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通過苗族民居室內空間和裝飾特色全面的分析,積極探尋這種傳統(tǒng)室內空間組織藝術對現(xiàn)在室內設計的啟示,以及苗族民居裝飾特色在室內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并呈現(xiàn)出一種更健康的居住理念和有一定指導意義的結論。
苗族的主要聚居區(qū)黔東南,位于我國西南地區(qū)的腹心。此地區(qū)在地貌上有著復雜多樣的類型,地質上是主要的蝕源區(qū),氣候因地勢高下表現(xiàn)出復雜多樣性,所以有著豐富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由于歷代統(tǒng)治階級的鎮(zhèn)壓和驅趕,苗族人民被迫居住在深山老林偏僻之處,所以有著不張揚、樸素的文化性格。建筑大多系木結構,因地制宜地使用當?shù)刎S富的物產——木材,這使得他們素樸粗獷的建筑外觀質感和當?shù)丨h(huán)境的十分和諧,在空間的處理有其獨到之處,而其裝飾更是樸素透出極高的審美意識。散發(fā)出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風情,蘊涵著豐富而強烈的民族文化精神。
干欄式苗族民居由于來自最直接的生活需求,根據(jù)其地方氣候與自然條件、經(jīng)濟水平和材料特點等靈活自由的組織空間、利用空間,構筑因地制宜的居住環(huán)境。因此,充分地反映出建筑功能的實用性、布局的靈活性、設計的多變性、構造的合理性、材料的經(jīng)濟性、外觀造型的民族審美性;也最充分地表現(xiàn)出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具有時代的烙印和民族性,猶如一面鏡子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生產需要。
苗族民居與生活風俗習慣
苗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有其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并對住居形式有很大的影響。
由于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苗族都有“向火”的習慣,所以火塘主要用于取暖,兼作燒煮食物之用,火塘是苗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苗族人民聰明能干,蠟染、刺繡等手工藝水平發(fā)達,幾乎每家都有一整套作坊性的工具和場所,一般都在堂屋進行。同時,由于能歌善舞,有不少習俗在室內進行,如“吃牛”、“接龍”等活動,所以堂屋空間特別大 ,甚至開設敞堂,與退堂連成一片,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因此,堂屋是苗族生產生活的中心。
以前苗族的宗教信仰少,鬼神觀念較深。雖然社會發(fā)展了,但是還是有很多原始的迷信存在,其中以自然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最為突出。自然崇拜是崇拜自然物如大樹、石頭、巖洞等,敬之為神,并在節(jié)日供祭;圖騰崇拜如水牛角等。祖先崇拜是指供奉祖宗牌位之類,一般在堂屋設神龕供祭。一些迷信活動和禁忌如“吃牯藏”、“放蠱”也較盛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苗族的生活風俗習慣也在發(fā)生變化 ,新的民族風貌正在形成。
室內空間組織藝術
隨便走進一家苗族吊腳樓,都會給人一種不同的空間感受,是一種功能性強、變化多樣、緊湊的組合式空間單元。室內空間不僅在空間組合上富于變化,在使用功能上也能加以變通,以利于日常生活,而且室內外空間在層次上互相依賴和轉化。
苗族民居室內空間的主要特征:一是小尺度、底層高。由于平面劃分不大和使用低矮家具,所以苗族民居的空間尺度感不大,層高也較低,這種做法在滿足人們生產生活一般性活動的同時,也做到了節(jié)約用地和用材,經(jīng)濟實惠。二是室內空間類型多樣而且富于變化。苗族民居室內空間類型多樣,變化多端,因其功能和使用對象的不能可以分為人的空間(即二層的居住空間)、牲畜的空間(即底層的養(yǎng)牲畜的空間)和物的空間(即頂層的儲藏空間)。整個空間布局均衡,功能明確。這種多類型的空間使得人、畜、物共處而又相對獨立,自有特點而又有機組合為一體,這是苗族民居空間處理的成功之處,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除了上述各層室內空間的處理外,在居住層,苗族民居還善于組織半戶外和戶外空間。利用退堂,挑廊、凹廊等半戶外空間把室內空間擴大延伸,和室外空間相融,豐富了室內景觀,獲得豐富而有變化的空間效果?,F(xiàn)代建筑的住宅設計中多用玻璃推拉門和大開窗,不能完全敞開,所以對室內通風不利。