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磁共振黑血技術(shù)及SCTA對頸動脈斑塊的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期間入住我院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158例,隨機分為磁共振黑血技術(shù)(BB-RI組和多層螺旋CT(SCTA組,所有患者均接受頸動脈內(nèi)膜剝脫術(shù),對剝落下的斑塊,BB-RI組進行BB-RI檢查,SCTA組進行SCTA檢查,對兩組剝脫斑塊的病理組織學檢查結(jié)果進行比較分析。結(jié)果在對頸動脈斑塊中脂質(zhì)成分、頸動脈斑塊出血、頸動脈斑塊纖維化以及頸動脈斑塊鈣化的檢出率方面,BB-RI組與SCTA組組間比較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jié)論BB-RI和SCTA都能夠?qū)︻i動脈斑塊的病理學類型做出相關(guān)定性的分析,根據(jù)斑塊的影像表現(xiàn)及臨床相關(guān)資料能夠為治療提供依據(jù)。
【關(guān)鍵詞】磁共振黑血技術(shù);多層螺旋CT;頸動脈斑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03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233-01
臨床證實,人類發(fā)生腦卒中(腦中風的一項關(guān)鍵原因是頸動脈粥樣硬化,其關(guān)鍵因素在于頸動脈斑塊,頸動脈斑塊也是誘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其中易損斑塊危害性最大[1]。因此,在急性腦血管疾病防治過程中,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態(tài)及成分進行正確判斷有助于識別易損斑塊,并對患者選擇正確治療方法、估計預后均有較大意義。本研究通過對154例頸動脈斑塊者采取BB-RI及SCTA掃描,探討B(tài)B-RI及SCTA在頸部血管斑塊診斷中的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期間入住我院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158例,男性88例,女性70例;年齡在49-73歲之間,平均年齡(56.5±0.5歲。病例納入標準[2]:①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腦缺血癥狀,超聲顯示患者形成頸動脈斑塊;②排除對磁共振檢查出現(xiàn)不適反應以及中風急性期,神志不清,癥狀不穩(wěn)定,無法配合檢查等患者;③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隨機分成BB-RI組和SCTA組,每組7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飲酒、吸煙等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158例患者均進行頸動脈內(nèi)膜剝脫術(shù),對剝落下的斑塊,BB-RI組進行BB-RI檢查,具體方法如下:對患者使用GE3.0T磁共振成像設備,使用頸動脈專用線圈。首先對患者進行3-TOF掃描,得到序列圖像,后進行黑血序列掃描,掃描T1WI、T2WI兩個序列。掃描范圍包括頸總動脈分叉處上下3cm,層間距0.1mm,層厚3mm。SCTA組接受SCTA檢查,具體方法如下:儀器設備為日本東芝Asteion4多呈螺旋CT儀,首先對患者分別進行頸部掃描和血管掃描。速度為5.0mLs,于肘前靜脈分別注入碘帕醇注射液及生理鹽水各50mL、40mL。藥物注射注后做1min、2min期動態(tài)掃描。最后對兩組患者術(shù)后剝脫下的斑塊進行HE染色,觀察斑塊的脂質(zhì)、出血、纖維、鈣化等成分組成。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在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BB-RI組與SCTA組在對頸動脈斑塊中脂質(zhì)成分、頸動脈斑塊出血、頸動脈斑塊纖維化以及頸動脈斑塊鈣化的檢出率方面比較,差異組間比較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3討論
近年,BB-RI作為影像新技術(shù),逐漸成為腦卒中診斷效果最顯著的方法,并具有較強的斑塊成分檢測能力[3]。BB-RI通過掃描不同的序列,區(qū)分所有剝落斑塊的構(gòu)成組分。BB-RI影像可以顯示脂質(zhì)核心和纖維帽的厚度,這對于評估斑塊破裂極為有益。BB-RI影像顯示斑塊的出血情況,為預測易損斑塊提供了主要依據(jù)。同時,BB-RI對位于腦干、小腦部位的梗死灶也比較敏感。
SCTA具有較高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覆蓋范圍較廣、掃描時間短。SCTA是評價粥樣硬化斑塊的首要技術(shù),通過使用全自動分析軟件,SCTA可以清楚標記出斑塊壞死核心、出血、鈣化產(chǎn)物。它可以為醫(yī)療工作者提供清晰準確的圖像信息。對評價頸動脈斑塊的形態(tài)、成分、斑塊位置等價值性很高。通過本研究表1可知,BB-RI和SCTA兩種技術(shù)對于頸動脈斑塊脂質(zhì)成分、鈣化、出血、纖維的檢出率,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同時本實驗也證實BB-RI和SCTA兩種無創(chuàng)性技術(shù),可對易損斑塊進行定性分析,可根據(jù)病情癥狀需要為腦卒中的預防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磁共振黑血技術(shù)(BB-RI及多層螺旋CT(SCTA掃描對頸動脈斑塊診斷具有無創(chuàng)性,對易損斑塊檢出率較高,兩項技術(shù)均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萬江,彭禮清,李真林.多層螺旋CT在評價頸動脈斑塊特征中的價值[J].華西醫(yī)學,2012,27(9:1354-1356.
[2]周麗丹,劉恒方,徐紅衛(wèi)等.磁共振黑血技術(shù)及SCTA對頸動脈斑塊特征的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2:9-11.
[3]曹茂紅,柯開富,周冉冉,等.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相關(guān)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