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是2009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年度立項課題《民族民間文學旅游研究——以黔西南民族民間文學為例》(項目編號:12GH031)階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黔西南州地處祖國的西南角,主體民族之一為有悠久歷史的布依族。由于地理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心理素質(zhì),以及歷史上社會制度的不同,民間文學很發(fā)達。這些儲存于人民頭腦中,通過口頭流傳的活文獻,是布依族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經(jīng)代代相傳,已成為生活教科書。再加之黔西南的民族民間文學,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濃郁,在傳承民族文化、增進民族認同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主要體現(xiàn)在當?shù)氐膫鹘y(tǒng)節(jié)日均與民間傳說一脈相承。
關(guān)鍵詞: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傳統(tǒng)節(jié)日;布依族
作者簡介:劉敏,出生于1970年,女,籍貫,貴州興義。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大學學歷,畢業(yè)于貴州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研究方向:教育理論、中國古典文學、實用語文、語音學、語言學、民俗文化等。
陳琳,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5--02
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是指少數(shù)民族以本民族的語言藝術(shù)地反映其社會生活,以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為特征的文學。
黔西南州地處祖國的西南角,主體民族之一為有悠久歷史的布依族。布依族有自己的語言,布依族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由于地理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心理素質(zhì),以及歷史上社會制度的不同,民間文學很發(fā)達。其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他們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經(jīng)濟、政治、思想、風土人情和民族關(guān)系,是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社會生活的縮影。這些儲存于人民頭腦中,通過口頭流傳的活文獻,是布依族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經(jīng)代代相傳,已成為生活教科書。再加之黔西南的民族民間文學,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濃郁,在傳承民族文化、增進民族認同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主要體現(xiàn)在當?shù)夭家雷宓膫鹘y(tǒng)節(jié)日均與布依民族民間文學一脈相承。
一、布依族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三月三 ”(毛衫歌節(jié))
“三月三”的來歷,各地傳說不一。流傳較廣的是,相傳很早時,南盤江一帶的布依族人民世代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有一年突遇大旱,接著又是一場病災(zāi)。這時居住在白龍山的山神同情受苦受難的布依人民到上界求助,才知這場災(zāi)難是由于王母娘娘開蟠桃會,布依人的貢品上遲了,觸怒王母引發(fā)的。山神苦苦哀求,玉帝聽得動容就告之一個化解災(zāi)難的方法:把煮熟的糯米飯染成紅、黃、綠、藍、紫五種顏色吃下,這樣就可解除疾病。說來神奇,大家吃了五色糯米飯,身上的病漸漸好了。
王母一直惦記著這些藐視天庭的民眾受到懲戒后是否有了改變。農(nóng)歷三月三這天,她來到南盤江一帶??吹竭@里的人民健健康康沒有半點受懲罰的影子,急忙追問緣由。當山神告知事情來龍去脈,原以為會像打動玉帝那樣打動王母,讓上天普降甘霖,徹底解除布依人的災(zāi)難。誰知王母聽了勃然大怒,馬上讓人斬了山神。
回到天庭后,王母平靜下來才意識到山神沒錯。就主動找玉帝解除南盤江一帶的旱情。此后,南盤江一帶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人民過上了風調(diào)雨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就這樣,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布依人民要祭山,吃五色糯米飯,的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早在清朝乾隆年間的《南隆志·地理志》中對這個節(jié)日記載道:“……每歲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婦篩酒,食花糯米飯?!?/p>
還有一說是東漢末年,駐守廣西的四名漢將為了使居住在今安龍[3]德臥鎮(zhèn)一帶的布依民族安居樂業(yè),派兵攻打常在此燒殺搶掠的乃之。戰(zhàn)斗中,有三名漢將不幸中箭身亡,時為三月初三蛇場天,后人為紀念這三位為民除害的英雄,在埋葬他們的地方立碑、修祠廟,并把這一天定為紀念的日子。由于當時在墳前的三棵杉樹長得出奇的快,人們把此地(德臥鎮(zhèn)納拿與者綿之間)叫“毛杉樹”。千百年來,這一節(jié)日的內(nèi)容逐漸演變,已由起初的歷時三天的祭神活動,變成了附近各寨的青年們接著以機會聚在一起對歌“浪哨”[1],所以“三月三”又被安龍一帶人叫“毛衫樹”歌節(jié)。