干欄式苗族民居的退堂是室內至凹廊入口的過渡區(qū)域,室內外空間在這里相互滲透融合,光線充足,空氣清新,冬天則陽光溫暖,夏天則通風涼快,這種半戶外的空間極利于通風和采光。三是多空間、小體積、大容量。苗族民居采用吊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爭取空間,加強了室內空間的劃分,提高了利用率,在一塊不大的地基上可以獲得數(shù)十個空間;同時由于層高比較低,體型不大卻發(fā)揮了三層的作用。苗族民居這種多空間小體積的特點對現(xiàn)代居住建筑研究小面積、多居室的空間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苗族除了成功的處理空間外,在室內空間環(huán)境的氣氛營造上也十分重視,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的需求。室內空間的氣氛的營造往往是通過空間形態(tài)、環(huán)境景觀、光線、家具以及色彩等要素有機地表現(xiàn)出來,在既定的空間中創(chuàng)造理想的空間氣氛,以苗族人民的生活理想來達到他們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首先,利用自然環(huán)境景觀,創(chuàng)造賦有意境的空間氣氛。苗族民居在室內空間環(huán)境氣氛的營造上常常將大自然的元素想方設法地引入到室內,退堂是室內至凹廊入口的過渡區(qū)域,室內外空間在這里相互滲透融合,室外景色盡收眼底,在這里,光線充足,空氣清新,冬天則陽光溫暖,夏天則通風涼快。其次是利用“門”、“窗”等建筑構件來創(chuàng)造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室內環(huán)境氛圍。通過門或者窗的“借景”作用,門窗將自然景色進行剪裁,使外界的自然景色映入室內,起到景框的作用;同時使得室內空間向室外延伸,擴大了室內空間。苗族民居室內與室外互相滲透、融合的效果值得效仿。
裝飾特色
民居也不是純自然的作品,也需要裝飾,因為它們必須滿足人們生產生活和審美的需要。苗族民居也一樣,除了獨特的建筑形象和豐富的空間藝術外,還輔以簡潔樸素的室內外裝飾,雖然不如苗族服飾繡飾之豐,但也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的基本審美特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由于苗族人們勤儉節(jié)約的性格特點,所以在裝飾上也以經(jīng)濟、適用、美觀為目標,結合建筑的構件,以重點處理為手法,在具有民族民居特性的部分進行重點裝飾。
所以,苗族民居的裝飾大多簡潔、大方、樸素,紋樣也為幾何圖案,裝飾重點集中在入口、退堂、門窗、美人靠、吊柱、吊瓜、屋檐口及屋脊等處。
入口是一棟住宅的門戶,苗族民居一般多為三種方式:設置院門、披屋式大門、三面入口式。其中,以三面入口式最具特點,做法是沿曲廊到退堂大門處,構成一些簡單的線性元素,形成透視效果,獨具特色。退堂是一宅的最佳位置,也是全宅裝飾的重點部位。靠邊的欄凳,也就是常說的“美人靠”,裝飾和制作都十分精細,在欄板和角撐處飾以簡單的幾何紋樣,一般雕成鏤空的,簡單而美觀。也有的在退堂上部設置天花,使空間更為完整。而作為住宅的“眼睛”的門窗,裝飾紋樣較多,窗有漏花窗、梭窗等形式,窗花簡潔大方,疏密有致,梭窗采用推拉的方式同時也節(jié)約了空間,起到了畫框的作用,把室外景色納入框中,形成一幅生動的山水畫。
苗族民居以其簡潔的裝飾效果和重點處理的裝飾手法,形成了與環(huán)境和諧的裝飾效果,體現(xiàn)了人們的審美愛好和傳統(tǒng)的手工藝水平,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xiàn)力。
結束語
干欄式苗族傳統(tǒng)民居之所以能長久地維持功用,一直能滿足苗族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其原因在于因地制宜,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苗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特征和氣候等因素,孕育了獨特的民居建筑,再加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使得在建筑空間上的處理十分不同,在裝飾上更是獨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審美及裝飾趣味。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向業(yè)容(1982-),女,苗族,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從事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教育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