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英語教學中對英語國家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因為有效的交際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技巧問題,還涉及到許多文化因素。通過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還能幫助學生積累異國文化,激發(fā)英語學習的興趣。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是實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理論和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之外,還應具有較熟練的英語運用能力。
關鍵詞 高職英語教學 英語國家 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高職教育所培養(yǎng)的實用型人才,除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理論和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之外,還應具有較熟練的英語運用能力。多年來,高職英語教學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即傳統(tǒng)的聽說法和以教師為中心的翻譯法。教師往往只注重學生語言形式的正確和流暢,而較少注重結合語言使用的場合來培養(yǎng)學生的反映能力,導致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出現(xiàn)很多障礙。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忽視了英語中的文化因素。成功的英語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懂得語音、語法、詞匯,還應使學生掌握語言的社會文化規(guī)則并能夠實際運用它們.使學生具備社會文化能力。近年出版的英語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文化知識的介紹.各高等學校對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但是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不少學校和教師更多地注重詞、句和篇章的講解.對文化內涵的重視和文化意識培養(yǎng)還遠遠不夠。從當前英語敦學的實際情況看,語言的文化內涵應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精神.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知識、交際能力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分階段地給學生講解一些必要的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以便他們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他們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意識。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國際視野。
1 英語國家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的定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正式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大寫字母“C”文化,即一個國家的地理、歷史、自然、政治、哲學、文學、經(jīng)濟、教育、科技等;二是小寫字母“c”文化,即人類的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風俗習慣,對其理解主要著眼于精神方面,即隱藏在其中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目前,在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還比較落后,這是我國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英語國家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英語教學密不可分。這是因為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yǎng)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然而,中國的英語教育卻明顯滯后。應試教育和傳統(tǒng)的外語教育觀緊緊地束縛著中國教師的手腳,帶來了相當?shù)呢撁嬗绊?。中國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有的還進入碩士,博士生階段,總共學習十多年的英語,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查詞典、記單詞、分析句子結構上,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外語學習的全部。這樣,盡管教師與學生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效果卻事半功倍。因此,當前英語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國家文化意識。因為學習語言和培養(yǎng)文化意識相互依存。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語言學習中必須滲透文化意識。美國語言學家Edward·Sapir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可見,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教學不能脫離文化教學。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聯(lián),它既是信息的載體,又是文化的載體;既表現(xiàn)與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響和限制,兩者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各民族語言在相當程度上了反映了民族特征:民族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和生命哲學等。顯然,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語言習慣,不同語言習慣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語言差異本質上是文化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使不同文化之間的語言交際出現(xiàn)困難。然而,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語言,對對方的語言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發(fā)生沖突和理解障礙。這些障礙大多是人們在掌握了相當數(shù)量的詞匯、語音、語法等之后出現(xiàn)的。交際的困難多半不是由于對外來語的詞匯意義不理解,而是由于不理解這些詞匯背后所包含的社會文化內涵;交際中最嚴重的錯誤往往出自錯誤的文化假想。要掌握一種語言就要熟悉其文化的特殊性,就要了解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差異,進而逾越這種文化差異。因此,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進行相應的文化導入。
2 結束語
目前,我國教育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必要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又要強調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涉外工作的能力,使他們在涉外的日?;顒雍蜆I(yè)務活動中能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然而,僅僅學會英語的語音、語法規(guī)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學會了英語并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習慣采用每節(jié)課只教單詞、發(fā)音、語法等應付考試的教學法,只重語言的基礎知識,而忽視對于英美國家文化背景的學習。這樣的教學訓練出來的學生,也許能讀會寫,甚至可以在各種英語等級考試中拿到高分,但是英語交際能力較差。這也是目前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一大問題。外語教學如果只教語言而忽視文化教育,終究會使學生喪失興趣;而如果能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則可將其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轉化成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動力,為外語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