長期以來,不論布依人民以何種方式、在哪里過“三月三”,但這一節(jié)日的主旋律是一致的——祭山神,吃五色糯米飯。
二、布依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天布依山寨的人們要祭盤古、社神、山神、田神(五谷神)等。
傳說古代布依族聚居的納秧寨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得謀和得茂。他們一年到頭辛勤勞作,日子過得不錯。
可有一年,剛把秧插好就遇上天旱不說,還來了一群螞蚱。這群螞蚱落到哪里,就把那里的莊稼吃完。寨中人束手無策,焦急萬分。
得謀想到去求太陽公公幫忙。他把這一想法告訴妻子得茂,得茂說:“白天靠太陽,晚上靠月亮。去找月亮婆婆,她肯定也會幫我們的。”
這一想法得到了寨老的肯定和寨民的鼎力支持。夫婦倆就啟程了。跨過五十五條河,翻過六十六座山,打死七十七條蟒,叉死了八十八只豹,射死九十九只老虎,他們來到了太陽山,進入太陽宮殿。太陽公公贊許他們,給了他們兩根龍蟒竹,叫他們拿去栽上,等一晚上,龍蟒竹成熟后割下來打螞蚱,螞蚱就永遠不會繁殖了。
他們又進入月亮洞,月亮婆婆抬出一個百寶箱,取出兩根青布帕,叫他們包上,滅蟲時自有用處;又牽出一匹白龍馬,叫他們趕緊騎上回去。不到一頓飯時間就回到納秧。他們馬上按照太陽公公的把龍蟒竹栽在路邊,一會就長成了一大片青幽幽的竹林。得謀又把太陽的話告訴大家??纱迕駛兊炔坏教炝辆婉R上去割龍蟒竹,投入打螞蚱的戰(zhàn)斗。燕子、蛤蟆、蜘蛛全來幫忙了。最后只剩下兇惡的螞蚱王。龍蟒竹打不死它,燕子啄不死它,蛤蟆吞不下它,蜘蛛網(wǎng)不住它。它咬死了不少燕子、蛤蟆和蜘蛛。還有幾個人被咬傷。
得謀和得茂騎著白龍馬,拿起鐵叉弓箭,與螞蚱王激戰(zhàn)了一天一夜,螞蚱王體力不支,轉(zhuǎn)身逃跑。他們夫婦倆騎著白龍馬追了三天三夜,人困馬乏,跌入田中。螞蚱王趁機反撲,咬傷了他們。情急之下,得謀解下月亮婆婆送的帕子套住了螞蚱王。趕上來的人們一頓亂棍才打死了螞蚱王。
可得謀夫婦因傷勢過重雙雙離世。村民們把帶來的糯米用龍蟒竹葉包好,放在他們面前祭奠;又用糯米加上草藥,為腳受傷的白龍馬包扎。一包扎好,馬就飛回月亮洞了。
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得謀和得茂,每年六月六布依人都要剪一對紙馬,用糯米做成花花綠綠的四個粽粑,祭祀這對英雄夫妻,同時在田中插上龍蟒竹,祈求風調(diào)雨順,莊稼不受蟲害。
三、黔西南布依族人民最盛大的音樂民俗節(jié)日——查白歌節(jié)
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一日的趕查白,是布依族隆重而盛大的節(jié)日。遠至云南、廣西,近到黔西南各縣、市的青年男女,身著盛裝來到興義頂效五公里外的查白場,唱山歌,吹木葉,彈月琴,賽歌趕表[2]。這一節(jié)日相傳是為了紀念布依族青年査郎與白妹的忠貞愛情而興起的。
傳說遠在明朝洪武年間,虎場壩這個布依山區(qū),虎狼成群,經(jīng)常侵害百姓,吞噬牛羊。獵戶之子査郎攆山打虎不止,贏得寨鄰厚愛。一日白妹上山砍柴,路遇九尺多長的白虎。査郎拉弓射箭,救了白妹。從此兩人互生愛慕之情。占山為王的山官李山貓,已討了八個女人,又對白妹起了歹心。求親不成,又派家丁逼婚。查郎白妹只得提前完婚。李山貓借口山是李家的山,草是李家的草,吃山草長大的虎是李家的虎,打死李家的虎要償命,搶走了白妹,又在虎場壩釘死了查郎。白妹聞訊,縱火燒毀了李家莊院。白妹見山官被燒死,從容走入火海。殉難的夫妻化作一對白鶴,直入云霄。向布依山寨灑下甘露。甘露化為清泉,流遍布依山寨,澆灌良田。所以,布依群眾現(xiàn)在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喝了清泉的布依人,勤勞英俊,耳聰目明,能歌善舞。
忠于愛情,不畏強暴,舍身為民的查郎與白妹,成了布依人心中的英雄夫妻。為了懷念他們,虎場壩以查郎白妹姓氏命名,稱作査白場。每年他們殉難的這天——農(nóng)歷六月二十一日,成為一年一度的査白歌節(jié)。
這天上萬的人來到興義市[4]頂效查白場對歌,熱鬧非凡,三天后才漸漸散去。一是為了悼念查郎白妹這對堅守愛情的年輕人,二是為了尋找心中的愛情。査白歌節(jié)也成了布依民歌的發(fā)祥地。
追根溯源,民間文學是民族節(jié)日的根,民族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民間文學與民族節(jié)日的融合使得民族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布依民族節(jié)日,不僅反映出布依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特征,而且展示了布依人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雖歷經(jīng)時代變遷,不斷變革更新,但還是具有較大的穩(wěn)定性,蓬勃的生命力。
注釋:
[1]“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自由擇偶戀愛和交友的獨有方式?!袄松凇毕挡家勒Z,男青年稱為“補冒”,女青年稱為“買哨”。
[2]“趕表”即逢喜事和農(nóng)閑趕場天。布依語叫“浪冒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尋覓配偶、交流感情的一種社交活動,多選擇在做喜事和農(nóng)閑趕場天進行。趕表時,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吹木葉和勒尤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1][2]均為布依人尋找、追求意中人的特有方式。
[3]安龍,屬黔西南州所轄縣。
[4]興義,黔西南州州政府所在地。
參考文獻:
[1]《興義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貴州科技出版社,2011、9
[2]《黔西南風景線》,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