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高無上的,缺乏良好教育的孩子對生命的意義往往沒有深刻而全面的認識。近年來,連續(xù)不斷的學生自殺悲劇中,年齡開始呈現(xiàn)低齡化趨向。用生命視野審視傳統(tǒng)課堂教學現(xiàn)狀,以及其成因,探討生命視野下課堂模式的構(gòu)建策略,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命視野;課堂教學;構(gòu)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5--02
生命對于一個人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每一個人都要通過各自的生命載體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命的概念對于個人來講顯得也越來越重要。這種生命的概念往往是在接受教育階段就初步形成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大都從解讀文本內(nèi)容、修養(yǎng)道德等方面來教育學生,從而對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的塑造忽視已久,如今媒體上時有爆出學生在高考、中考前后自殺,并有低年齡趨向的新聞。眼睜睜地現(xiàn)實在讓學生家長擔憂的同時,還對當今時代的學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在生命視野下開展課堂教學。
一、當代生命視野課堂教學缺失
1.學校課堂教學生命教育被忽略
由于傳統(tǒng)片面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各所學校的特殊性、社會因素的復雜性,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遇到了頗大的阻力,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死扣知識以外,像思想品德等修身道德之類的課程,教師雖然在課堂上呼吁學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對于生命的價值、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人的意志與自由等卻講得不夠透徹,對于生命的原本意義更是沒有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不能讓學生們真正吸收和消化,以至于學生們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產(chǎn)生缺失,長期與此,一些缺乏正確的理想信念、法律意識淡漠的學生們在沉重的學習壓力下,極易表現(xiàn)出焦慮、抑郁、反應遲鈍、意識模糊、脾氣暴躁等情緒,[2]待到與周圍的矛盾激化到無法控制時,自殺、他殺的悲劇也就發(fā)生了。課堂教學過度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機械掌握和戰(zhàn)勝考試的策略方法,忽視了對學生生命意識的教育以及在生命視野下理性生活的教育,從而致使學生承受挫折能力下降,應對困難時往往采取急功近利的辦法,過于偏激的做法最終使學生本人、家長、學校后悔莫及。因此,實行和推廣生命視野教育已成為眼下課堂教學的刻不容緩的任務。
2.課堂教學生命的自由天性缺失
原本的人是自由的,自由也就是人最初的天性,是生命最本真的體現(xiàn)。當下時代生活豐裕、科技發(fā)達,學生應該享受到多姿多彩、自由幸福的生活,得到返璞歸真、崇尚人性的良好教育。然而,索然無味的課本知識使他們提不起對知識的熱愛與鉆研勁兒,數(shù)目繁多的作業(yè)剝奪了學生原本應該自主安排的時間和空間,沉悶呆滯的課堂更是引發(fā)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抵觸心理。因此,不少學生便利用先進發(fā)達的科技在課堂上玩起了手機、mp3等電子產(chǎn)品,但由于教師仍然還站在講臺上,而且保持著一種管也行、不管也行的態(tài)度,導致坐在課堂里的學生們陷進了想玩電子產(chǎn)品但又放不開玩,想聽講但又聽不進去的尷尬境地。長此以往,學生們不僅學不到知識,就連生活中起碼的自由也沒有了,帶給他們的只有漫長的緊張狀態(tài)和沉重的精神負擔。這種課堂教學對自由的人本地位和價值沒有正確定位,所以無論是在教育要求體現(xiàn)的社會意志,還是在教育過程理應表現(xiàn)的精致化、設計化的層面,教師的這種引導頭銜以及所由此所表達出來的教師中心主義都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兒童的自由。課堂教學重在營造教育情境,而在這教育情境中卻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他們的權(quán)利和尊嚴不尊重,逼迫性地或者完全放任性地將學生牽制到教師本人的思想行為模式中或者所謂的“表面文章”內(nèi),這將使教育變成抑制學生生命的自由天性、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一大阻礙。
3.學生評價體缺乏科學性
在信息量浩如煙海的時代,許多學生不通過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知識,在互聯(lián)網(wǎng)、各類輔導書上等也可以了解十分充足的信息。不少學生看來,不論平時表現(xiàn)怎樣,只要考試能夠考到高分,畢業(yè)時能夠考上好的學校就算達到目的了。對付這一目的的辦法往往是利用課余時間和考試前期進行突擊,被迫的做法在短期一般都有用。如此一來,教師的課堂教學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即使有些學生也翻開課本,確實在聽,也動手在寫作業(yè),那也只是充當扮演著“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角色。教師在講臺上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地講著,下面的學生可能想到了下課后玩什么、回家后吃什么之類的。盡管部分學生不聽講,但依然考得出好成績,成為家長、教師眼中所歡喜的“標準化人才”、“考試霸王”。課堂本是肅靜的學知識、學做人的專門地方,它傳播的是人類的優(yōu)秀文明,傳承的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真善美的聯(lián)系,傳達的是人性的道德之美所在。但師生之間的不配合、對生命視野的漠視導致人性的和諧發(fā)展與思想道德品德的完善逐漸邊緣化,大大相悖于個體生命的自由本性,對學生的個性是一種泯滅。
二、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模式生命意識缺失的成因
基于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認識,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被取消。這種重視知識中心主義、忽視了人的生命價值的課堂教學,已經(jīng)把課堂生活變得枯燥無味、呆滯刻板。其對生命視野教學的湮沒和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的忽視造成的影響越來越不為社會所容。
