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會傾聽是記者重要的采訪基本功之一。不善“聽”、不認真聽,就不能很好的發(fā)問,就可能導致采訪的失敗?!皟A聽”是對訪問對象的尊重,是重視對方、與人為善的表現(xiàn),更是記者真誠的體現(xiàn);仔細傾聽有助于記者了解事實真相,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形成寫作思路。采訪過程中記者應放下架子,洗耳恭聽;心胸開闊,兼聽“異”見;用心傾聽,悟出奧妙;沉默是金,適時反應;注意體態(tài),傾聽妙語。
關鍵詞:電視采訪;善聽;善問;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4-0059-01
我國著名記者黃遠生在談記者應具備的素質(zhì)時,很強調(diào)“耳能聽”,并指出:“聞一知十,聞此知彼,由顯達隱,由旁得通,是謂能聽。”美國著名的談話節(jié)目主持人拉里.金認為“要善于訪談,首先要善于聆聽”,“要想學到什么,只有多聽”;只要“愿意聆聽,就會成為交談大師”。這告訴我們,掌握傾聽藝術,真正做到“能聽”,對于記者采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不善“聽”、不認真聽,就不能很好的發(fā)問,就可能導致采訪的失敗。
要想成為出色的采訪者,首先要做一個出色的傾聽者。注重傾聽別人講話有助于你做出恰當?shù)姆磻?。在采訪實踐中,初學的記者有時會犯這樣的錯誤;在訪問過程中從頭至尾只關注自己的提問提綱,問出一個問題后,注意力就轉(zhuǎn)到下一個問題上,不再關注對方的回答。這種“只帶嘴巴,不帶耳朵”的采訪,使記者成了一個活動的“話筒架”。這種做法可能會帶來的后果是:1.因不尊重訪問對象而讓他產(chǎn)生反感2.漏掉精彩的提問點3.漏掉觀眾(讀者)感興趣的問題4.讓不愿合作的訪問對象鉆空子
對于初為電視記者可能有兩種原因會導致這樣的錯誤。其一,認為由于有現(xiàn)場攝像機的記錄,電視采訪中沒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回答上。對訪問對象回答的理解和分析,可以等到編輯時再說。其二,初為記者,由于現(xiàn)場采訪過于緊張,不敢看對方,同時又擔心自己忘記下一個問題,因而對對方的回答充耳不聞。以下便是一個極端的實例:
記者:你認識XXX嗎
訪問對象:不認識
記者:你知道他家在哪里
訪問對象:……
記者:最近好嗎
訪問對象:我得了肺炎
記者:恩,讓我們談談那場球賽
如果你在注意聽,你就不可能犯上面的錯誤。當你問到“你愛人在哪里”時,對方回答“她在我的后備箱里”,這時你不可能不問“為什么”除非你根本就沒聽他的回答。
二、傾聽的重要性。
首先,“傾聽”是對訪問對象的尊重,是重視對方、與人為善的表現(xiàn),更是記者真誠的體現(xiàn)。這種真誠是與任何訪問對象溝通的點化劑。只有當被采訪對象感覺到了你的真誠時,只有他愿意對你敞開心扉時,他才會和你講心里話。 其次,傾聽是一種技巧。當記者遇到采訪阻力時,認真的傾聽就變成了與被采訪者溝通或判斷訪問對象言語真假的主要手段。一方面,記者的傾聽有助于培養(yǎng)起被采訪者的訴說欲,愿意接受他的思想的人。一旦讓對方有想說、愿意對你說的動機,雙方能達到這種心靈互動,那么記者距離想要得到的答案也就不遠了。另一方面,面對訪問對象的閃爍其詞和謊言,“傾聽”也會讓記者抓住要害,達到目的。
中央電視臺記者趙微在《焦點訪談● 惜哉文化》中對吉林市原副市長徐祚祥的一段采訪:
記者:夜總會在開業(yè)的時候有沒有經(jīng)過消防部門的審查?
徐:有。
記者:有驗收嗎?
徐:有。
記者:驗收通過了?
徐:要不開不了業(yè),這是程序,手續(xù),必須有。
記者:就是說沒有消防單位的驗收應該是不能開業(yè)的,是嗎?
徐:不能開業(yè),這是肯定的。
記者:那么當時他有這個手續(xù)嗎?
徐:那肯定有??!沒有他不能開業(yè)啊!
記者:您是……
徐:這,我昨天核對這個問題了。
記者:你已經(jīng)核對了?
徐:哎。有。
記者:您是看到這個文件了……
徐:我沒看文件。我需要聽匯報。那,我哪能不相信我的局長呢?
記者:市文化局的同志匯報的?
