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國
以前,我對學科的評價的認識不足,總覺得好像只是語文、數學等這些傳統(tǒng)學科的事,與我們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沒有什么關系。但經過我這些年教學的總結與反思,以及和同學科的教師的探討和反饋,使我深刻認識到了信息技術也是多么需要“評價”的一科。
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操作是信息技術課程中最主要的內容,因此,實踐性和操作性強就成為了信息技術學科和其他學科最大的區(qū)別了,所以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的水平與程度最好的方法也是要通過學生的上機操作來體現。通過查閱相關材料,我了解到行為學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動手能力還是以模仿為主,而計算機操作的模仿是怎樣的呢?現在各學?;旧隙奸_了信息技術課,讓學生有了可以實踐的機會,那么到底學生在課上學會了什么?使用計算機能做些什么?還缺少一整套衡量的辦法。所以信息技術應該考什么,以及怎樣評價的問題也就擺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這些年來,總結我們對計算機評價的主要方法,還是以“上機考試+自動評分”模式作為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的評價,效果其實并不理想。而且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和深入發(fā)展,學生成長的三維目標成為我們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所以,單一地依據學生成績的評價尺度是不全面的,而“上機考試+自動評分”的模式違背了這一基本點。在高中,這種模式古板教條,很難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深入剖析就不難發(fā)現其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上機答題的理論題部分中會有太多的有關操作類的題目,如關閉窗口的方法有幾種?查找與替換的快捷鍵是什么?這些在實踐中只要用鼠標點一點或按兩下按鍵的事,在這里卻要學生冥思苦想,本來是為了讓操作能更直觀、輕松的方法卻變成了古板的識記,這種評價怎么能體現出學生的真實水平。
二是評價上機操作的答題一般都采用規(guī)定動作、規(guī)定的順序來完成一個操作任務,符合系統(tǒng)的這個順序才能算對,若是違背了呢?即使是把任務的最終效果做到了,計算機也會判斷答題錯誤。比如,在Excel電子表格中有篩選這一操作,其實要完成這一任務,只要按要求把要找的記錄從表格中篩選出來就可以了,需要的操作方法很靈活,不止一種。其中比較簡單的一種方法:比如,篩選出數學成績是80分以上的學生記錄,其操作只要選中數學一列再執(zhí)行“數據—篩選—自動篩選”命令,從下拉箭頭中找出條件就能完成這一要求。但現在上機考試系統(tǒng)中卻一定要求先選中整個表格,這一題的設計也許以后能得到更改,但卻不可能從本質上改變所有類似的情況,也就反映出這種評價方法的不足。這種被限制了規(guī)定動作的操作評價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無從談起。
信息技術學科是新興的學科,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而不是流于形式,疲于應付,要使每一位學生掌握相對過硬的計算機操作和應用的基本技能。所以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已經在一些方面落伍,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做出調整,與時俱進。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端正思想、更新觀念
新課改下有新要求、新理念。作為一線的教師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認識,加強學習,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去研究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真正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個人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一些知識的教授上,要敢于打破常規(guī),如Word文檔中正文的設置這個操作的步驟可分為“字體”一課和“段落”一課?!白煮w”這一課又包括字號、字形、字體效果;“段落”一課包括左縮進、右縮進、特殊格式、行間距、段間距、對齊方式等等。結合學生的實際,采取化整為零的教學方法,一方面會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這就很容易使學生掌握。而對于那些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展示自己,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模塊化的評價模式
很多時候,我們對于學生的評價就是僅有的期中、期末、結業(yè)考試,而這么幾次考試根本無法準確地評估出學生的學習效果,模塊化的教學模式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這里所謂的模塊化是指在每學完一個模塊就應該作一次評價。讓學生獨立完成本模塊的任務,再及時給予評價。如學生在制作電子賀卡時,對“蛋糕”“蠟燭”都加上超級鏈接,把它們鏈接到了舞蹈動畫和生日祝歌的音樂。當你打開電子賀卡時,屏幕就會出現一群小朋友手拉著手圍成一圈,伴著生日歌的音樂翩翩起舞……這樣的作品,反映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揮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高了學生掌握這一知識技能的效果。
三、教學評價注意層次性
信息技術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但我們都知道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不管是先天的資質還是后天的成長,對每個學生的影響都是不同的。而且農村的學生和城里的學生接觸電腦的機會存在明顯的差異,農村的學生在家接觸計算機的機會較少,而城里的學生家里大多數都有,并且在網率也非常高。一邊是“什么都不太會”;一邊是“小兒科”。這樣的現狀必然導致學生計算機動手能力的發(fā)展存在很大差異。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教師應照顧到每一位學生,那么具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我們就要為其選擇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讓他們都能有各自發(fā)展的余地,教師就要引入分層次教學的思想。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的輔導要求也不相同。有些很少或剛接觸計算機的學生,因為怕弄壞計算機而不敢自己動手操作,教師要鼓勵他們、啟發(fā)他們,并耐心講解操作的方法,讓這些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能夠積極地去自己動手,為后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又要加強對優(yōu)等生的指導,讓他們能在高中階段取得一定的進步,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一直持續(xù)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總之,把信息技術評價搞好,可以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促進教學的作用。在平時,教師應多注意將教學與評價相結合,學生就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這樣有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綜合素質增強了,也就達到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最終目標。所以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要正確、認真地對待每次的教學評價,充分反思、接受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使信息技術課能真正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課。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