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政治課程內(nèi)容豐富,加入了部分法律知識和很淺顯的哲學內(nèi)容,使得其變成思辨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初中學生普遍不曾接受過嚴密的思辨訓練,學生如果不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及很好的理解與感悟能力,會讓課堂內(nèi)容理解起來很有難度。如果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能夠有很好的提問方式及提問技巧,則能一定程度避免學生接受難的問題,讓學生對于知識點理解起來更輕松。
【關(guān)鍵詞】初中政治 提問 方法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71-01
有效的提問是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初中政治課程理論性強、知識抽象、注重思辨,要想讓各個知識點能很好的被學生接受與吸收,需要教師在提問方式上更有技巧。有的提問方式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fā)學生思考,同時也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此問題,筆者提供如下建議。
一、課堂有效提問的原則
1.難易適度原則
首先提問的難易程度要適中,政治課堂中的很多知識點及概念對學生而言都是極其陌生的,加上哲學本來就抽象且形而上,而法律又很專業(yè),如果教師提問的難度超過了學生所能接受的范疇,可能沒有學生能真正理解,更別說回答。當然如果問題太簡單過于一目了然,那也失去了提問的意義。提問時最好能適當?shù)暮蜕罱Y(jié)合,讓學生易于理解,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引發(fā)他們主動思考。
2.適時適量原則
其次要拿捏的是提問的時機。提問前往往需要教師做相關(guān)知識鋪墊,例如讓學生瀏覽一段課文,或者教師交代了一段背景知識,當學生有了一定準備后,再來有效提問,這時學生馬上能把剛剛看過的或講過的知識點加以分析利用,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印象,也讓思考變得更有意義與價值。同時提問也應(yīng)當適量,一次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徹底弄清楚后再展開下一個問題,不能問題相互堆積,這不僅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也會給學生帶來一定心理負擔,并不是好的提問方式。
3.以人為本原則
提問時教師要做到以人為本,首先提問是針對全體同學的,在設(shè)計問題時要盡量照顧到所有學生,讓學生都能理解問題的要義,都能參與到思考中來。所提問題要想能讓所有學生都適當參與,問題的設(shè)計上則要由淺入深,逐層遞進,老師要適當引導啟發(fā)學生,讓他們用正確的方式思考不至于偏離主題。
提問后,教師很有必要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適當評價。首先老師的評價能夠讓學生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對是錯,如果答錯了,錯在哪里。在對這樣的情況進行點評時,教師應(yīng)當注意,不要直接否認學生的答案,學生即使答錯了,也可以婉轉(zhuǎn)的指出,可以提醒學生“從這個角度思考可能不太合適”,或者告訴學生“這個問題其實還有其他原因”。對于初中政治課程,不同于數(shù)學等理科課程,有很明確的正確答案,且正確答案通常都是唯一的,政治中的探討本來就是各抒己見,不存在對錯,只是每個學生看問題的角度及方式不一樣,教師如果盲目的否認學生的回答,不僅讓學生覺得受到打擊,可能還會抑制其積極思考。所以不管是問題回答得很準確或者回答的有偏差,學生答完后,教師首先都應(yīng)當給予鼓勵,對于理解不太準確的學生可以引發(fā)他們換一個角度或者換一種模式思考,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都踴躍參與,活躍課堂氣氛。
二、初中政治課堂提問方法
1.找準重點—針對性提問
提問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能引發(fā)學生思考,這就要求老師的提問要有針對性。首先提問前教師要對教學大綱有準確的把握,問題緊密圍繞教學大綱產(chǎn)生。其次,提問時要做到問題清晰明了,不能模棱兩可或含糊不清。初中政治教學內(nèi)容本來就很抽象,學生經(jīng)常會覺得抓不住教學重點與要義,覺得書本上的知識很難于理解。然而對于這些問題及知識點,教師們早已爛熟于心,因此教師要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從他們的角度理解問題,這樣就很容易明確怎樣的提問方式更能讓學生接受,從而引發(fā)他們思考。有針對性的提問要求老師很好的把握講授的知識要點,對于特定的知識點提煉成和同學們生活接近的問題,這不僅便于學生理解,也能夠幫助他們思考,從而更好的掌握相關(guān)知識要點。
2.循序漸進—梯度性提問
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chǔ)及能力各有差異,不同的問題教師在提問方式上也要有差異,且要循序漸進的展開。如果是較難的、思辨性很強的問題,可以讓基礎(chǔ)較好的學生回答,這一方面讓他們有了更深的思考,同時他們回答中折射出的個人的較好的思維方式也可以讓大家參考借鑒,從別人好的觀點中可以一定程度引發(fā)其他學生的思維。如果是比較簡單的問題,則可以讓大家共同參與,特別是要多照顧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對他們更應(yīng)當加以鼓勵,給予肯定,以增強他們的信心及學習興趣。有梯度性的提問,能夠讓由易到難各個層面的知識點學生都循序漸進的接觸與掌握,也能夠讓基礎(chǔ)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
3.別出心裁—新穎性提問
要想引發(fā)學生思考,另一個方式是讓提問更貼近學生生活,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讓模糊的印象變得清晰,教師可以對問題進行包裝設(shè)計,別出心裁的提問往往能夠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益友”和“諍友”時,對于剛剛接觸的學生而言很難真正辨別二者間的關(guān)系,學生很難短時間內(nèi)弄清楚它們分別指什么。如果老師能夠結(jié)合實際生活,把兩個概念都用到離學生很近的生活中,學生馬上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并且會記得特別牢固。初中政治課程中設(shè)置了很多和社會十分貼近的知識要點,這些要點理論性強,和學生實際生活往往有一定距離,要想讓學生能夠真的理解,將抽象的、概念性強的和生活離得遠的知識盡量回歸到生活中來,就需要老師能夠別出心裁的提出更新穎的問題,這樣讓提問更有效,也讓學生的思考更積極。
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其中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技巧,尤其是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有效的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晦澀的知識要點,是教師需要琢磨的問題。教師的提問要有針對性,且很好的拿捏的分寸,對回答問題的學生多做鼓勵與啟發(fā),一定程度都能讓提問更有效。
參考文獻:
[1]毛恩泰, 初中政治教師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J], 新課程學習(下), 2011年06期.
[2]尹珍香, 初中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 新課程研究(上旬刊), 2011年05期.
[3]徐宏偉, 認知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與方法[A], 《思維科學與21世紀》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