徐:哎。
很明顯,這段訪問的目的是記者所提問的第一個問題,即了解夜總會開業(yè)時有沒有經(jīng)過消防部門的審查。而這段訪問最關鍵的提問卻不失這個問題,而是記者所提問的“您是看到這個文件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已經(jīng)讓觀眾猜到答案。如果沒有現(xiàn)場的傾聽和追問,是無法達到這種效果的。
第三.善“聽”才能善“斷”。電視采訪以即興采訪為特點,在記者出鏡采訪中,更要講究抓住采訪對象的回答作出即興的提問。此時的傾聽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決定談話走向,認真的傾聽對記者選擇好打斷采訪對象談話的最佳時機至關重要。記者打斷采訪對象要有利于采訪的深入,比如抓住采訪對象談話中的一個重要細節(jié)進行追問,而這個細節(jié)有可能因為談話的繼續(xù)而被埋沒,或失去提問的最佳時機。同時,打斷談話還不應減弱采訪對象的談話興致。當年,作為鳳凰衛(wèi)視記者的楊瀾在采訪臺灣怪杰、學者李敖時,就很好的把握打斷采訪對象談話的時機。
由于經(jīng)過十余載的牢獄生涯,李敖個性激揚,憤世嫉俗,且反應速度極快,他的談話如果不緊緊抓住主題,談話的控制權很有可能隨時被他奪走。楊瀾多次通過打斷李敖的談話來把握談話主題。比如:當李敖講述自己從牢獄中出來后,以打官司為樂,并且從來不請律師,都是自己為自己辯護,但由于種種原因,并不總能打贏。李敖又說自己每當打輸官司后,馬上回家整理判自己輸?shù)倪@位法官的材料,準備將法官告上法庭。
楊瀾這時馬上打斷他的話,反問道:“那你這不是刁民嗎?”
沒想到李敖的回答更加理直氣壯:“就是刁民,我就是要當?shù)竺?。過去是民不聊生,現(xiàn)在我要讓他們‘官不聊生’。”一句話盡顯怪杰風采和豪邁個性。訪談中的打斷環(huán)節(jié),記者的依據(jù)都是兩點:一是抓住隨機出現(xiàn)的具體細節(jié)深入話題;二是激發(fā)對方的情緒和情感,使訪談更具可視性。
三、記者應如何傾聽
(一)、放下架子,洗耳恭聽
記者采訪,是聽取采訪對象-----當事人、目擊者或知情者說話的人,不論對方職務、地位高低,都應以普通人的身份面對對方,不應有記者的“架子”;要尊重采訪對象,用心傾聽采訪對象說話,才能聽到記者想知道的或者想不到的新聞信息或事實。在這方面,周恩來是我們的典范。他聽人講話,態(tài)度極其認真。不論對方地位高低、年齡大小,都同樣對待。美國一位外交官這樣評價他:“使人獲得第一印象的是他的眼睛……你會感到他全神貫注于你,他會記住你和你說的話。這是一種使人一見之下頓感親切的罕有天賦。”
(二)、用心傾聽,悟出奧妙
記者采訪用心傾聽,就可以聽出“玄機”、悟出奧妙。記者要善于調(diào)動聽覺感官,用心傾聽,才能聽出采訪對象有分量、有特點的話,抓住“閃光點”;才能聽出采訪對象說話隱藏的思想、意見;才能聽出采訪對象前言后語自相矛盾之處;才能聽出采訪對象說話離題而及時引導到正確的話題來;才能聽出采訪對象提供的新聞線索而深入采訪、刨根問底。不用心傾聽,就言而不聞,雖然聽到采訪對象說的話,卻聽不出名堂,抓不住鮮活的、能深刻揭示主題的材料。
(三)注意體態(tài),傾聽妙語
記者采訪,上身前傾、側(cè)耳傾聽,目視對方、關注話題,蹙額展眉、適度點頭……豐富的體態(tài)語言,都是向?qū)Ψ絺鬟f無聲的信息,表示記者重視對方談話,認真聽取對方說話,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傾聽氣氛,是幫助記者傾聽的奧妙招數(shù)。目光斜視、頻頻點頭、抱臂叉腿,體態(tài)失誤,就會使采訪對象誤認為記者不注意聽、不重視自己說話,從而中止說話,采訪難以繼續(xù)下去。
可見,鑼鼓聽聲,聽話聽音。善于傾聽,用心傾聽,是記者采訪成熟的標志。
參考文獻:
【1】張紅軍,鄒舉《實用電視新聞采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2】黃煒《新聞采訪寫作》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3】丁柏銓《新聞采訪與寫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