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與探討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征的臨床癥狀與診斷特點。方法選取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間收治的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患者共21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包括患者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特征等。結果21例患者病因分別為子癇共5例,化療藥物所致共5例,放療藥物所致共2例,免疫制劑所致共1例,高血壓腦病共8例?;颊吲R床癥狀主要為癲癇、嗜睡、意識模糊、注意力下降、偏癱以及視物障礙。對患者進行RI檢查可得,其病變部位主要為后部腦白質(zhì)。結論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的病因復雜,但通過準確的診斷與積極的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關鍵詞】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臨床特點;診斷方法;病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102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647-01
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在臨床上屬于較為罕見的一類疾病,與常見的腦白質(zhì)病變不同,該病患者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癲癇、頭痛、意識模糊、精神障礙等,并伴發(fā)可逆性的后部白質(zhì)損害。該病最早于1996年提出,根據(jù)相關資料記載,該病多為急性起病,女性的發(fā)病率較男性更高。臨床上對其病因與發(fā)病機制意見不一,目前主要可以分為腦血管痙攣學說與腦血管過度灌注學說兩種理論。準確的診斷與積極的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使其生活狀態(tài)與精神狀態(tài)均恢復到患病前正常水平[1]。本文就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與研究,旨在為此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間收治的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患者共21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為20歲至50不等,平均年齡為35.4歲。對患者的原發(fā)性疾病進行分析可得,其中妊娠共5例,占23.8%,肺癌共4例,占19.0%,鼻咽癌共3例,占14.3%,高血壓共8例,占38.1%,肺部感染共1例,占4.8%。
1.2研究方法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了解其病因、臨床表現(xiàn)以及影像學特征,21例患者均接受頭顱RI檢查,重點觀察患者的后部白質(zhì)是否存在可逆性病變,并對病變區(qū)域進行記錄。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治療后,再次采用RI進行復查[2],以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
1.3統(tǒng)計學方法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使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與計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數(shù)據(jù)對比采用X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將所有數(shù)據(jù)錄入數(shù)據(jù)庫中,以便于日后進行回顧性分析與計算。
2結果
2.1病因分析對21例患者的病因進行分析可得,患者病因為子癇共5例,占23.8%,化療藥物所致共5例,占23.8%,放療藥物所致共2例,占9.5%,免疫制劑所致共1例,占4.8%,高血壓腦病共8例,占38.1%。
2.2臨床癥狀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可得,其中存在嗜睡共15例,占71.4%,癲癇共5例,占23.8%,視物模糊共3例,占14.3%,注意力下降共18例,占85.7%,意識模糊共8例,占38.1%,偏癱共2例,占9.5%。
2.3影像學檢查結果對所有患者均采取顱腦RI檢查,根據(jù)RI圖像顯示,患者病變部位為后部腦白質(zhì)共19例,占90.5%,小腦白色質(zhì)共1例,占4.8%,側腦室共1例,占4.8%。對其病變部位進行RI檢查時可見T1期為明顯低信號,而T2期呈現(xiàn)明顯高信號。
2.4治療與轉(zhuǎn)歸本文21例患者均于明確診斷后,采取積極的方式進行治療。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因,對于腫瘤患者給予其停止使用免疫抑制劑、停止化療、停止放療等處理,對于子癇患者給予降壓與解痙治療,對于高血壓腦病患者給予降壓處理,對于肺部感染患者給予抗感染治療。不同情況的患者酌情給予脫水降顱壓藥如甘露醇、呋塞米、氫氯噻嗪等。對患者在治療后的顱腦RI進行分析可得,本文21例患者共15例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生命體征恢復正常,6例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生命體征趨于正常。所有患者最終均康復出院,其生活狀態(tài)與精神狀態(tài)已基本恢復至患病前的水平。
3討論
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在臨床上屬于較為少見的一類綜合癥,目前認為該病主要與子癇、高血壓腦病、放化療、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等有關,一些少見的病因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白塞氏病等也可能導致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該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點,兒童與成人均可能發(fā)病,且以女性患者居多。根據(jù)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臨床癥狀為嗜睡、癲癇、意識模糊、記憶力下降、視物模糊、偏癱等。通過顱腦RI能對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進行準確的診斷,其主要RI影像特點為后部、小腦、側腦室的白質(zhì)水腫[3]。CT檢查也是相關臨床資料記載的能夠準確診斷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的有效方法,患者病灶在CT影像中顯示為低密度。對于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的診斷需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與影像學變化綜合考慮,因在診斷時容易將其誤診為TOBS、腦炎、脫髓鞘疾病、靜脈血栓形成以及SAH[4]??赡嫘院蟛堪踪|(zhì)腦病綜合癥患者的預后一般良好,控制患者血壓與預防癲癇發(fā)作是治療該病的關鍵目的。通過對患者進行準確的影像學診斷,并根據(jù)其具體病情采取積極的方式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使其影像學改變能夠徹底消失,使其基本恢復患病前的正常水平[5]。
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的病變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主要認為由于一些疾病或藥物的使用,使血管內(nèi)皮細胞遭到損傷,最終引發(fā)腦部毛細血管滲液,造成腦白質(zhì)水腫,從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對于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癥患者首先應給予準確的診斷,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方式進行治療。對于此類患者首先應在控制其原發(fā)性疾病的前提下,對其進行降顱壓處理,使其腦白質(zhì)水腫得到改善。但需注意的是,此類患者不適宜使用激素進行治療,因為激素可能會導致患者血壓升高,使其病情加重。及時的、恰當?shù)闹委熌軌蚓徑饣颊叩呐R床癥狀,改善其生命體征,故本文建議醫(yī)生對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時,結合其臨床癥狀與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多方面考慮,以確保選擇最為科學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Garg RK.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Postgrad ed J,2001,77:24-28.
[2]金笑平,王堅,朱國行.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征29例分析[J].臨床醫(yī)學,2003,23(9:24-25.
[3]Hinchey J,Chaves C,Appgnani B,et al.A review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N Engle J ed,1996,334:494-496.
[4]Shin KC,Choi HJ,Bae Y,et al.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ith thrombocytopenia treated with cyclosporine[J].J Clin Rheumatol,2005,11(3:164-166.
[5]鄭茜,王為珍,祝茗.可逆性后部白質(zhì)腦病綜合征臨床分析[J].上海醫(yī)學,2007,30(8:58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