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壁畫裝飾藝術是實用藝術的寶庫。龜茲壁畫圖式構成奔放自由、形式感極強,體現(xiàn)出獨特的裝飾風格。富于裝飾性的植物圖案,造型別致的藻井圖案,獨特的菱形格圖案,裝飾性用線與暈染以及裝飾性用色特征,都是龜茲壁畫的裝飾性語言所在。
關鍵詞:龜茲壁畫;裝飾性;圖案藝術
龜茲石窟壁畫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鮮明的裝飾性。龜茲壁畫是繪于建筑物墻壁上,用來宣揚佛教文化以及裝飾美化建筑的繪畫作品,并且具有裝飾的實用功能,表現(xiàn)形式富于裝飾性。裝飾并非單純指表面的裝飾,而是實用與美觀、內(nèi)容與形式、價值與審美諸方面統(tǒng)一的整體創(chuàng)造,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龜茲壁畫呈現(xiàn)出平面化、秩序化的特征。構圖方式一般采用平視體構圖。畫師們運用平面化的表現(xiàn)方法和形式美的法則,把空間、物象、色彩平面化,進行肢解、分離、重組,使壁畫藝術具有了裝飾意味。
龜茲壁畫中的裝飾性圖案
新疆石窟藝術創(chuàng)造過許多永恒的象征,比如圖案畫。龜茲石窟的圖案畫是連接建筑彩繪、浮雕、壁畫的樞紐,是新疆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古代新疆的藝術體系起著裝飾、陪襯、點綴作用。龜茲石窟圖案畫按其描繪摹畫,從裝飾對象和點綴部位可以分為:邊飾圖案、頂光圖案、蓮坐圖案、藻井圖案、菱格圖案等等。在此,我們選取部分圖案進行解析。
1.富于裝飾性的植物圖案
優(yōu)美生動、獨具一格的藝術形象是龜茲壁畫的主要藝術特征。龜茲壁畫中有很多裝飾性的圖案。以花樹圖案為例。龜茲壁畫中的樹,既美又具有靈性,這些樹的作用有三種,一是作為一座山的裝飾。二是作為一鋪壁畫或一幅菱格畫的裝飾。三是作為壁畫和菱格圖邊角的填空和補充。壁畫中樹木的造型很別致,有的樹冠表現(xiàn)的很大,以濃重的色調(diào)表現(xiàn)它的茂密,有的呈圓球狀,繪畫手法體現(xiàn)出一種稚拙的情趣。用高度圖案化的花朵、樹木、山巒、湖泊等為背景來襯托活動著的人物和動物,是古龜茲壁畫普遍的裝飾手法。這既同佛經(jīng)內(nèi)容有關,又同人物(佛、菩薩等)、動物的造型及色彩相和諧,使畫面異常絢麗,同時又突出了主要形象。
花樹優(yōu)美的造型離不開線條。畫面既有白描手法,又有“單線平涂”與“線面結合”的裝飾變形,兩種手法交替使用。畫家在尊重客觀事物特征的前提下,進一步夸張、變形、概括,打破自然比例,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取更典型更理想的美。從裝飾風格和裝飾特點上來看,作品造型優(yōu)美,主題鮮明突出,景物陪襯相宜,人物與動物畫面構思巧妙,典雅含蓄,耐人尋味。花樹雖說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是又超脫了現(xiàn)實,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通過畫家的創(chuàng)造,使畫面富有文化意蘊,同時又把文化與藝術結合的如此貼切。在此可以看出,裝飾是將人的精神和意識作用于物質的產(chǎn)物,不僅是物質的創(chuàng)造,還是內(nèi)涵豐厚、范圍廣闊的藝術和文化創(chuàng)造。
2.窟頂裝飾藝術——藻井圖案
圖案畫中,藻井圖案規(guī)模最大,紋樣最豐富,結構最完整,表現(xiàn)手法最縝密,是各種佛教藝術中最為輝煌的一部分。藻井圖案是對洞窟頂部的一種裝飾和點綴,圓形描繪相接,四面壁畫連成洞窟天井。經(jīng)過描繪摹畫的洞窟天井成為藻井,其中的裝飾點綴圖案才稱為藻井圖案。
龜茲石窟最精致的藻井圖案在克孜爾石窟104號洞窟主室。雖然畫的是菱格圖案,但每幅圖卻是形態(tài)各異的,佛陀在蓮花座上的坐姿都是不一樣的。繪畫難度很大,而且所畫的故事也不盡相同。
而龜茲石窟最壯麗的藻井圖案在庫木吐喇千佛洞第21窟。它是一座方形穹窿頂窟,中間有一朵大蓮花。蓮花象征著佛國天界中的歡樂、自由、幸福、純潔。這幅工程宏大的藻井圖案中的蓮花分成內(nèi)外九圈繪成,分別以多種花紋來裝飾,使整個畫面顯得氣勢宏偉、結構嚴謹、紋樣豐富、排列有序。蓮花中央第一圈繪的是蓮子,第二圈是聯(lián)珠紋細線圈,第三圈是蓮蕊,第四圈是垂縵紋,第五圈是一朵競相開放的大蓮花,第六圈是五身菩薩六身立佛,第七圈是茶花紋線圈,第八圈是蓮蕾,第九圈是寶珠紋。構圖和紋樣獨具匠心,中心內(nèi)容以大蓮花為中心,更使龜茲藝術富有激情,生動傳神。
