“轉移”,去做人生中另外想做的事。
不料中途橫生變故,“院士”榮譽到來,他只能頂著這個頭銜又干到了72歲。
這一年,秦伯益堅決要退休了。
整個過程并不算順利,他所在的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將他的請求報到總政,因為沒有先例,對方竟不知如何處理。
“查遍所有文件,既沒說院士什么年齡能從單位退休,也沒說院士不能退。程序怎么處理?誰來批?”秦伯益對記者說。
最后又從總政報到中央軍委,第二年總算批了下來。
這讓其他希望退休的院士羨慕不已。
“我認為院士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對晚年安排沒什么影響。后來不知為什么,院士自己也好,院士所在的單位也好,社會也好,大家都有一種錯覺,覺得終身榮譽就意味著終身工作,要干一生?!鼻夭嬲f。
在他看來,八十多歲的院士,確實很難再出真正的研究成果了。
他的友人,希望能退休的院士沈國舫也曾說,有些院士表現(xiàn)得知識老化,或者說話不在點子上,那就可以退休了。
知識結構的老化,以及是否還擁有繼續(xù)學習的能力,都是這些年邁院士逃避不開的問題。
而“活一天干一天”的價值觀,秦伯益老早就否定了。“我們不退,那年輕人干什么去?”他反問道。
他倒覺得,“終身榮譽”,像一只花瓶,僅供人觀賞。
花瓶甚至帶來了更多的問題:為躋身這一終身榮譽,個別院士候選人不惜學術造假,抄襲剽竊事件頻繁爆出;評選制度里各種行政力量介入,公關現(xiàn)象屢見不鮮。
日前,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對院士制度改革:“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yōu)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但院士怎么退?有哪些條件和程序?截至目前,尚未有更多規(guī)定。
秦伯益對院士退休制度心懷希望。
他覺得他們這一代科學家,一直為了國家需要,堅持做一件事,沒了私人的興趣和愛好。
“我覺得很多科學家苦,是因為心靈的孤獨?!鼻夭嬲f。
他更愿意他們能和自己一樣,找到研究之外更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