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63-01
有位名師說:“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意思是鹽只有溶入湯中才能被人們愉快地吸收,知識也只有融入輕松愉快的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會吸引人情趣盎然地去學習。創(chuàng)設有效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情境,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思考中感悟。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課教學從平常的生活切入、展開、提升,把生活引入課堂,活化教材,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道路上,在親切的生活情景中攀登高峰,生成創(chuàng)造,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學更具有生命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個明顯的心理特點就是叛逆心理增強。他們具有強烈的成人感、獨立意識和自尊心。他們渴望在行為和情感上與成人進行“公平交換”,但是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小,在許多場合忽視了他們這種極為敏感的心理需要。當他們發(fā)現(xiàn)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時,他們往往表現(xiàn)為“反抗”或者“我行我素”,否認父母的一切,對父母缺乏理解和寬容,越來越明顯的疏遠、拒絕父母。如何讓學生明白逆反和閉鎖心理的危害。針對初中生同齡人間有著共同語言的特點設計了“曉航事件”。采用《兒子正在青春期》視頻資料。讓學生深入其中,傾聽同齡人的聲音,感受曉航父母的憤怒、無奈和心酸。一堂課下來,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老師采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來說明理論,讓學生覺得熟悉,可以參與探討,愿意發(fā)表意見。學生既享受到參與的樂趣,又體會到參與的價值。在教學中,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了學生的感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思維,突出重難點。
2.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提高教學實效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闭谓虒W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要使學生積極參與發(fā)現(xiàn)學習、探究學習,政治教師在課前就要精心設計疑問、設計探究性問題,課堂巧妙提出疑問。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币怀厮浪?,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芍^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師教學就要善于設疑,巧于設疑,于無疑處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究的欲望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波瀾。這正如古人所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善于溝通》一課設置了“齊齊煩惱”的教學情景。提出了:(1)齊齊的煩惱是什么?(2)造成齊齊如此煩惱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齊齊你會采用網(wǎng)友建議的離家出走方法嗎?(4)我們如何幫助齊齊解決煩惱?
問題目的明確,即分析離家出走的危害,突出“走為下策”的主題。又引出下節(jié)課的“溝通技巧”的話題。
3.創(chuàng)設故事、游戲競賽等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
愛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要迎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適時創(chuàng)設趣味性、啟發(fā)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極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生活需要友誼》一課時,教師給同學們講了《Whoever finds this, I love you》(誰撿到這張紙條,我愛你)的故事。在舒緩的音樂中,一張張圖片隨著老師深情的講述投影到屏幕中:寂靜的街道上,一位老人踽踽獨行。一地的落葉提醒他,一個夏天來了又走了。在下一個六月來臨之前,他還有無數(shù)個孤獨的夜需要度過。在靠近孤兒院的一堆落葉中,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張小紙條。他用顫抖的雙手撿起紙條。當他讀著紙上稚嫩的筆記時,淚水不禁落下:
“誰撿到這張紙條,我愛你
誰撿到這張紙條,我需要你
我連個講講話的人都沒有
所以
無論誰撿到這張紙條,我愛你。”
這些話像火炬般的在老人心中熾烈燃燒。他的目光在孤兒院中搜索……兩人都知道他們將在笑聲雨聲中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他們隔著矮墻交換著親手做的小禮物。直到有一天,小女孩一如往常的跑向墻邊。天黑了,老人也沒有出現(xiàn)。剎那間她似乎知道老人不會再回來了。于是她黯然回到她的小房間拿起蠟筆又開始寫到“誰撿到這張紙條,我愛你”。
學生們深深地被故事吸引了,嘆息的同時也明白了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故事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很容易讓學生一生銘記。在故事情境中,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悅耳、悅目、悅情,從而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生好勝心強,有競爭意識,上進心足。在講解《民族百花園》時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講競爭意識引入課堂,精心創(chuàng)設競爭式教學情境。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比一比,形成良性競爭態(tài)勢,教師對突出的學生或小組當眾表揚,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和滿足,同時也強烈的刺激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種通過競賽或游戲等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愿望。從而讓學生在做游戲或者比賽的活動中學習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眲?chuàng)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讓在主動體驗中認知所學內容,使認知內容與個人心理產生“共鳴”,使學生切實感悟認知對象的價值和認知內容的涵義,進而自覺地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不斷完善自我人格。通過情感的體驗,思想道德認識才能在學生的心靈生根。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行為實踐,才能形成精神品質。讓學生通過身體力行,對道德觀念和行為體驗,誘發(fā)道德情感,有了道德情感,就能自覺地抑惡揚善,保持“慎獨”,形成道德習慣,并達到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