1.教學目標片面。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上就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這種片面的教學目標極大地漏掉了人的整體生命發(fā)展,忽視了對人的精神生命的呵護與啟迪。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盵3]在應試教育占主流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成了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活動。課堂上,強調(diào)教師的教也只是為了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通過考試就行,忽視學生的學,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學習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2.教學內(nèi)容死板。局限于“書本世界”、“科學世界”的課堂教學造成了學生與實際的生活世界的隔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明白知識的用途,沒有社會的鮮活力,取而代之的是一味的呆滯刻板。例如,語文課程本身包含極大的道德熏陶意義,可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將其變?yōu)榧兇獾亩温涞膭澐趾椭黝}思想的歸納,卻忘記了對學生來講最重要的地方——人格建構(gòu),從而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思想情感。
3.教學方式單調(diào)。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十分看重知識的傳授、學生記憶能力和“存儲”能力的培養(yǎng),這必定使學生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死板機械的強加灌輸大大鉗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得不到發(fā)揮。此外,傳統(tǒng)課堂采用基本統(tǒng)一的模式化教學,不利于富有個性的學生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三、生命視野下課堂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
生命是教育的原點和歸宿,教育最終是為人的生命發(fā)展服務的。構(gòu)建生命視野下開展課堂教學的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教學目的賦予生命性。按照教育的基本精神,教學目的的制定應該遵循人的生命的物質(zhì)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tǒng)一,統(tǒng)籌這兩個方面來促進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教師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還要關心學生的內(nèi)部心靈;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其與情感的融會貫通。更重要的是,學生對現(xiàn)實的判斷能力、對自我的反省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人生意義體驗等應受到頗大的關注。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力爭使學生的學問、情感、行動和諧發(fā)展,以潤澤年青的生命。如哲學家黃克劍之言:“知識若沒有智慧燭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牽累;智慧若沒有生命隱帥其間,那或可動人的智慧卻也不過是飄忽不定的鬼火螢照?!盵4]
2.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生活,而教育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要求即學即指導。在生命視野下開展的課堂教學應該極大限度地關注現(xiàn)實生活,如此一來,學生的興趣提上來了,效率也自然會隨之提高。至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可以退居其次的地位,也防止使學生陷入思維的困頓。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輕松中學習,體驗精神享受的過程。
3.教學方式靈活化。生命本身就是追求自由,生命視野下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自由的。對于學生這種年青的生命,他們處于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在課堂上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其進行正確理性的培養(yǎng)。在教學方式上,可以考慮生命活動時的互動形式,靈活自如,效果顯著。在自尊自愛、團結(jié)協(xié)作的意識塑造后,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安排課堂教學方式,打破傳統(tǒng)的課本對課本,可采用視頻、音頻、書畫等形式把學生帶入情境,必要時帶學生出去參與社會實踐,感受當下的現(xiàn)實生活。師生之間形成一股積極互動暖流,讓課堂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富于動態(tài)的過程,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生命自由、獨特發(fā)展的過程。
4.構(gòu)建發(fā)展性的教學評價。生命本就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課堂教學評價也不能一成不變。傳統(tǒng)教育的教學評價標準有“以分數(shù)論高低”和統(tǒng)一固定這兩大特點,這造成了教師在課堂上只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得而忽略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很容易導致學生的“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因此,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時,應該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用變化的發(fā)展的眼光去評價每一個學生,綜合地評價他們的學習效果,著重點在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實踐能力,促進他們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5]同時還應該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多樣性,首先要包容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特性,多給他們一些肯定的鼓勵,引導他們盡量發(fā)揮自己的潛能,長此以往,學生們可以長久保持自信,自覺性也會跟提上來。
參考文獻:
[1]張瑜、劉芳.生命視野中課堂教學之重構(gòu)[J]. 當代教育論壇.2007.8
[2]杜寶芳.生命視野中教育的缺失與訴求【J】. 《教學與管理》2011.6
[3]趙中立,許良英.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
[4]黃克劍.回歸生命化的教育[J].明日教育論壇,2001.(2)
[5]張瑜、劉芳.生命視野中課堂教學之重構(gòu)[J]. 當代教育論壇.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