3.獨特的菱形格圖案
以菱形方格為基本單元四方連續(xù)圖案化的結構繪畫,一般繪在中心柱窟和方形窟的頂部。它是龜茲壁畫特有的藝術形式。只有規(guī)律才能形成統(tǒng)一的美感,改變雜亂無章的現(xiàn)象,形成有節(jié)奏、有韻律的藝術形象。菱形格圖案很好的解決了裝飾效果上的一大難題,將大面積無法裝修的每一個空白點,藝術的裝點成一種或者數(shù)種美妙的畫面,將洞窟點綴得更富于生氣,讓人們感到佛教藝術別有一番情趣。菱格畫有兩個基本元素:前面的佛教故事內(nèi)容和后面的菱形格背景。在龜茲石窟中,在菱形格內(nèi)所填充的動物、植物和故事的“菱格畫”,更是全國石窟中獨一無二的。菱格中的人物、動物的生動形象,被主次清晰、疏密有致的安排在韻律感很強的裝飾圖案之中,體現(xiàn)了裝飾美的形式法則。
在眾多的表現(xiàn)題材中,菱格構圖的佛教本生故事畫是龜茲壁畫中最具裝飾特色的部分。針對現(xiàn)實與人生,佛教思想講究輪回轉世和因果報應,包括佛陀也不能避免,所以,本生故事是宣傳釋迦牟尼的前世為行菩薩道時所做的種種感人的故事。畫面一般位于石窟頂部,以高度概括,抽象變形的山巒圖案劃分出許多菱形格,山的形狀有乳突形、平頂形和花瓣形等,交錯重復填涂背景色,排列整齊,色彩華麗,富于秩序感和節(jié)奏美。每個菱形格里表現(xiàn)一個“本生故事”。卓越的畫師采用高度概括和綜合的手法,把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濃縮描繪在一個個小小的菱形畫面中。每幅圖都是從一個“本生故事”中選取最典型的一個情節(jié),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動物為構圖中心,四周輔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動物和背景等,極具裝飾美感的一幅幅具有特色的繪畫作品就這樣呈現(xiàn)在觀者面前。
龜茲壁畫中的菱形格構圖,充分展示了平視體構圖的特點,這些充滿了生活氣息的世俗場景,集文學性、藝術性、資料性、圖像等為一體,有很高的歷史和視覺文化價值。
裝飾性用線與暈染
1.豐富多變的用線
龜茲石窟裝飾藝術比較講究單純、凝練和夸張,往往采取去繁求簡的變化,運用概括外形,簡化線描的方法,來提煉物象和人物的基本形態(tài),如克孜爾石窟第8號和第80號洞窟中的菱格畫《孕婦謗佛》,只用十幾筆就把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描繪出來了。去掉可有可無的枝節(jié),使形象突出,格調(diào)鮮明,是龜茲石窟裝飾藝術的一大特色。
曲鐵盤絲的線描畫法是為了表現(xiàn)人物的量感和質感,并以此作為人物造型的基本手段。豐富多變的線條最富于表現(xiàn)力,運用不同感覺的線條可以形成畫面的獨特裝飾風格。其用筆強勁,勾線細如盤絲,并依據(jù)人體結構進行著色,使人物形象顯得沉著、圓轉、灑脫,更加具有立體感,皮膚又輕施粉色,因而保持了形象外輪廓的完美性和真實性。這種以形寫神、神形融合的特點造就了龜茲石窟裝飾藝術的又一亮點。
2.富有感染力的凹凸暈染法
屈鐵盤絲般的線條與凹凸暈染法相結合的重彩畫法,是龜茲壁畫畫法的主要特征。龜茲壁畫的凹凸暈染法來自印度,但又有古龜茲壁畫藝術的獨特風格。凹凸暈染法長于表現(xiàn)立體感,明暗面的對比更明顯些,色澤也更明朗些。其特點:用明暗對比強烈的一面染,即在軀體顏面的暗面,作赭褐色的暈染;或者作兩面染,即一面輕染,一面重染,中間空出不染以顯出凹凸的立體感。突出主要形象和形象的主要部分,給人以形象之美的感受,形成山的動勢以及人物的動感和各種動物、植物的動態(tài),使一幅幅畫面產(chǎn)生了空靈的感覺。
不論哪一類,都暈染層次豐富,色調(diào)齊備,同時又具有最高光輝點,染不礙線,線不礙染。染與線共同把對象的量感、質感、結構、動勢乃至神韻風骨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多次復合的線描同凹凸暈染結合,是使龜茲石窟壁畫藝術表現(xiàn)絢麗多彩,充實飽滿的又一個創(chuàng)造。
