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大李從韓國培訓回來,我開車接他去一家餐廳為他接風洗塵,并且還請了幾個同事作陪。當我接過服務生的菜單點好菜時,大李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忙按住我的手,說,大張,你就別給我點那么多的菜了,反正就我們幾個人,吃不完浪費有點可惜,如果這事發(fā)生在韓國,餐廳老板會收取你一定押金的。我聽了,頓時來了興趣,問,還有這事?可餐廳老板這樣做,豈不是嚇跑了眾多的顧客?生意還怎么做?。看蠹乙捕疾唤獾乜粗罄?,希望能從他的眼里得到答案。
看到我們幾個人認真地豎著耳朵,大李說,其實,韓國出臺這樣的辦法也是迫不得已,因為韓國的糧食自給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可即使這樣,以前浪費糧食也是驚人的。在不少飯店或者餐廳,剩飯剩菜隨處可見,鮮見有打包帶走的。尤其在節(jié)假日,浪費更為嚴重,為了填補糧食較大的缺口,韓國不得不每年花不少外匯從國外進口糧食,這對一向崇尚節(jié)儉的韓國政府來說,肯定是無法接受的,于是痛下決心,制定了很多措施以解決嚴重的浪費問題。只是韓國與別的國家不同,別的國家要么就是實行嚴厲處罰,如德國;也有的國家推行剩菜捐社會,如巴西。而韓國政府卻是推行餐桌節(jié)約計劃,將努力對象瞄準餐廳,而非就餐的客人,比如說減稅政策。
據(jù)大李說,韓國曾在上個世紀末推出一項法令,如果有一家餐廳能向顧客提供把飯菜吃光的標準或者能讓顧客把吃剩下的飯菜打包回去,就可享受減稅或者減收百分之三十水費的優(yōu)惠。這法令一出,餐廳老板為了能夠享受到優(yōu)惠政策,他們會極力向顧客推薦適合每個人飯菜的分量。如果發(fā)現(xiàn)有顧客點菜已經(jīng)超出了合適的分量,對不起,餐廳服務生會苦口婆心地勸阻他們,如果不起作用,餐廳老板也會出面勸說,如果還是不行,老板就會使出最后的殺手锏,即點超出分量的飯菜可以,但必須收取一定的押金,就餐結束時,如果剩飯剩菜不留,老板會退回全部押金,相反,則押金全部沒收。雖然這招有點夠狠的,但絲毫沒有影響餐廳的生意,因為低廉的飯菜價格反而贏得了更多的顧客,同時,為了避免被老板沒收押金,一般就餐的顧客會盡量把剩飯剩菜消滅干凈,或者實在吃不完,就打包帶走,但老板只能退部分押金。這樣做,無非就是擔心有少數(shù)顧客會不自覺地把打包的飯菜扔到垃圾箱里去。
最后,大李又補充說,韓國這幾年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減少了糧食進口,而且對不少顧客追求苗條、減少熱量攝入有好處,可以說,有利于健康是非常顯而易見的。
(摘自《聯(lián)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