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寫下《歸去來兮辭》后,選擇了與世無爭的歸隱生活。在東晉這個苦悶的時代,他的儒家思想難以實現(xiàn)。陶淵明雖最終選擇歸隱,但心中仕與隱的矛盾一直存在。本文通過《歸去來兮辭》,來看陶淵明身上的儒道沖突。
關(guān)鍵詞:陶淵明;儒家;道家;矛盾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0-00-01
陶淵明屬于哪家學派,自古以來,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發(fā)出了“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的感嘆。本文也認為,陶淵明是儒道合一的思想,但仍以道家思想為主導。正如陳寅格所說:“淵明之為人,實外儒而內(nèi)道,舍釋迦而宗天師者也。”1又如朱自清所講:“所以陶詩主要思想實在還是道家?!?本文將從這被宋代歐陽修稱為“晉無文章,惟此一篇”的《歸去來兮辭》,探討陶淵明徘徊于儒道間,而最終以道為主的矛盾人生。
一、逐層遞進的道家思想
《歸去來兮辭》是詩人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從文中可看到詩人崇尚自然與自由的信念。
先從文章細處看,多運用了象征意象的詞?!叭龔骄突模删摘q存?!睙o論是松柏還是菊花,都能在寒風中不凋零,保持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霸茻o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卑自葡笳髦鵁o拘無束,了無羈絆;“知還”的鳥兒象征著自己從“迷途”歸來。在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中,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大自然是他所向往的最終歸屬地。情起于自然,回歸自然,正體現(xiàn)了陶淵明對大自然的無限向往之情。當然,我們不能忽略“酒”。陶淵明生性愛酒,他的詩中幾乎“篇篇有酒”。本辭中,“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帶著幼兒們進了屋,美酒已經(jīng)盛滿了酒樽。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那么,陶淵明對酒的青睞與喜愛便自然地與道家的絕對自由相聯(lián)系。
從序文到正文的第二段,可以了解到詩人因“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激動雖切,違己交病?!?,感受到心被形體所役使,決定回歸本性,回歸自然,棄官歸隱。從他自斟自酌的閑情逸志,漫步庭院的悠然自得,再到息交絕游并以琴書為伴,樂于躬耕的田園生活中,都可以看出陶淵明樂于離開,他渴望達到道家的物我兩忘,樂安天命的精神境界。這里所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僅為陶淵明的“小我”,但在接下來的敘述中,便可明顯感受到其道家思想已經(jīng)上升到人類、自然、宇宙間的高度。
“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這一句清晰地揭示了本文主旨:活在世上,就聽任本性自然,隨心所欲吧!陶淵明的歸隱,出于本性;他對田園的喜愛,出于對大自然的熱愛。他的歸隱可謂是順理成章。在此,他的道家思想并未局限于自身的仕隱間,而是望向人類、宇宙?!吧迫f物之得時,感悟生之行休。”此句看來傷感,與蘇軾的“哀我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處,詩人已不再糾結(jié)于官場與田園生活,而是歸隱后,面對美好的大自然,清新的生活,心中突發(fā)的不舍之情。羨慕大自然的無窮無盡,感慨自身的短暫。此刻,道家“逍遙游”的思想似乎給了陶淵明啟示,超越思想的禁錮,順應(yīng)自身價值的規(guī)律,追尋自身的逍遙。這正安慰了陶淵明感慨自身個體生命短暫的憂愁,以道家物我兩忘、絕對自由的精神,探索自然,尋求生命的慰藉。
從文章用詞,到象征意義;從歸隱田園、順應(yīng)本心的“小道”,到宇宙變幻、順應(yīng)自然的“大道”,都可以看出陶淵明對精神家園的執(zhí)著追求,回歸自由與自然的渴望。這些都是陶所處時代使然,道家的思想在他身上,尤其是棄官歸隱后,較之儒學思想占了上風。
二、不可忽略的矛盾來由——儒家因子
雖說縱觀陶淵明的一生,從出仕到歸隱,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對其影響仍占主流,但儒家思想對詩人的影響仍是不容小覷的。為何陶淵明在官場與田園間徘徊不定,究其根本就是儒道兩家學派對他的影響,令其陷入了一個矛盾的人生。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歸去前,陶淵明五仕五退,可見他想通過仕途來實現(xiàn)自身理想。這十三年里,他懷著儒家“大濟蒼生”的愿望,一次次出仕,一次次失望而歸?!百|(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可看出,他雖然本性向往大自然,但官場的阿諛奉承實非他所能承受。在追求與現(xiàn)實面前,陶淵明選擇了“獨善其身”。
為何魯迅先生說“陶潛并非渾身靜穆,所以偉大?!蹦鞘且驗殡m然歸隱,但他并不是從此不問世事。所以,在《歸去來兮辭》中,除了感受到詩人回歸田園的欣喜與熱愛之情,總能感受到一絲落寞與惆悵?!罢埾⒔灰越^游。世與我而相違?!边@些看似決絕的話語,讓人感到陶淵明仕途不順、志向難酬的無奈。
再看他的“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陶淵明道出心中所想,官場生涯,阿諛奉承,違背初衷等事時有發(fā)生,但他根本不愿意同流合污,更不愿意“以心為形役”。詩人雖說僅為了三餐溫飽而入仕,但事實絕不只有這一個原因。試想,一個在歸隱后困頓不已,甚至要去乞食為生的人,當初怎么可能僅為三餐之飽而入仕?換個角度講,若不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君子”思想,陶淵明亦不會堅持自我,不與官場同流合污。他厭惡的,是黑暗官場,動蕩當局,并非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
儒家的入世思想是陶淵明最初的理想,也是其一生的遺憾。就陶淵明本身性情來講,道家的崇尚自然、樂安天命的思想無疑對其更為合適。他的一生是矛盾痛苦的一生。
三、結(jié)語
委心任去留,道家理想對陶淵明的心靈建構(gòu)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人類、自然的思考,也將其道家思想進一步提升到人生哲學層面。陶淵明深諳儒道學說,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他嘗試過,為自己的抱負積極入世;他也迷茫過,官場與田園間的抉擇令他痛苦不已;他果斷過,在寫下《歸去來兮辭》時,田園生活成為他人生最終的追求。徘徊之間,他最終選擇了道家,遠離塵埃,還自己內(nèi)心一片寧靜。順應(yīng)內(nèi)心,委心任去留。
參考文獻:
1、陳寅格.陶淵明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C].中華書局,1962
2、朱自清.陶淵明研究資料匯編·陶詩的深度[C].中華書局,1962
3、林木陽.仕隱之間——陶淵明人生取向中的矛盾情結(jié).唐山學院學報,2008
4、汪永華.陶淵明與儒道文化[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0