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自曝財務問題、“兩月三換帥”、中國證監(jiān)會立案調查后,來自美國司法部的一紙公告,讓華銳風電雪上加霜。
2013年6月27日,美國司法部發(fā)布公告稱,已經向中國華銳風電提起訴訟,指控其從美國超導公司竊取商業(yè)機密,導致后者損失超過8億美元。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將會同私人和政府部門,共同調查從美國公司竊取機密的組織和個人。
如果最終罪名成立,華銳風電將可能面臨相當于損害金額兩倍的罰款,再加上給美國超導公司的賠償,最高金額將高達24億美元。
華銳風電年報顯示,從2012年起,華銳風電的現(xiàn)金凈流量已經是負值,而且越來越嚴重。這使得一旦罰金被執(zhí)行,華銳風電的現(xiàn)金流就有斷裂乃至破產的風險。
折翼美國
2012年6月,華銳風電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國際風能展上展示的“兩海戰(zhàn)略”,賺足了眼球。“兩海戰(zhàn)略”指大舉進軍海上風場和海外市場,
當時,華銳風電不僅在國內海上風電市場拔得頭籌,同時還成功進軍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等國際市場,在美國、巴西、瑞典、土耳其、印度、南非等多個國家中標風電項目或者獲取訂單。一切似乎都在朝著華銳風電希望的結果順利進行。
但充滿戲劇性的是,短短一年之后,華銳風電的“兩海戰(zhàn)略”便慘遭折翼。美國司法部一紙公告,將華銳風電推至風口浪尖。
7月1日,華銳風電發(fā)布的一份含有注銷在美國等4家海外子公司的臨時決議公告,引起了人們的諸多聯(lián)想。不少業(yè)界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表示,華銳風電放棄這些子公司,是為了逃避這次美國司法部起訴后的巨額賠款。
然而,“簡單的逃避并不能給華銳風電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使事情變得不可挽回。”芝加哥洛約拉大學法學院教授宋海燕告訴《財經國家周刊》。
在她看來,隨著美國司法部的介入,華銳風電與超導公司之間知識產權糾紛已經由普通的民事糾紛案件,升級為由美國司法部提起的刑事訴訟。這意味著案件不僅會涉及到經濟上的賠償,同時作為涉案的相關人員也將面臨刑事處罰。
“這種逃避對企業(yè)形象的影響也將是不可估量的,一旦企業(yè)信譽出現(xiàn)了問題,不管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會對其失去信心?!?中投顧問新能源分析師任浩寧告訴《財經國家周刊》。
在公告發(fā)布并引發(fā)質疑后,華銳風電很快回應稱,海外子公司的注銷和美國超導案件沒有關系。但在很多人看來,這一回應顯得有些被動。
宋海燕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其實,通過積極回應美國司法部的起訴,華銳風電有可能在付出一定金額的代價后,達成一項既不承認有罪、也不否認無罪的和解方案,這對于華銳風電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企業(yè)謀殺”?
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公司之間的糾葛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與今天對簿公堂不同的是,當時雙方還是“親密的合作伙伴”。
在隨后的合作過程中,不僅華銳從“買圖紙、造風機”起步,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大的風機整機制造商,美國超導公司也搭上了華銳這班順風車,從出售風機設計許可證和電力電子模塊的小公司,一舉成為華銳風機核心部件變頻器的唯一供應商。
美國超導公司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7年華銳風電成為美國超導公司最大的客戶以來,2007-2010年的4年間,華銳風電占美國超導公司營業(yè)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1%、67%、70%、68%。但好景不長,在維持了幾年“蜜月期”后,這對曾被華爾街盛贊的合作伙伴于2011年因知識產權糾紛而迅速交惡。一場訴訟拉鋸戰(zhàn)也隨之在雙方之間展開。
據(jù)美國超導公司的公開回復顯示,從2011年9月美國超導公司訴諸法律行動以來,他們已經向北京仲裁委員會申請了仲裁,并以華銳風電及其關聯(lián)公司為被告,向中國法院提起了3起民事訴訟,主張因華銳風電2011年3月的違約和2011年6月美國超導發(fā)現(xiàn)華銳員工盜竊知識產權,導致總計超過12億美元的合同違約,要求華銳風電履約并賠償損失。與此同時,華銳風電則否認違反與超導的合約及侵犯其知識產權,并向北京仲裁委員會提起“反訴”。
日前美國司法部起訴的公開文件顯示,本次起訴被描述為一宗由國際被告向美國企業(yè)實施的精心策劃的違法行為,其程度不亞于“企業(yè)謀殺”。
“之所以該案件會引起美國司法部的重視,不得不提到近幾年美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頻頻動作?!彼魏Q喔嬖V《財經國家周刊》。
2008年9月26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優(yōu)化知識產權資源與組織法案》,并于同年成為正式法令。該法案的出臺從民事、刑事和行政等方面全面加強了美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
在此基礎上,2010年美國司法部成立了特別工作組,專門處理國內和國際的知識產權犯罪活動。隨后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又在2011年簽署總統(tǒng)令,成立了兩個知識產權執(zhí)法高級咨詢委員會,以提升聯(lián)邦政府對知識產權執(zhí)法的力度。
“與過去只是企業(yè)間法律競爭的‘明戰(zhàn)’不同,普通訴訟的取證手段被認為過于溫和,缺乏強有力刑事調查手段、羈押措施和刑事懲罰。相比之下,以司法部、警察為主導的企業(yè)間商業(yè)秘密‘暗戰(zhàn)’顯得更加致命,是殺傷力最大的知識產權保護手段?!币晃涣私饷绹R產權法的律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近幾年來,美國針對中國企業(yè)提起的商業(yè)秘密侵權和經濟間諜訴訟案件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增加,遠遠超過專利案件的增長速度。
“兩?!崩Ь?/p>
即使華銳風電能在美國司法部的起訴中順利通關,但其“兩海戰(zhàn)略”的落空幾乎已是無法挽回的定局。
據(jù)資料顯示,自去年10月份以來,華銳風電已經累計注銷子公司多達17家,其中8家為海外子公司。目前華銳風電還未決議注銷的海外子公司僅剩下西班牙和土耳其2家。在2012年的財報中,華銳風電的10家國際子公司年度凈利潤全部處于虧損狀態(tài)。
任浩寧告訴《財經國家周刊》,目前整個中國風電行業(yè)的海外市場都非常慘淡,海外銷售成本比國內高出20%,美國市場由于“雙反”,成本更是高出70%-80%。銷往歐盟50%的產品如今也已無利可圖。海外公司已經成了華銳風電的負擔。
面對海外市場的全面潰敗,華銳風電“兩海戰(zhàn)略”的另一個支點——海上風電也不樂觀。
任浩寧表示,雖然海上風電是一個發(fā)展方向,但是如果考慮到海上風電的并網困難性比陸上風電更大,短期之內海上風電發(fā)展將會非常有限。此外,從海上風電的成本來看,華銳風電也并不占據(jù)成本優(yōu)勢。
據(jù)龍源電力內部人員稱,其海上風電成本已經能夠做到每千瓦投入6000元左右(當前火電每千瓦投入3000-4000元,陸上風電每千瓦投入5000-6000元),目前這是行業(yè)內最低的成本。但是,華銳的技術只能達到7000元左右的成本。
“短期內,海上風電不會成為華銳風電新的業(yè)務增長點。”任浩寧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