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一位從事教育的的工作者,尤其是教師最根本的目的,孩子是天真、可愛、活潑卻又貪玩的。而學習,說實在的又往往不是那么輕松,面對著厚厚的課本和沉重的書包,難免會產生畏懼甚至厭學的心理。而作為他們的老師,在這個時候,應該做些什么呢?是對孩子們的情緒不聞不問,繼續(xù)“滿堂灌”嗎? 還是應考慮如何培養(yǎng)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呢?怎樣才能使他們對數學這門課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幽兀?/p>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3-00095-01
一、巧設問題懸念,誘發(fā)學習興趣
“學起與思,思源于疑”。欲望是一種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事物的心里特征。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巧設懸念,使學生對某種知識產生一種急于了解的心里,這樣能夠刺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時,先給學生講個小故事:一天,張三去李四家找他玩,當時李四正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習題,張三一看就告訴李四那道題做錯了。李四非常驚訝,問張三有什么“判斷的秘法?”。我問學生們:“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種秘法?”。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想!”,于是,學生們非常有興趣的上完了這節(jié)課。
二、注重實際應用,激發(fā)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數學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學習“比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身上有許多有趣的比:手指與手掌的比、頭長與身長的比……并告訴他們,這些有趣的“比”在實際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根據這些“比”可以剪裁衣服、畫畫、公安人員借罪犯的腳印,可以算出罪犯的身高等等。通過這些具體事例,使學生把數學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去,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引起認知沖突,鞏固學習興趣
認知沖突是人的已有知識經驗與所面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或差異。這種認知沖突會引起學生的新奇和驚訝,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關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講“圓的定義”的教學,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圓形的事物接觸的也不少,再加上小學已學過一些圓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學生還無法揭示圓的本質特征。如果此時問學生“究竟什么是圓”?“圓的定義應該怎樣描述呢?”他們可能還回答不上來。不過,此時他們對“圓的定義”已經產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教學則事半功倍。
四、進行情感交流,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之間的距離,不只是“教與學”的關系,而應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那么學生自然的過渡到你所教的數學課上來。平時有時間可以和學生觸膝相談、還可以到學生家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或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歐幾里德、韋達、阿基米德、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的故事。
五、適當開展競賽,激發(fā)學習興趣
適當開展數學競賽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所以在數學課上,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這樣的環(huán)境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無定法,作為數學教師,應根據數學課的特點,優(yōu)選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就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