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當中最燦爛的瑰寶,是經典的語言藝術,孩子們從小背誦、鑒賞古詩文對他們是一種情感的、民族精神的熏陶?!缎W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古詩詞無疑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但是,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歷史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對詩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因而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廣泛應用,計算機走進課堂輔助教學,為深化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素質提供了嶄新的天地。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詞教學,不僅能促進師生的信息交流,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更完美地展示古詩詞的藝術魅力,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談談多媒體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
一、多管齊下,體味意境美
1.畫面展示法
古詩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使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一起?!霸娧灾尽?,這正是中國歷代詩人、詞人所追求的藝術境界。一首首好詩、好詞創(chuàng)造了我國古詩詞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詩,也是思想包容于形象之中,智慧閃爍于形象之上。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形象的實物聯(lián)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這首短詩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把景、情、理融為一體,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這首詩歌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背誦下來。但是,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學生興趣不濃,也很難體會詩的美感。教學這首詩時,我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有古箏伴奏的詩文朗讀,接著用電腦播放一段事先剪輯好的視頻:一輪落日慢慢地向連綿起伏的群山后沉落,滾滾而來的黃河水經過樓下向東奔流入海……使學生身處山河美景的氛圍之中,從直觀形象的教學形式中感受到廣袤雄渾的河山奇觀。之后再讓學生隨錄音朗讀詩文,加深對古詩的理解。這時進行朗讀和說話等語文能力訓練,使訓練充分到位,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堂課中,學生伴隨著優(yōu)美的畫面,主動參與學習,興趣濃厚。
2.音樂感受法
音樂是開啟人感情閘門的鑰匙。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淘冶人的性情,激發(fā)人的情感,使人產生聯(lián)想。古詩詞中本身就有不少是廣為留傳的千古佳作,可追根溯源到周代的《詩經》、春秋時期的《楚辭》及近代的配樂詩朗誦,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lián)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結合起來,盡可能的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引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xié)調的古箏樂曲《陽關三疊》。那舒緩、悠揚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身臨其境。學生在詩畫的對照中,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二、 指導朗讀,領略情感美
古代詩歌押韻合轍,節(jié)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給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然而要想把古詩讀出韻味,也并非一件易事。若采用形象直觀的現(xiàn)代化多媒體輔助教學,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伴隨著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語言文字的理解,并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敕勒歌》時,為使學生領悟到這首民歌的大意,領悟到廣袤大草原的美好風光,我讓學生進行“詩畫欣賞”。屏幕上顯示一幅幅圖畫:綠草如茵,牛羊滿地的草原風光……這時我先讓學生聽配樂詩朗誦,伴隨著音樂,學生靜靜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意境深遠的寫意畫,耳邊聽到曲調婉轉的古曲和充滿深情的朗誦。然后,讓學生把詩中描寫的景物和自己的想象結合起來,繪制一幅“草原風光圖”,下課后,學生們紛紛交來了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畫面各異,情境有別,但都能基本反映詩歌的意義。這樣,學生們不僅把握了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三、 品詞析句,感悟語言美
古人寫詩,十分講究煉字。古詩用詞非常精練,一詞一句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得。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創(chuàng)造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電教手段,通過行、聲、光、色等形式,能把高度凝練的詩詞語言直觀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領會古詩詞的意境,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古詩《泊船瓜洲》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教學時,教師先提問:“春風又綠江南岸。此句中春風如何綠?你有更好的字可以替換嗎?”讓學生展開討論,然后通過視頻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細細地品味了詩中的語言美,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這“綠”字既涵概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春風催春的盎然生機。課件的展示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tài)畫面,既突破了難點,又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因此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主動觀察、思索,很快從畫面中領悟到“綠”字的妙處。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fā)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xiàn)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從而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tài)為動態(tài)。這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地開發(fā),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學得輕松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倍功半,從而使古詩詞的教學因有了多媒體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