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梅
我校語文課堂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嘗試實施高效課堂,教師的評價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大多數(shù)教師基本上能尊重、激勵學生,但也有個別教師偶爾存在機械、重復、輕率、單一等問題。而這種缺乏藝術(shù)性的課堂評價,會導致學生形成隨意應付的學習態(tài)度,閉塞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評價失去應有的作用。這些虛假、空洞、膚淺的評價,對我們的課堂產(chǎn)生了不小的沖擊。
如何提高課堂價值,體現(xiàn)評價的藝術(shù)性呢?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結(jié)合我校的課堂模式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
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于漪教師早就大聲疾呼:“沒有個性的發(fā)展,就沒有卓越的人才。”《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強調(diào)指出:“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笨梢?,語文教學需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學生個性的一個重要途徑便是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化評價。
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給不同能力層次、不同認知特征、不同價值取向的學生以不同的評價,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實現(xiàn)班級語文整體素質(zhì)的提升。
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學生大體劃分為三類:尖子生、中等生、學困生;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征,我將學生分為感性、中性與理性;根據(jù)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將學生分為積極型、觀望型、消極型。如此以來,一個學生便具有了三個維度。如學生W屬于“尖子生”“感性”“積極型”,學生L屬于“學困生”“中性”“消極型”。若他們都回答了一個問題,對于W我會重點評價她的語言之美,會點出她答語中的關(guān)鍵詞,甚至會讓學生記錄下來,此外,我還會引導她打開思路,向問題的更深處探究;對于L,我則重點評價他的參與意識,會將他的回答加以提煉,潤色,并爭取其他學生的認同與鼓勵。
這樣,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便勇于選擇獨特視角,勤于思考、探究,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探究性學習;中等生們便會見賢思齊,夯實基礎(chǔ),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學困生也有了不斷進取的愿望,一步步找回自信,獲得學習語文的“密碼”。
二、傾注真情,運用表揚激發(fā)學生的熱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就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盡可能多地運用表揚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但表揚的前提是教師對學生的真情。
只有切切實實關(guān)愛學生,真真正正地為學生的哲思而驚嘆,為他們的偏誤而惋惜,為他們的批判精神而喝彩,學生才會將教師的評價看作動力之源。
當學生回答出色時,我們不應吝惜贊美之詞。當學生迸發(fā)有哲理的語言時,我們不妨這樣評價:“你說的頗具哲理,耐人玩味。對了,大家可以把它記錄下來,要注明這則語錄的作者是××哦!”當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時,我們不妨評價:“你的想法很獨特,很有創(chuàng)造性,這點我特別欣賞。請大膽探索,永遠做幸福的思考者!”當學生的發(fā)言條理清楚時,我們不妨說:“看,××對這個話題如此有研究,而且表述起來層次明晰,這便是學者之風??!”
即使學生回答得不完美,教師也可就發(fā)言的積極性,準備材料的嚴謹性,表述中的閃光點加以褒獎,從而使他們能自覺融入本屬于自己的課堂。
三、兼顧理性,不可盲從
評價有激勵功能,通過評價來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是,有時教師連錯誤的東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會扼殺學生的靈性與智慧,就是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其實,批評無禁區(qū)!因此,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撥;當學生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時,就應加以引導。
我曾聽過一堂課,教師執(zhí)教的是《智子疑鄰》,品析完課文,他問學生:“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一個學生回答:“我明白了有好的建議千萬別告訴別人,因為好心總是得不到好報。”教師想也沒想,便說:“好,不錯。下一位同學請你談?wù)?。”我便不解了,這樣的回答也好嗎?作為教師,你的職責是什么?難道不需要糾偏嗎?
這樣的教師,毫無理性可言,帶給學生的只有“負效應”。
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執(zhí)教《天游峰的掃路人》時,讓一個學生讀第七自然段,這個學生慢條斯理地讀完。孫老師評價道:“我特別欣賞他良好的心態(tài)。你看他讀書不慌不忙,不緊不慢。(生笑)我也要向他學。但是有的時候,該快的時候還是要快些,該慢的時候還是要慢一點,是不是?誰再來讀一遍。”既有鼓勵,又有善意的矯正,不失嚴謹。這樣委婉的批評,學生是能接受的。教師的評價語要做到表揚與批評相結(jié)合,鼓勵優(yōu)秀,指出不足,激勵后進。
四、適時引導,巧妙點撥
在課堂交流中,教師最擔心的便是發(fā)言者回答起問題來結(jié)結(jié)巴巴,語無倫次,甚至臉一紅,索性僵在那里。當我感覺學生回答不上來時,我會說:“或許是過于緊張吧,沒關(guān)系,坐下后再想想,或許能打開思路呢。誰來幫幫他?”這樣的評說后,學生便有了臺階可下,之后,他在聆聽中會更為專注,隨后的表達即使無法翻出新意,最起碼也能做到有話可說了。
當學生的回答陷入“死胡同”而無法取得角度的拓寬時,我們切不可“袖手旁觀”,應準備隨時“救場”。
一次,我在執(zhí)教《心聲》一課時,我讓學生談?wù)劇靶穆暋钡膬?nèi)涵,一向睿智的毛晨玉同學卻急得抓耳撓腮,原來他說出“‘心聲指李京京想在公開課上讀書,不過,好像還有其他方面,我再想想”后,其他同學盯著他,他越發(fā)焦躁,我想,他肯定是思維短路了,于是,我引導他:“你是從學習角度來談的,如果從家庭、教育等角度考量,‘心聲還有哪些內(nèi)涵嗎?”他豁然開朗,作出了精彩的表述,贏得了陣陣掌聲。
五、適時互動,倡導多元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評價方式應力求多元化,應將教師點評、同學互評、學生自評結(jié)合起來,不宜唱評價的“獨角戲”。
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評、互評,能讓課堂交流呈現(xiàn)多邊化的良好態(tài)勢。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學生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
如學生朗讀完課文后,教師可將評價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一開始,他們的評價局限于“定性”——“好”或“不好”,在一步步的引導下,他們學會從語音、語調(diào)、語氣、語感等角度進行評說。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讓我們在課堂上適時、靈活、有針對性地運用精湛的評價語言,營造一個個優(yōu)化的教學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和諧、全面發(fā)展的課堂。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