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興邦的基礎,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文學的博大精深我們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是在現(xiàn)代,人們越來越不重視對語文的學習,很多人覺得只要交流不是問題就沒必要深入的研究,導致當代學生的文學基礎不堅實,對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學沒有很好的繼承下來。因此,為發(fā)展教育,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家一再的進行教育改革,又進行了新一輪的新課改。新課改中強調(diào)的就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鑒于此,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加以探討。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師生 教學模式 發(fā)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
(一)語文在中學教學中不被足夠的重視
語文在教學中最明顯的現(xiàn)狀就是不被老師學生所重視,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語文是基礎課,靠的是自己的思想和思維,就算平時不怎么學習,在考試中也能夠考得一個還算不錯的成績,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只是注重自己的總分,而數(shù)理化這些邏輯思維很強的學科是拉開學生成績的關鍵學科,因此老師學生就對這些學科更加的重視,而對語文這一學科不太重視。
(二)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沒有積極性
因為語文不夠被足夠的重視,很多的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沒有積極性,在課堂上基本上就是選擇性的屏蔽,認為語文課就是放松的課堂,可聽可不聽,花很多的功夫在語文課上也不一定就能考得好的成績,不怎么下功夫也不會比別人差多少,這樣一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基本上就是只聽老師講,不會積極的發(fā)言,不積極的進行必要的思考,更不會和老師進行必要的互動,沒有學習的積極性。
二、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以老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是以老師講為主,學生基本上就是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的狀態(tài),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老師讓干什么學生就干什么,使得學生基本上不會去獨立的思考問題,只是被動的接受。
(二)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知識不全面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老師的文化底子一般不是特別的深厚,在講述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文化知識拓展的不到位,例如講專門寫楊梅這一果實的課文時還可以涉及一些別的果實之類的,像荔枝的傳聞。而很多的初中老師講楊梅就是講楊梅,不會涉及到其它的果實,顯得單調(diào)無趣,其實文學史就是整個歷史,講文學就是貫穿歷史的過程,知識拓展的不到位時,學生便不能全面的了解并掌握所學內(nèi)容。
(三)枯燥的文學調(diào)動不起來學生的積極性
學習語文,很多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枯燥無味,光與文字打交道,就像一些古詩詞,就那么幾句話,卻反映出了各種社會現(xiàn)實,這都要學生從僅有的文字當中挖掘出來。而老師如果沒有很好的教學方法和詼諧幽默的上課方式,學生的積極性就調(diào)動不起來,枯燥的文字加上老師的無趣,學生基本上在課堂上就是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
三、對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發(fā)展研究
(一)構建師生和諧關系,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構建師生和諧關系,以學生為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一般課文中都會出現(xiàn)新詞生詞等,通過學生的課前預習,在課堂上老師先進行簡單的提問,讓學生對所出現(xiàn)的新詞、生詞等加以簡單的解釋和對課文的簡單理解,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情況老師再加以深入的講解,課堂上和學生互動教學,以學生發(fā)言為主的教學,把學生作為課堂的真正的主體,老師作為學生的好幫手,進行更好的教學。
(二)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是調(diào)動課堂活躍的基礎,老師在課堂上多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先進行獨立的思考,然后進行小組討論,最后每一組出代表進行發(fā)言,講述他們的見解,老師再加以點評。因為語文的思維是非常廣泛的,什么問題都沒有固定的答案,對同一個問題個人有個人的見解,老師應多設置此類型的問題與學生互動。其次,在教學中,老師多拓展一些課外知識,延伸一些歷史事件、人物等,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最終達到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三)建立健全的教學設施和雄厚的師資力量
在語文教學中,會涉及到很多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像中國的四大名著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多多少少都會涉及到一些,而這些名著都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之類的,遇到此類的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一些短片等讓學生加深理解學習。這就必須要求學校的教學設施完善,有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條件,掌握第一手信息,不斷的更新教學設施,不斷的完善教學設施;其次必須加強對教師的管理和要求,師資力量是成功教學的一半。
四、結束語
總之,研究初中語文教學的模式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好的學習語文,對語文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重視語文,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更好的發(fā)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所需的人才越來越多元化,但是,不管是什么型的人才,都必須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不管干什么都離不開與人交際,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可以使人受用一生。因此,培養(yǎng)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就要從基礎開始,從學習語文開始,研究更好的教學模式,使教育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楊亞召.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考試周刊.2010
[2] 馬文凱.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J].新課程(教師版).2007
[3] 張立明,李興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初探[J].寧夏教育.2003
[4] 蘇平萍.初中語文對話教學個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