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吉爾吉福特在《人類智力的性質》一書中指出:“發(fā)散性思維是一種從已知信息中產(chǎn)生出大量變化的、獨特的新信息,一種沿不同方向,向不同范圍不因循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卑l(fā)散性思維,又稱輻射思維。其質量的高低,常從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三個方面去加以衡量。這種思維運用到作文中,可以使作文擺脫常規(guī)思路,以免落入窠臼,可以吸引教師的眼球,使閱卷教師有一種新鮮感,以此博得教師的好感。在高考作文評分中,可以拿到發(fā)展等級的分數(shù)。所以,平時我們要注重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讓他們能不落俗套地寫出優(yōu)秀的、有思想的文章來。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個道理也適用于寫作。比如以《我想握住你的手》為題作文,這個你,可以指很多的事物。可以指祖國、環(huán)境、道德,也可以指父母親人、同學老師等等人物,也可以指快樂、悲傷等情感。而這些正是運用了發(fā)散性思維,讓我們的思維由一個往外延伸發(fā)散,指向一個個的事物,再選擇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己又能寫得好的事物來寫,這樣的文章就能吸引人。再比如寫“我心有主”這個話題的時候,這個我可以是一陣風,一片樹葉,一只螞蟻,一只臭蟲,也可以是一個歷史人物——無不可能。這樣的發(fā)散延伸,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飛向九萬里的高空。
何妨讓思維轉個彎,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但是這個轉彎也不是毫無條件的。首先,我們需要求新的意識、求新的勇氣以及求新的好奇心。我們的教育一向是中庸之道的教育,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被教得聽話、順從而且死板,說到助人為樂就想到雷鋒叔叔,說到歷經(jīng)磨難就想到居里夫人、貝多芬,說到愛國就想到屈原,說到明君就想到唐太宗。而現(xiàn)在的作文閱卷中,教師最反感的就是出現(xiàn)這些“標志性人物”。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在的高考作文中最常出現(xiàn)的素材就是跳江上萬次的屈原、江邊自刎上萬次的項羽、被宮刑了上萬次的司馬遷,還有自駕輪椅的史鐵生,被燒死的哥白尼等等。這些素材是學生們所熟識的,但是也是高考閱卷老師所厭倦的。那么如何舊瓶裝新酒就成了一門學問。學生如果想追求一個比較客觀的分數(shù),就必須要有求新的意識和求新的勇氣。敢于將這些熟識的素材新化,讓他們再次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
所以,我們還需要教學生們?nèi)绾闻f瓶裝新酒,那就是“反彈琵琶,反出新意”。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換一個角度看事物,你會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平時可以讓學生多關注新聞,然后讓學生從看新聞的不同角度出發(fā),來談談對新聞的不同看法。比如網(wǎng)上盛傳的兩則新聞:上海法官嫖娼案和李天一強奸案。網(wǎng)上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調(diào)侃的說法:“今年看到最具正能量的一句話:當上海的法官們拼命想甩掉“嫖客”身份的時候,李雙江夢鴿夫婦在竭力為孩子爭取一個“嫖客”的名分!所以,人活著一定要知足?!边@句話充滿了調(diào)侃的語氣,讓我們在捧腹大笑之余不禁對兩個事件再次進行思考,仔細想想,還真是這樣的。平時學生如果常常接觸這些文字,也有利于他們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再比如一篇優(yōu)秀作文《西西弗斯你快樂嗎?》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兩幅畫面兩兩對照的形式,進一步突出了享受快樂的西西弗斯的心境,顯示出作者的別出心裁,使文章煥發(fā)出新意。優(yōu)秀作文《支持吳菊萍,做一個有私心的好人》一文中,就吳菊萍不愿捐獻出20萬元的獎金做出評論。我們的傳統(tǒng)習慣是,好人很好,好得不像人;壞人很壞,壞得不是人。所以也有人調(diào)侃,原來他們都不是人啊。在吳菊萍不愿意捐獻出20萬元的獎金之后,曾有一些人對她持以質疑的態(tài)度,因為我們的英雄都是好得沒有缺點的。但是這篇文章卻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另一個道理。
在集體主義語境下,媒體一度熱衷制造“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光輝形象,以至于許多人將無私當成高尚者的必要條件,因為不能接受道德榜樣身上存在的私心。在這種語境里,我們很少看到正常的好人被稱贊,相反,被大力宣傳的,幾乎都是摒棄私欲的“天使”。
應當承認,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無私奉獻”是一種必要的選擇,也值得稱贊。然而,過度夸大舍己為人的“無私”精神,將其上升為全社會的道德標準,甚至以此來綁架好人,絕對是不明智的。
在文章中,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辨證而理性地分析,讓我們在這個事件中,明白了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事件。文章的結尾處,作者畫龍點睛,再次申明論點,使我們心存向往并樂意做一個“正常的好人”。這篇文章不失為一篇發(fā)散性思維的典范之作。
第三,我們要從多角度觀察角色,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思想。一篇作文在構思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圍繞當中的某一個角色進行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地去思考一個問題,從而得出一個新的思想。我們平時的教育太習慣從人的角度審視世界,太習慣從學生的角度審視世界,太喜歡從慣性思維的角度審視世界,卻忘了換個角度看世界,也許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比如在這樣的一篇材料作文中:
2011年有一組詞頗為流行,住房“限購”,火車“限速”,購車“限號”,環(huán)保“限排”等消息中,一連串的“限”字不絕于耳。“限”不僅彰顯了一定的執(zhí)政理念,也是一種生活智慧,甚至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
在這個材料作文中,我們看到最頻繁出現(xiàn)的字眼就是“限”,而這也是這個材料的核心,我們以這個核心為原點開始往外進行發(fā)散思維。這是一個很廣的開口,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將這個開口縮小,形成“大題小作”,選取我們比較熟悉、比較容易出彩的話題入手進行寫作,做到能將一篇文章寫得出彩又與眾不同。我們可以從生活現(xiàn)象看人生中“限”的必要性。如果社會沒有限制,房價無限上漲;車輛沒有限制,一直超載;交通沒有限制,馬路上車輛橫行——那這個社會將變成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其次,我們也可以從經(jīng)歷的對比中看“限”的作用。還可以從社會的宏觀角度反思“限”的時代色彩,從理性角度辯證看待“限”“受限”“打破限制”——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限”這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視野,能寫出不同風味的文章。
新時代有新思想,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運用新的思想去看待不同的事物,使他們的思想有新的一面。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文章會更加精彩,進而綻放出與眾不同的奇艷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