屈鐵盤絲的線條、凹凸暈染法和色彩的對比運用,產(chǎn)生了線、形、色交錯輝映的裝飾效果,是龜茲石窟壁畫畫法藝術上又一特殊的成就。
裝飾性用色特征
中國傳統(tǒng)的裝飾繪畫的色彩具有抽象化、象征性的特點。在色彩運用上不拘泥于對自然界真實色彩的摹擬和再現(xiàn),而是將色彩抽象成為一種文化觀念。龜茲石窟壁畫具有鮮明的裝飾特征,其色彩關系和大膽的主觀敷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清冷的色調(diào)
龜茲壁畫的整體色調(diào)偏于清冷。由于多元文化的影響,龜茲壁畫用色具有強烈的異域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畫面色彩非常的豐富而鮮艷,盡管歷經(jīng)千年的風塵,色彩依然保持著較高的純度,這也大大地加強了壁畫的裝飾感。其次,則是眾多畫面都呈冷色調(diào),這是龜茲壁畫風格的代表性用色特征。部分窟頂較為完整的菱格畫,更是明顯地感受到這種獨特色調(diào)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具有鮮明的特色和藝術欣賞價值。
2.賦有主觀感情的色彩運用
龜茲壁畫色彩運用的主觀性。一方面,在現(xiàn)實主義繪畫中,色彩是受三維空間限制的。而壁畫追求的往往是平面的美感,而非縱深與立體。這種處理有利于壁畫的平面表現(xiàn),也是龜茲壁畫的一個顯著特點。另一方面,龜茲壁畫的色彩運用不受描繪對象的固有色的限制,畫家根據(jù)主觀需要,根據(jù)制作工藝,材料等具體要求而改變,通過高度的概括、提煉、歸納、夸張等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菱格本生故事畫,具有明顯的配色規(guī)律,每一個菱形格都有一個背景色,這個背景色控制了這個小單位的色調(diào),從整體看分別構成了藍、土紅色、綠、白四個主要的色塊的反復出現(xiàn)。畫家把山處理成藍色、土紅色、綠色或者白色,它的色彩源于生活,但又比生活更賦有主觀感情色彩,畫面雖然并沒有遵循現(xiàn)實生活中山的顏色,但是也正是這些顏色上的運用使畫面更具裝飾性,更具有韻味。在龜茲壁畫中,畫家并沒有凸顯出環(huán)境色的運用,而是大膽采用高純度、高亮度的色彩去填充畫面,達到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在龜茲壁畫藝術中,題材范圍非常廣泛,圖式構成奔放自由、形式感極強,突出了其鮮明的裝飾性。從龜茲壁畫的一系列獨特的裝飾表現(xiàn)語言上,可以看到通過佛教傳播的絲綢之路,多國藝術表現(xiàn)風格在這里相遇,并被龜茲本土表現(xiàn)風格所吸吶溶解,形成了該地區(qū)特有的一套裝飾表現(xiàn)規(guī)律。用線來造型,用凹凸法來表達體積,用最單純的固有色來裝飾物象,用適度的比例來表現(xiàn)物象的個體。這種表現(xiàn)形式曾經(jīng)對中原藝術也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龜茲壁畫的裝飾表現(xiàn)是獨具匠心的,從對待不同的表現(xiàn)對象的處理上,到具體的表現(xiàn)模式上,再到色彩的運用上都充滿了濃厚的地域風情,使人們不但驚嘆于古龜茲畫家精湛的繪畫技藝,同時也被這異域的裝飾性語言所吸引。
參考文獻:
[1] 劉金明. 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圖案藝術[J]. 新疆藝術. 1986
[2] 霍旭初. 龜茲藝術研究[M].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3] 李肖冰. 中國新疆古代佛教圖案紋飾藝術[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4] 王 征. 龜茲佛教石窟美術風格與年代研究[M]. 中國書店出版社. 2009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本論文為新疆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校級重點學科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