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同名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19世紀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美麗善良的安娜是一個具有外貌美、形體美、心靈美的動人的藝術(shù)形象,不僅如此,安娜感情豐富,而且待人誠懇,熱烈倔強。然而小說卻以安娜臥軌自殺作結(jié),令人扼腕。本文將從社會悲劇、時代悲劇、個人悲劇分析安娜悲劇命運的根源。
關(guān)鍵詞: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安娜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5-0-01
一、社會、時代悲劇
安娜之死是有其社會根源的。安娜所生活的時代是19世紀70年代,俄國正值舊的農(nóng)奴制度的瓦解,新的資本主義不斷沖擊整個俄國社會,俄國出現(xiàn)了追求資產(chǎn)階級個性解放的趨勢。具有資產(chǎn)階級個性特點的安娜,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沒有感到生命的意義和快樂。十六歲的少女安娜由姑母作主嫁給了比自己大二十歲的省長后成為沙皇部長的卡列寧。二人的結(jié)合不是愛情使然,而是宗法制社會傳統(tǒng),是地方貴族和官僚階級勾結(jié)的一樁買賣。伸手新的社會思潮影響的安娜渴望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盡管一直過著上流社會物質(zhì)富足的生活,但精神卻得不到慰藉??袑幰恍淖访鹄?,自私自利,虛偽刻板,完全不懂愛情,兩人雖然結(jié)婚已經(jīng)八年了,還有一個孩子,但卡列寧“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愛”。而安娜在婚后雖試圖愛上丈夫,但最終發(fā)現(xiàn)兩人不僅存在年齡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在性格和生活態(tài)度上差異明顯。所以安娜一直無法對丈夫產(chǎn)生感情。安娜說:“八年來,他窒息了我身上一切生氣勃勃的東西,他從來沒有想到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生生的女人,他們不知道,他時刻在侮辱我,并因此而洋洋得意。”正因為這樣,對愛情的渴望讓安娜與在莫斯科車站一見鐘情的年輕英俊的貴族軍官伏倫斯基墜入愛河。她在伏倫斯基大膽的愛情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燃起了心中的愛情之火,造成了安娜和以卡列寧為代表的官僚貴族階級的尖銳沖突。
但其實造成安娜和卡列寧矛盾沖突的是安娜追求自由,敢于反抗的性格特點。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貴族們花前月下,偷情的風流韻事本身就是很正常的,大家心知肚明,崇尚這種糜爛的生活。但是安娜是一個真誠、坦率,才貌品格都高于當時上流社會的貴族婦女,她追求真誠純潔專一的愛情和一種理想愛情的婚姻關(guān)系,她不愿意過放蕩的生活。因此她向丈夫坦誠,希望解除婚姻關(guān)系。但是卡列寧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避免給官場生涯帶來不利反對安娜的要求。所以安娜和卡列寧的矛盾實際是就是追求個性解放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專制制度的矛盾。
同時,安娜和伏倫斯基的愛情,她只看到伏倫斯基的大膽勇敢,卻忽略了作為彼得堡上流社會的花花公子的習性。伏倫斯基起初對安娜的確是真誠、狂熱的愛。由于整個上流社會的壓力,安娜成了他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伏倫斯基的虛榮心無法得到滿足時,他開始冷淡安娜,開始對安娜的要求感到厭倦和反感。伏倫斯基離開安娜象征著他倒向了上流社會。安娜失去兒子,失去情人,孤立無援,最終以死來控訴“一切都是虛假,一切都是謊言,一切都是欺騙,一切都是罪惡”的貴族社會。
從時代上來看,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俄國社會受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影響,資產(chǎn)階級力量壯大。但是舊的封建專制制度依然強大。二者相比,資本主義的力量依然十分軟弱還無法撼動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小說中安娜生命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雖然合乎人性,是正當?shù)?、合理的。但是限于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個條件還不成熟,還無法對強大而兇惡的專制制度進行毀滅性的打擊。安娜的抗爭無異于以卵擊石,當二者矛盾公開時,人們“正在準備大量你快,一旦時機成熟,就往她身上扔去”,安娜必定陷入絕境,最終導致悲劇。
二、個人悲劇
安娜出身貴族家庭—顯赫的魯里克王室貴族,十六歲便嫁給上流社會的彼得堡的一位省長卡列寧,她接觸到的環(huán)境和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貴族社會才能接受到的。盡管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受到了資產(chǎn)階級個性解放的影響,但是她內(nèi)心卻交織著矛盾:一方面認為自己應該追尋心中的聲音,大膽追求真愛。生活中應該坦誠相待,認為自己是正直的,真誠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宗教教義的某些制約,認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禮教、道德規(guī)范尤其是托爾斯泰認為的那種婦道婦德的影響。安娜陷入內(nèi)心的掙扎和矛盾。她無法擺脫靈魂的折磨,使自己走向崩潰的邊緣。
同時,作為上層貴族婦女的安娜,雖然感情熾烈,但是她精神生活一直沒有滿足過,她把伏倫斯基當做唯一的精神支柱,但是伏倫斯基雖然對安娜有真摯的愛情,但更多的是滿足其虛榮和享樂,沒有體會到安娜內(nèi)心的痛苦折磨。他們之間的愛情更多的是情欲的成分。安娜沒有得到相應的情感回應,因此,陷入更大的悲傷和絕望。但是,安娜卻從來沒有從個人角度去加強內(nèi)心世界的建設(shè),她把愛情投射到別人身上,從別人的身上尋找精神的慰藉,所以,一旦外界的慰藉場所發(fā)生變化或消失之后,她便失去精神支柱,陷入孤苦絕望的困境。
總之,安娜的悲劇有其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的因素,同時,其自身因素也不可以忽略。尤其是對于現(xiàn)代女性,更應該加強自身建設(shè),尋找心靈的慰藉場所,而不是失去獨立的性格,陷入愛情不可自拔。她的悲劇當然不僅僅是個人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時代的悲劇。[1]
參考文獻:
[1]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楊楠譯,南方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