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真實再現(xiàn)了一位大學生假期誤入傳銷的真實案例。之后簡要分析傳銷的欺騙性和隱蔽性,提示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應具備防范傳銷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傳銷;對策
作者簡介:張曼(1986-),女,洛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輔導員,助教。
[中圖分類號]:G41 [文碼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2-213(2013)-10--01
2011年國慶節(jié)期間,我接到了一位學生家長的電話,家長反映其孩子王某(化名)假期間一直未回家, 9月30日晚王某坐上了前往天津的K386次火車,從此就失去了和家人的聯(lián)系。
據(jù)王某事后回憶,他在去往天津的路途間,朋友就發(fā)來短信說公司臨時有事安排他到北京出差,無法到車站接王某,所以朋友請兩位“同事”幫忙到火車站接他。王某當時也沒多想,愉快地答應了?;疖嚨秸竞?,兩位“同事”接到王某直接帶他到了一個比較偏僻的郊區(qū),到“家”以后王某竟傻眼了,空間狹小的屋里住了20多個人,年紀都在20歲左右。
之后的一周時間里,王某和其他人一樣,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吃完早飯后就到一個偏遠的地方聽課,途中還有人監(jiān)視他們。每當王某提出要回家的要求時,他們就想方設法找理由搪塞。課堂上那些人講的都是一些大道理,談未來,論證他們從事的行業(yè)多么有“錢途,”“短期暴富,”并鼓動王某放棄大學學業(yè)加入這個組織。此時王某已經(jīng)徹底醒悟了,天上不會掉餡餅。但這個組織里的其他人就像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驅(qū)使,每個人都充滿激情、并對課堂上宣講的內(nèi)容深信不疑。10月2號到10月7號之間,每天都有兩個到三個人跟在王某身邊,一旦王某的電話響起,隨時都有人在他身旁監(jiān)聽,讓王某不要亂說。為了保證基本的人身安全,王某就按照他們的要求和吩咐去接聽電話和回復短信。監(jiān)視王某的人不時地在他身邊勸他加入這個組織,并鼓吹“從事這個行業(yè)要比上大學好。”可是王某死也不從,某天下午趁人不備王某趁機逃跑,但沒有成功,被人發(fā)現(xiàn)后就有人一直監(jiān)視他。直到10月7日下午,王某主動提出要和他們的上級見面并告訴對方自己身上沒有太多的現(xiàn)金,一直在這里白吃白喝也不是辦法,于是上級同意先讓王某回家考慮幾天,等拿到錢以后想加入的時候再回來。
隨后王某于10月8日上午在組織內(nèi)部人員的監(jiān)視下到達天津火車站,坐上了從天津開往信陽的火車,整個十一假期期間,王某的家人因為和孩子聯(lián)系不上倍感焦急,而作為王某的輔導員老師此時能做的就是幫助家人弄清楚學生十一期間的準確去向,準確離校時間,假期期間是否和同學有聯(lián)系。我通過和家長、王某同學的多次聯(lián)系,王某家人一致認為王某和家人通話時的語氣不太正常,短信內(nèi)容也并非他本人編寫,并推測他已經(jīng)被傳銷組織控制。于是我們考慮到王某接電話可能存在不便之處,假期期間總是通過短信息斷斷續(xù)續(xù)和他進行聯(lián)系。最終王某在10月9日上午安全返校。
本案例中王某最終能夠逃離傳銷組織的原因有二:一是王某本身有一定的判斷力,了解傳銷的危害性及違法性,個人在主觀意愿上抵制加入傳銷組織;二是王某的父母對傳銷具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一定的警惕性并能及時與校方取得聯(lián)系。王某是幸運的,但其中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還有很多。
一、大學生自我防范意識不強
大學生剛剛離開父母的監(jiān)管,自立意識較強, 但同時又涉世不深,社會接觸不廣,思想單純,缺乏社會經(jīng)驗和識別陷阱的能力,容易輕信他人,上當受騙。同時,大學生對生活的期望值過高,渴望成功和追求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愿望強烈,缺乏充足的社會經(jīng)驗,加之好奇、虛偽、從眾、模仿的心理作祟,使得大學生更容易接受傳銷以迎合自己的心理需求。
二、傳銷工作的欺騙性和隱蔽性較強
非法傳銷組織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當做工具來欺騙受騙人員。而正是親人與朋友之間的這份信任,讓受騙人員沒有任何防備,被某些“善意的謊言”(旅游、包食堂、開飯店、開服裝店……)所蒙蔽1。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而傳銷組織者正是利用各種活動來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需求,讓陷入傳銷組織中的人們有一種被重視、被關懷的感覺。他們會引導被騙者說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和需求,特別是最基本的“生理的需要”,即吃飯、穿衣、居住、醫(yī)療等問題。人們在最基本的需求都沒有滿足的情況下,就沒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所以,即使被騙者暫時滿足了“生理的需要”,傳銷者也會不斷激發(fā)被騙者無限的物質(zhì)渴望。傳銷者在課堂上營造出比較好的溝通環(huán)境,并使被騙者感到被尊重。特別是對于內(nèi)向的人,這類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自卑、沉默寡言,所以在傳銷組織內(nèi)部,傳銷者會“鼓勵”每個人表達自己的需求、想法,且每次演講后都會給予熱烈的掌聲,使內(nèi)向者的社交需求得到極大滿足,從而不愿離開傳銷組織。傳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滿足了一部分不被現(xiàn)實社會認可的失敗者的心理需求2。
三、輔導員該做什么
首先,加強警示教育。利用班會、班級網(wǎng)站等平臺揭露傳銷真面目,將傳銷組織如何打電話聯(lián)絡感情、假借介紹工作設陷阱、談理想抱負迷惑人心、神化傳銷違法活動等一整套騙人伎倆,形象生動地向?qū)W生說明,讓同學們對傳銷組織有清楚的認識,認清其危害。
其次,強化安全管理,充分發(fā)揮班干部、學生黨員在教育、團結和聯(lián)系學生方面的優(yōu)勢,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3。
最后,采用恰當?shù)慕逃绞?。輔導員在面對誤入歧途的學生時,不能一味地批評、訓斥,因為學生本來也是受害者,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每天都要接受“課程培訓”對他而言是備受折磨,好不容易逃脫了傳銷的魔窟回到學校,如果老師一味地批評會讓學生缺乏歸屬和愛的需求,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消極、抱怨,甚至內(nèi)心深處可能對整個社會懷有深深的怨恨之情。在和學生做好溝通工作的同時,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鼓勵他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吃一塹長一智,加強防范意識,避免再次上當受騙。
參考文獻:
1、郭慶義,新形勢下大學生傳銷問題分析與對策.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8,18(7):77-80
2、方海峰.高職學生涉足傳銷的原因與對策研究.南昌高專學報,2011,1:130-132
3、賈少寧,曹宇.大學生參與傳銷的心理分析及應對策略.金融教學與研究.2010,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